首頁 >資料庫介紹
詳目式查詢結果
再查詢:
作品查詢
作家:
廖清秀
筆名:
青峰、坦誠、村夫子、村夫、苦笑生
性別:
出生地:
臺灣臺北
出生日期:
1927年5月1日
生或卒:
已故
辭世時間:
2015年6月4日
學經歷:
廖清秀畢業於日治時期私立成淵學校,後通過教師檢定與普考,曾任汐止國民學校社後分教場教師,1945年太平洋戰爭末期,廖清秀曾被徵召入伍日本海軍,在戰場上遭遇未爆彈爆炸,傷癒後又罹患赤痢,兩度徘徊鬼門關。戰後,廖清秀返台,轉至南港國民學校任教,並開始修習中國語文,1947、1952年分別通過普考、高考,歷任交通處科員、台灣省氣象所科員、中央氣象局專員、科長、中央氣象局專門委員,至1992年退休。曾於1957年參加由鍾肇政主編之《文友通訊》,與鍾理和、鍾肇政、楊逵等人同為台灣戰後第一代跨語言作家。
文學風格:
廖清秀創作文類以散文與小說為主,另有論述、雜文、翻譯等。長篇《恩仇血淚記》以自身於日治時期的生活經驗而寫成,清楚刻畫出日本殖民者的壓迫,但除了對殖民者的仇恨之外,亦有人與人之間基本人性的關懷,葉石濤曾就此評論:「這使得這長篇脫離了抗日抗議小說的老舊框框,提供了由更高層面的人性來看壓迫與被壓迫階級的對立中所隱藏的另一面。」其餘作品寫作題材均以當時的政治、社會、官場、金錢、婚姻、老與死等為背景,他用樸拙而稍帶諷刺的文筆直指人生陰暗面,呈現出人生最生動的浮世繪畫,充滿對現實人生的警惕與嘲諷。廖清秀是臺灣新文學拓荒者之一,從日治時代開始日文創作,於1943~44年間即有近六十篇日文散文創作。戰後,成為跨越語言的一代,積極學習國語邁向中文創作,1951年參加中國文藝協會「小說研究班」,發表第一篇中文小說〈阿九與土地公〉,隔年《恩仇血淚記》獲得中華文藝獎長篇小說獎,為五零年代臺籍作家獲獎首例;1957年參與鍾肇政發起之《文友通訊》;1976年曾翻譯日治時期作家張文環作品《滾地郎》。另著有小說集《冤獄》、《金錢的故事》、《不屈服者》等,散文集《能幽默些就好》、《命會改》等,報導文學《十七歲當老師》等。
文學成就:
曾獲中華文藝長篇小說獎、鹽分地帶文藝營「臺灣文學特殊貢獻獎」、臺灣文學獎佳作獎、巫永福文學獎、臺北西區扶輪社扶輪文學獎、臺灣文學牛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