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台灣文學期刊目錄介紹
七○年代(1970~1979)

1970年代詩刊綜論

楊宗翰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

1970年代初期開始的一連串局勢變化,讓臺灣作家陷入身份與認同危機,也召喚起民族及文化認同:先是1970年爆發釣魚臺事件,引發知識份子的民族主義覺醒與「保釣運動」。1971年因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的代表權,導致臺灣退出聯合國,自此正式喪失代表「中國」的國際身份。1972年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中國並簽署「上海公報」,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唯一合法的中國政府。同年,日本宣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並與臺灣斷交。隨後的各邦交國斷交潮,外交關係挫敗讓臺灣的處境陷入空前困難。而在臺灣內部,1970年代也有政府推動十大建設、美麗島事件爆發等重大事件。臺灣作家遂在認同困局、國族危機、經濟發展、民主衝擊之交互影響下,激起了振興傳統與省思自身的改革意識。

在此背景下,民間湧現了一批現代詩社與詩刊。這些組織與刊物多由大專院校青年創辦,力圖擺脫現代主義之淒清蒼白與晦澀詩風,催生面貌迥異於昔的新人新作。這些逐漸成長起來的「戰後世代」 [1] 青年詩人,一方面努力重振民族及文化,一方面嘗試回歸鄉土與關照現實,並亟欲透過社會實踐及參與改革,逐步介入國內現實、重建傳統文化。前行代詩人的「西化」傾向、對歐美現代主義及其價值判準的全盤認同,便成為「戰後世代」青年詩人及所創詩社/詩刊檢討批判的主要目標。晦澀聱牙、惡性西化、逃避現實……這些過往詩潮流弊皆被揚棄,「世界性」、「超現實性」、「純粹性」等現代主義主張,也改為朝向「民族性」、「社會性」、「世俗性」等現實主義路線。在1970年代詩刊上初登場的「戰後世代」詩人,能化日常生活為書寫題材,主張詩語言應明朗可解,重拾民族意識及文化傳統。他們在創作上追求反映大眾心聲,題材上擁抱土地現實,意識上呈現城/鄉原型及兩者變遷。1970年代臺灣的現代詩刊,應被視為培養「戰後世代」詩人最重要的園地。以下為1970年代臺灣現代詩刊年表初編,盼能為後續討論提供更明確的時空定位 [2]

1970

1

「詩宗社」成立,由南北笛、創世紀等詩社合併組成,並刊出「詩宗」叢書第1號《雪之臉》,季刊,仙人掌出版社林秉欽發行,郭震唐總編。

「風格詩社」成立,並刊出《風格詩刊》於花蓮,季刊,吳德亮創辦。

2

《夜風》於基隆創刊,採不定期出刊,海洋學院發行,海洋新詩研究社主編。

3

《中國詩》於臺北創刊,季刊,中國詩季刊社出版,胡鈍俞發行人、主編,於198712月停刊,共出版至第18卷第4期。

4

《風格詩刊》停刊,共出刊2期。

1971

1

《水星詩刊》於高雄左營創刊,雙月刊,水星詩刊社出版,張默、管管主編。

 

「龍族詩社」成立,由辛牧、施善繼、蕭蕭、陳芳明發起,詩刊成員另有林煥彰、蘇紹連、林佛兒、景翔、喬林等

3

《龍族詩刊》於臺北創刊,季刊,林白出版社發行,陳芳明、林煥彰等主編。

6

「主流詩社」成立,由黃勁連、羊子喬、李男、吳德亮等11人發起。

7

《主流詩刊》於高雄創刊,雙月刊,鴿鈴雜誌社出版,主流詩社發行,主流詩社編輯委員會主編。

 

「暴風雨詩社」成立,由沙穗、連水淼、張堃、鄧育昆等人發起,並刊出《暴風雨詩刊》於屏東,雙月刊,暴風雨詩社發行,沙穗、連水淼、張堃主編。

9

《水手詩刊》於臺北創刊,雙月刊,水手詩社主編兼出版。

10

「山水詩社」成立並刊出《山水詩刊》於高雄,採不定期出刊,殷雷出版社發行,朱沉冬、張綉綺主編。

1972

1

《長江詩苑》於彰化創刊,雙月刊,黃衡舟發行人,中元出版社發行,李篤恭主編。

 

《拜燈》詩刊於嘉義創刊,雙月刊,明山書局出版,尹凡、渡也主編。

 

政治作戰學校復興崗詩歌隊成立,藍俊籌組。

3

《詩宗》停刊,共出刊5期。

 

《長江詩苑》停刊,共出刊2期。

 

《拜燈》停刊,共出刊2期。

4

《阿米巴詩刊》於高雄創刊 [3] ,採不定期出刊。

5

《水星詩刊》停刊,共出刊9期。

6

「大地詩社」成立,由陳慧樺、陳芳明、李弦、余光中、藍影、黃郁銓等人組成。

9

《大地》於臺北創刊,雙月刊,大地雙月刊社出版,大地雙月刊編輯委員會主編。

 

《後浪》雙月刊於臺中創刊 [4] ,雙月刊,大昇出版社出版,蘇紹連主編。

 

《藝術季刊》(由山水詩刊擴大而成)於高雄創刊,季刊,藝術季刊編輯委員會主編,藝術季刊社發行。

1973

7

《暴風雨詩刊》停刊,共出刊13期。

8

《風燈》於高雄創刊 [5] ,採不定期出刊,由高雄師範學生組成,江聰平老師指導,李東慶(寒林)主編。高雄師範學院風燈詩社印行,由師院同學輪編,後易名為《風動‧燈明》,於20109月停刊,共出刊28期。

 

《藝術季刊》停刊,共出刊3期。

11

Chinese Poetry》(英文中國詩刊)於臺北創刊,英文中國詩刊社發行,鍾鼎文發行人,綠蒂任社長,只出刊1期。

12

《大地》雙月刊第7期始改季刊,易名《大地詩刊》。

本年

「天狼星詩社」於馬來西亞成立,前身為綠洲分社。

1974

1

《秋水詩刊》於臺北創刊,季刊,秋水詩社發行,王吉隆(綠蒂)發行,古丁、涂靜怡主編。20141月涂靜怡主編第160期「終刊號」後宣布停刊。201410月,發行人綠蒂和中國企業家梅爾重組出刊第161期,迄今仍持續出刊。

 

《復興崗詩刊》於臺北創刊,採不定期出刊,由復興崗詩歌研究社與復興崗文藝社出版、發行,歐君旦、金超群、劉皓浩、楊日潭、浩康、懷遠、心夫等編輯委員主編,姜海洲(碧果)指導,歐君旦任社長。

5

「森林詩社」成立於嘉義。

7

《後浪》雙月刊停刊,共出刊12期,轉型為《詩人季刊》。

10

《也許》詩刊於臺南創刊,季刊,森林詩社出版,大千文化出版社葉燕青發行,林滄淯任社長,朱俊哲主編,施祖榮、黃文成等任編輯委員。

11

《詩人季刊》於臺中創刊,前身為《後浪詩刊》,季刊,大昇出版社李勤岸發行,後浪詩社主編,第1519804月休刊,198311月復刊第16期,19848月停刊,共出刊18期。

12

《藍星季刊》新一號臺北復刊,季刊,藍星詩社出版、發行,成文出版社贊助,期號重啟,張健、向明、敻虹、方莘、羅門、羅智成、王憲陽主編,1980年復刊第11期,改林白出版社、王憲陽贊助,198310月停刊,共出刊15期。

本年

「神州詩社」成立。

1975

3

「海棠詩社」於東吳大學成立。

5

「草根詩社」於臺北成立,並出刊《草根》詩刊於屏東,月刊,太陽城出版社發行,草根詩社編輯部主編,羅青任社長,詩社成員為張香華、李男、詹澈、邱豐松等人。

6

《消息》詩刊於桃園楊梅創刊,半年刊,林民威發行,季野、許丕昌、歐君旦、李維疆主編。

7

「大海洋詩社」於高雄成立,詩社成員為林振華、李春生、汪啟疆、藍海萍等人。

8

《天狼星詩刊》於臺北創刊,季刊,天狼星詩社發行,黃昏星、周清嘯等主編。

9

《海棠詩刊》創刊於臺北,採不定期出刊,與早期東吳大學詩社《大學詩刊》,新舊合刊。

10

《也許》停刊,共出刊3期。

 

《大海洋詩刊》創刊,半年刊,大海洋詩社朱學恕、林仙龍、沙白、李冰出版、發行,朱學恕、汪啟疆主編。19901月第34期開始,易名為《大海洋詩雜誌》,至今持續出刊。

11

「草根詩社」於臺北新店增設編輯部,重心北移。

12

「綠地詩社」成立,並刊出《綠地》詩刊於屏東,季刊,綠地詩刊社發行,主編傅文正、社長林吉郎,詩社成員為傅文正、陳煌、陌上塵、履彊等人。

1976

1

「詩脈社」成立,岩上、王灝、鍾義明、洪錦章等人創辦。

 

《主流詩刊》休刊,共出刊12期。

2

《小草詩刊》於臺中創刊,半年刊,臺灣莒光圖書中心出版,小草詩刊編輯委員會主編。

3

《軌跡星》詩刊於高雄創刊,軌跡星詩社發行,張家麟主編。

 

「長廊詩社」於政治大學成立,詩社成員有陳家帶、張力、黃維君、施至隆、游喚、黃昏星、陳進士等人。

5

《龍族詩刊》停刊,共出版16

 

《長廊詩刊》於臺北創刊,半年刊,政大長廊詩社黃憲東(黃維君)發行、主編,施至隆任社長,1993年一度轉為地下社團,直到1996年復社,自第18期開始有獨立的名稱,第20期為《逃生門》200212月出版,第21期為《艷世》20176月出版,現今不定期出刊。

7

《詩脈季刊》於南投草屯創刊,季刊,賴義雄發行,岩上主編。

8

《小草詩刊》停刊,共出刊2期。

 

「匯流詩展」成立,並刊出《匯流》詩刊於臺北樹林,不定期,匯流詩社出版,鄭明助、洪名縣、黃子堯主編,詩社成員為吳明興、李瑞鄺、侯吉諒、田運良等人。

10

「天狼星詩社」與「神州詩社」決裂,《天狼星詩刊》停刊,共出刊5期。

 

《詩學》創刊於臺北,採不定期出刊,第12輯巨人出版社出版,第3輯成文出版社出版,瘂弦、梅新主編。19804月停刊,共出刊3輯。

 

「八掌溪詩社」成立,並刊出《八掌溪》於嘉義,季刊,玉峰出版社,發行人蔡永義,林沉默創辦,楊振星等主編,詩社成員為湯振星、林沉默、何郡、黃能珍等人。曾一度斷刊,於19813月復刊,19818月停刊,共出刊10期。

1977

1

《神州詩刊》於臺北創刊,前身為《天狼星詩刊》,故鄉出版社出版,張朝欽發行人,殷乘風、廖雁平主編。由溫瑞安、黃昏星、方娥真、廖雁平等人創立,只出刊1期。

 

《大地詩刊》停刊,共出刊19期。

3

《洛神詩刊》於臺北創刊。

4

「月光光詩社」成立,並出刊《月光光》於桃園中壢,雙月刊,為全臺第一本兒童詩刊物。臺灣國語書店顏許美鳳發行,林鍾隆主編,黃基博、傅林統、林煥彰、許義宗等人創辦。19912月停刊,共出刊78期,後易名為《臺灣兒童文學》。

5

《消息》停刊,共出刊3期。

 

《詩潮》於臺北創刊,採不定期出刊,藍燈文化事業公司出版,丁載臣(丁潁)發行,高準主編,詩社成員有丁潁、王津平、高準、郭楓等人。第7期於199412月休刊,第8期於20175月出刊。

12

《韻聲詩刊》於臺北創刊,臺北商專崇韻詩社出版。

1978

1

《風燈》校外版編輯部設於雲林北港,雙月刊,楊子澗主編。1984年出刊第36期後休刊,至1986年出刊「復刊一期」(第37期),1988年出刊「復刊二期」(第38期),19905月停刊,共出刊39期。

5

《風荷》於高雄創刊,王廷俊主編,德馨室出版社發行,共出刊3期。

 

「海韻詩社」成立,詩社成員為高明德、蕭陵等人。

6

《主流詩刊》復刊,期號13,由大漢出版社出版。

 

《山水詩刊》停刊,共出刊16期。

9

《草根》第37期開始,由月刊改雙月刊。

10

《海韻詩刊》於澎湖創刊,季刊,乃澎湖第一本現代詩刊。海韻詩刊社出版,王光照發行,高明德主編。19805月停刊,共出刊5期。

 

「掌門詩社」成立。

12

《綠地》停刊,共出刊13期。

1979

1

《掌門詩刊》於高雄創刊,季刊,心影出版社出版,邱國禎發行,古能豪任社長,鍾順文主編。19865月休刊,共出刊27期,199710月復刊,易名《掌門詩學》,目前持續出刊中。

3

《詩脈季刊》停刊,共出刊9期。

6

《草根》詩刊發行第41期後休刊。19852月紀念草根社成立十周年,重回月刊並以彩色海報形式復刊《草根》第42期,白靈主編,羅青任社長。19866月出版了9期後,於第50期正式停刊。

11

「陽光小集」詩社成立,發起人為向陽、張雪映、陳煌、李昌憲、莊錫釗、陌上塵、林野、沙穗八人。

12

《陽光小集》詩刊高雄創刊,季刊,陽光小集詩社發行,向陽發行人,莊錫釗、苦苓、向陽、張雪映主編19807月第3期起開放外稿,19817月第6期起改為「詩雜誌」型態。19846月推出「政治詩專輯」後停刊,共出刊13期。

*本年表參考資料:

專書

‧林煥彰,《近三十年新詩書目》,臺北:書評書目出版社,19742月。

‧文訊雜誌社編輯,《光復後臺灣地區文壇大事紀要(增訂本)》,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19956月。

‧張默,《臺灣現代詩筆記》,臺北:三民書局,20041月。

期刊文章

‧張默,〈中國詩壇卅年大事紀(19521982)〉,《中外文學》第120期(19825月),頁228-251

‧張默,〈無塵居所藏所新詩期刊(19511991)編目〉,《臺灣文學觀察雜誌》第5期(19927月),頁112-116

‧陳建忠、沈芳序合編,〈臺灣新文學雜誌年表初編〉,《文訊雜誌》第213期(20037月),頁131-133

‧楊宗翰、王瀞合編,〈一九七○年代臺灣新興詩社與詩刊年表〉,《文訊雜誌》第375期(20171月),頁134-137

綜觀上述1970年代的臺灣現代詩刊,可以發現以下五項特質:

一、主動積極向外部連結

二、鼓動敘事詩和小詩潮

三、民族傳統及現實意識

四、詩與各種媒介之結合

五、編目整理到詩史企圖

分述如下。第一項「主動積極向外部連結」,在創辦於大專院校、校園性質強烈的詩社/詩刊中尤為明顯。「長廊」成立於政治大學,「後浪」成員多為臺中師專(今臺中教育大學)校友,「風燈」成立於臺灣省立高雄師範學院(今高雄師範大學),北、中、南三校遂成為1970年代培育臺灣戰後世代詩人的沃土。 [6] 「長廊」、「後浪」、「風燈」雖皆創於大專院校,但並不等於自限在校內圍牆。《後浪》雙月刊197411月轉型為詩雜誌《詩人季刊》,等於向告別校園前進了一大步;《風燈》詩刊除了19738月起的高師大校內版,19781月又在雲林辦了校外版,且校外版總期數還比校內版多(3928)。校外版《風燈》詩刊曾經擁有過一千六百位訂戶,一期可以印刷到兩千冊,並做到無論詩作或評論,一經刊出便核發稿費。 [7] 至於並非起自校園的《陽光小集》,則將外部連結延伸至菲律賓。該刊第9期聲明:「有鑑於德華出版社承印本刊,再三延宕,曠時日久,深感愧負讀者們長久熱烈支持愛護,乃毅然與該社提前解約,即自春季號(第9期)起,自力印刷發行」、「為昭信於讀者,保證從此按時出刊,建立確鑿之信譽,乃以同仁認股之方式,並與菲律賓耕園文藝社協同籌資,勉力另行創辦『陽光小集出版公司』」。該期「跫音」欄即載明:「巴士海峽兩岸的詩人握緊了雙手。」、「『陽光小集』與菲律賓耕園文藝社結為姊妹社」,並刊登了一輯「菲華詩展」。

第二項「鼓動敘事詩和小詩潮」,指這些現代詩社/詩刊結合報紙副刊或文學獎徵文,常能達到推動詩潮及文運之效果。最顯著的例子,就是「敘事詩」的興起。1979年《中國時報》首設敘事詩獎,《風燈》、《詩人季刊》、《陽光小集》等詩刊推出敘事詩特輯,況且國軍文藝獎也設有長詩一類,遂能於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催生多首饒富情節及力求明朗的長篇敘事詩作。「陽光小集」向陽的〈霧社〉、「草根」白靈的〈大黃河〉跟〈黑洞〉、「詩人季刊」蘇紹連的〈小丑之死〉跟〈雨中的廟〉都是例子。與多家詩社/詩刊力倡長篇敘事詩相較,「小詩」風潮主要由「草根」一家啟動。1976年間《草根》兩度推出「小詩專輯」,197779年間又設立「小詩大觀」一欄,之前的羅青、之後的白靈都是重要推手。 [8] 《草根》第9期〈編輯大事記〉「小詩專號」徵稿中,上溯至詩經、漢高祖「大風歌」、唐人絕句,宋人小令、元人「天淨沙」,以及「五四」冰心、宗白華等人提倡的小詩運動,最後再做了「十行以內」的界定:「……由於形式的限定,我們想把小詩的行數界定在十行之內。然這並不是硬性的規定,我們歡迎大家在形式上的實驗探討及建議;或以行數為準或以意念為繩,只要是精確短小有力作品我們都十分樂於接收」。除了中文詩,張國立也曾在《草根》第28期發表〈詩與感覺〉介紹日本小詩的特色。

第三項為「民族傳統及現實意識」,可從1970年代各家詩刊的發刊辭中窺得一斑。那畢竟是統獨之別或臺灣意識仍未彰顯的時代,自會在《龍族詩刊》上看到要同仁們「把握此時此地的中國」,詩社對外也以「敲我們自己的鑼,打我們自己的鼓,舞我們自己的龍」為號召。面對1972年起關傑明、唐文標兩人所引發的現代詩論戰,高信疆主編之《龍族詩刊》第9期「評論專號」亦積極回應,現實意識遂在龍族同仁及青年詩人間更為扎根。高信疆同時身兼《中國時報》「海外專欄」主編,其欲由報、刊兩端分進合擊之意味,自然相當明顯。連原屬「星座」詩社的陳慧樺和李弦(李豐楙)等人所創辦的「大地」,在19729月《大地》詩刊第1期發刊辭中,亦以「現代中國文學的工作者」自許,提倡「重新正視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現實生活」。 [9] 19755月《草根》創刊號上的〈草根宣言〉便指出:「我們是新生的一代,是戰後的一代。但我們寧可成為『鍛接的一代』,去完成『革命時代』及『過渡時期』的前輩所未完成的鍛接工作,以我們的詩篇,來鍛接中國的過去,和未來的中國。」從上可知,「中國」與「現實」兩者屢見於1970年代臺灣各家詩刊的發刊辭、按語跟廣告。

第四項為「詩與各種媒介之結合」,譬如《陽光小集》創刊時原有向陽、李昌憲、陌上塵等位同仁,自第5期改版為詩雜誌並發展多媒體傳播路線後,同仁數迅速膨脹至45位。這些成員包括報導文學家、散文家、小說家、民謠推廣者與漫畫家,顯然已走出「詩人才能參加詩社」的不成文默契。坊間研究者多注意到《陽光小集》勇於衝撞及挑戰禁忌,在最後一期推出政治詩特輯;卻常忽略它如何努力將新詩與其他媒介連結,譬如設計「詩畫展」、「漫畫家看詩壇」甚至「『民歌』十大濫歌選評」等設計。「陽光小集」曾在臺北市南海路國立藝術館,舉辦過「當代詩與民歌之夜」,稱此為「現代詩與民歌的大結合、再出發」。因為大獲成功,之後還舉辦了第二屆。 [10] 「詩人季刊」諸君也曾在19761978年詩人節,分別於臺中美國新聞處及臺中市立文化中心,各舉辦過一次舞樂同臺的詩歌朗誦演出。另一家「草根」的成員中,羅青、白靈、李男、胡寶林、黃智溶等人都長於繪畫,對詩與其他媒介的可能結合更是充滿興趣。197652530日於臺灣省立博物館舉辦「草根生活創作展」,由羅青、胡寶林總策畫,除了將詩印在各種日常生活用品上,還在街頭以happening的方式,將詩表演出來,成為臺灣首度將詩與happening結合之創作行為藝術。同年1124日由楊弦、萬志為等人籌畫,在耕莘文教院舉辦「詩的聲音出版朗誦會」,既有楊弦新作發表,也有詩與戲劇、舞蹈、音樂的結合。從羅青19755月《草根》第1卷第1期上的〈草根宣言〉、胡寶林發表於1976529日《中國時報》副刊的〈七十年代藝術思潮與草根生活創作展〉,可知「草根」允為白靈所言:「迄今為止,臺灣所有詩社詩刊中恐怕是『最早』也『最具開放性』地提出『詩的跨領域可能性』(那時並無『跨領域』一詞)的主張。」 [11]

第五項「編目整理到詩史企圖」,前者可以「龍族」、後者可以「詩人季刊」為例。《龍族》第2期〈龍族記事〉述及,1971319日晚上該社假臺北市昆明街七星飯店天琴廳舉行創刊紀念會,宴會中承隱地建議可整理「中國現代詩壇總目」。果然自該期起,便刊載由林煥彰彙編之「中國現代詩壇總目(1——六十年元月一日至五月十日」,此一欄位並延續多期,是難得一見的新詩年度編目。「詩人季刊」則因成員蕭蕭持續撰寫「從紀弦到蘇紹連」一書內容,故於第7期〈編印「中國當代詩人小傳」啟事〉中說明:「本刊為配合蕭蕭著『從紀弦到蘇紹連』,擬編印『中國當代詩人小傳』,兩書合印,同時出版」、「『從紀弦到蘇紹連』一書正由蕭蕭撰寫中;『中國當代詩人小傳』一書已由本刊籌劃完畢,印製『資料表』一種,除將致函邀請各詩社各文學團體提供詩人資料外,亦將專函邀請親自提供個人詳細資料」。儼然就是「戰後臺灣新詩史」加上「臺灣作家作品目錄」的先聲!可惜無論「從紀弦到蘇紹連」抑或「中國當代詩人小傳」,最後皆不知為何竟沒有寫完——或其實寫完了,但未印行成書?以彼時環境跟條件,畢竟還是一則頗有雄心壯志的聲明,值得一記。

除了《秋水》這一罕見例外,1970年代大多數詩刊的存續時間皆不長,無法跟《現代詩》、《藍星》、《創世紀》與《笠》並肩,被討論度更遠不及後四者。但若從上述這五項特質來看,1970年代的台灣現代詩刊仍有其不可忽略之貢獻,理應投以更多關注。

[1]1970年代誕生現代詩社詩刊,創辦者多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出生的青年詩人,故可稱之為「戰後世代」詩人。就連1960年代便成立的笠詩社,也在李敏勇(1947-)、江自得(1948-)、鄭烱明(1948-)、陳明台(1948-)等戰後世代詩人加入後,增添了更多創新與批判的因子。

[2]年表條目包括以下各部份:創社時間、詩刊名稱、創刊時間、出版地、發行單位、創辦人、發行人、主編、社內成員、刊行期數、等。在時間的部分,列出月份以求準確,如暫無法確定者以「本年」代替。

[3]1966年創立之高雄醫學院阿米巴詩社,曾貴海、江自得、蔡豐吉、王永哲、吳重慶等人創辦

[4] 19693月成立「後浪詩社」,詩社成員為蘇紹連、蕭文煌、洪醒夫、陳義芝、莫渝、陳珠彬、呂錦堂等人。

[5] 1961年盛夏「風燈詩社」成立。

[6] 校園詩社在一個創作者的養成階段其實相當關鍵。相關分析可參考楊宗翰,〈集會結社之必要:台灣戰後大學詩社/詩刊群相〉,《文訊雜誌》第301期(201111月),頁56-67

[7] 詩刊無稿費似乎已成慣例,付得出稿費宛如一件「盛事」。《龍族詩刊》第5期〈龍族記事〉便提及:「元月二日,林煥彰到濟南路二段四號拜訪詩人紀弦先生,並邀請紀弦先生為本社新設『給酬的詩』之專欄寫稿,紀弦先生當面答應在近日內交稿,並給予很多鼓勵。」、「元月五日收到紀弦先生六十一年第一首詩作『在禁酒的日子』,本社同仁拜讀後,都異口同聲表示過癮。」、「元月八日劃撥百元稿酬給詩人紀弦先生,這是本社對前輩詩人最高敬意之具體表現。」

[8]白靈應該是繼羅青之後,小詩在臺灣最重要的推動者。他除了自身從事「五行詩」創作,也在2016年串連各方鼓動「小詩」風潮,以及2017年提倡「截句」寫作。

[9]《大地》最初由大地詩社出版,採雙月刊形式。第2期起改由文馨出版社發行,第7期起改為季刊,至19771月印行第19期後停刊。

[10] 應邀參加演出的詩人有:余光中、瘂弦、洛夫、蓉子、羅門、羅青、羊令野、陳寧貴、苦苓、張雪映、林野、向陽、趙衛民、舒笛、南方雁、崇溪、林建助等。民歌手有:楊弦、韓正皓、鍾少蘭、胡德夫、吳楚楚、簡上仁、施孝榮、施惠芳、李碧華、潘安邦、王曉中等。

[11]白靈,〈圖文並御,時代號角——海報型《草根》復刊號回眸〉,《文訊雜誌》第379期(20175月),頁103-107。曾在新象藝術中心、耕莘文教院、臺灣藝術教育館、知新廣場小劇場等多處演出的「詩的聲光」,也是「草根」同仁羅青、白靈策畫下的產物

回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