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大同 |
---|---|
創刊時間 |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11月12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11月12日 |
起迄卷期 | 創刊號,共1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台北市日新町一丁目304番地 |
發行單位 | 大同股份有限公司文化部 |
瀏覽次數 | 2656次 |
提要
《大同》創刊號發行於1945年11月12日,發行單位是「大同股份有限公司文化部」,發行人鍾龍雲、主編劉文碩,兩人生平不詳,由於未見後續,推測應該僅發行這一期。選擇在「國父誕辰紀念日」發行,是否有特殊意涵,無法得知。但這一期的內容來看,除了一篇白話文之外,都是文言文與古典詩,充分突顯當時台灣白話文人才之缺乏。進一步詳讀這些文章後可知,當時台灣人雖歡迎祖國,但無法以北京話與白話文表達之窘境。從語言轉換的角度來看,這一期具有高度的史料價值。
該刊出資發行的大同公司,並非現今大家所熟知的大同公司,當時這家大同公司董事長黃奕濱,是一位知名的書法家,該公司設有「文化部」與「交易部」,文化部除了販售圖書文具,也承攬印刷業務,或因有互通之便,戰後立即自行創辦雜誌。根據該刊〈創刊詞〉:「命名大同者,蓋本國歌『以建民國、以進大同』之意,夫大同解釋,議論多歧,要不外實行三民主義,以建設大中華民國。」應該先有公司名再創辦雜誌,故此一解釋顯然有牽強附會之感。然而,〈創刊詞〉第二段中,對於當時台灣語言文化問題,以下有極為深刻的描述:「今我台灣,重還祖國,慶祝光復,我六百餘萬同胞,須負建設新台灣之重任矣。然處五十年桎梏之中,凡語言文字,皆被其泯滅無遺,雖漢民族而不知祖國語言文字,詩書不能讀,報紙不能閱,我國之文化,何從而知,學問何從而求乎。敝同人有鑑於斯,爰不自揣,不顧菲才,發刊本誌,以鼓吹台灣新文化為使命,供同胞之公正言論機關為宗旨。」這段論述應該是許多台灣具有漢文素養知識分子的心聲,當然,陳儀政府到來之後,大家期待落空而激憤不平心情,絕對無法由本刊得知。
僅此一期的《大同》雜誌,較值得注意的是以下四篇文章。林茂生〈教育再建之展望〉、陳澄波〈五十星霜的回顧〉、黃得時〈三志士之獄中詩〉、謝娥〈中國婦女之民族精神〉。林茂生這一篇對戰後台灣教育重建的主張,可能是他最早最完整的教育改革訴求。他主張學校教育暫用台語、日語一事,值得注意。陳澄波因具有中國經驗,故能以白話文簡述台灣美術史。黃得時介紹蔡惠如、林幼春、陳逢源之獄中詩,以及謝娥論述民族精神,似乎都意圖向國民政府展現台灣人的抗日精神。他們的言論,反映了當時知識分子的心境與企盼,但這些熱切的言論,從過去到現在,似乎從未受到任何關注。
《大同》還有一篇〈隨感錄〉,也是值得注意的文章,因文中作者雖然極力誇讚陳儀政府,但也表達了經濟重建的憂心。此文作者賴子清(1894~1988),嘉義人,字鶴洲,是日治到戰後活躍的漢文學者、詩人。他曾擔任《台灣日日新報》記者兼編輯,戰後曾任台北市中學之國文教員。在這本雜誌中,他還寫了一篇〈燈謎集錦〉,並以鶴洲發表〈寫信須知〉,儼如漢文教師。並未署名的〈藻繪昇平〉古典詩集,第一首署名鶴洲賴子清,這篇詩集應該也是他負責編選。總而言之,這份期刊與賴子清有相當密切的關聯。該刊編後語之前,登載「徵文徵聯啟事」,預告下期截稿為12月5日,但卻未見續刊。(何義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