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詩脈季刊 |
---|---|
創刊時間 | 民國65年(西元1976年)7月25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68年(西元1979年)3月25日 |
起迄卷期 | 創刊號至第9期 |
刊期 | 季刊,共9期 |
出版地 | 南投縣草屯鎮育英街47巷39弄15號 |
發行單位 | 詩脈社 |
瀏覽次數 | 116次 |
提要
詩脈季刊》創刊於1976年7月25日,發刊形式為季刊,至1979年3月停刊,共發行9期。《詩脈季刊》由當時任教於草屯國中的岩上感念南投地區文風不盛,以及為現代詩盡份心力的初衷下,召集南投在地詩人,王灝、鍾義明、洪錦章、胡國忠等五人,成立「詩脈社」。
《詩脈季刊》首期內容,由五人作品組成,第2期之後,吸引中南部詩人入社,尤以南投縣內與外出就讀文化學院學生為主,如李瑞騰、向陽、李默默、張子伯等,開放對外徵稿後,到第9期,社員共13人,曾經發表於刊物的作者,除社內同仁外,另有:洛夫、張默、桓夫、趙天儀、渡也、陌上塵等人。
在創刊辭〈詩的脈動〉中,以繼承詩的傳承、探討詩的本質以及對當時詩壇的病態提出批評,這三點宗旨說明詩刊的方向,第2期分設「詩創作」、「評述及其他」兩專欄,初步定型。岩上曾在〈詩脈一年雜感〉一文說:「詩脈創刊之初,原想在評論方面多建樹,但事實上並非易事」,遂於第六期給予評論稿費,鼓勵評論,因此該期評論專欄從原本的三、四篇,一口氣增至九篇評論文章,此期亦新增海外詩抄專欄。
《詩脈季刊》對於個別詩人發展別具意義,從同仁的作品中,可見詩作與自身生活經驗的關聯性。如主編岩上〈愛染篇〉;設計第1至7期封面與《詩脈季刊》重要評論人之一的王灝,其質樸的鄉土詩作〈鄉土歲月〉、〈風物誌〉和發表〈品瓜錄——讀余光中先生詩集「白玉苦瓜」〉、〈變貌——洛夫詩情初探〉、〈論詩的鄉土性〉等六篇評論;在草屯經營雜貨店的李默默發表〈磅‧菜瓜布〉、〈經營南北雜貨店苦辛自白之一〉等詩作。
發行兩年後,在1978年7月16日詩脈同仁聚會,岩上提出詩脈存亡的問題,會議中同仁決議,各獻一己之力,為詩脈努力,分四部門,各設負責人,以分擔編務的重擔。因此,第6、7期,分別由李瑞騰、王灝擔任助編,第8、9期改由鍾義明為執行編輯。不過,1979年2月嚴堂紘(岩上)給王灝的信,審視近三年的《詩脈季刊》與其初衷的落差加上「同仁們最近以來並沒有像開始那樣熱烈」,整體組織呈現疲態,遂於1979年3月出版第9期後停刊。
在1970年代中後期,一群座落於南投山城,試圖打破地理環境隔閡,振興詩風的《詩脈季刊》,曾經一度蓬勃了中部詩運的發展。主編岩上曾說:「(詩脈季刊)雖然不長命,卻對個別詩人的文學發展與南投現代詩文學現象有激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