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鯤洋文藝社報 |
---|---|
創刊時間 | 大正14年(西元1925年)11月9日 |
停刊時間 | 昭和1年(西元1926年)3月4日? |
起迄卷期 | 第1~3號?,共3冊?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臺南州嘉義郡嘉義街西門外五五二ノ二 |
發行單位 | 鯤洋文藝社 |
瀏覽次數 | 3877次 |
提要
《鯤洋文藝社報》,發行地為嘉義。創刊號發行於大正十四年(1925)十一月,編輯及發行人為施良,施梅樵為主筆,總攬記事材料。封面以魚躍海波為圖案。由第二期發刊於大正十四年(1925)十二月、第三期發刊於大正十五年(1926)三月,由十一月發行創刊號、十二月發行第二號來看,這本雜誌應是月刊,但第三號因故遷延(見社告)。因第三期內容並未出現停刊聲明,無法得知在第三期之後是否還繼續出刊,也無從了解停刊時間及理由。從第一期邀請福建陳筱崖所撰的〈鯤洋文藝社序〉中可知,這是一本意趣相近同好結社後所辦的刊物,旨在提供對文學有興趣的同好及後學者研求的園地。有些作品未署名,作者有待查證;出現姓名(一部分列出出身地)的作者有:李紺園、洪月樵、施梅樵、羅秀惠、楊盛仁(楊梅人)、陳庭瑞(基隆人)、賴楊柳(板橋)、陶彬彬女士(燕京)、黃庭初、施士洁、施仲連、陳渭川(臺南)、黃金川、黃朝碧、許子文……等人。從作者群來看,出身中南部的文人居多,但也有北部,甚至從大陸來稿者。
本刊物主要編輯人為施良。雜誌的編輯風格偏好選擇文學性、通俗性作品。其中發表的文章涵括面甚廣:文類部分,有古典詩歌、散文、小說、傳記、詩話、詩畸等,風月吟咏及美文、諧談都收錄;值得一提的是,「投稿啟事」中特別指出:「倘語中有涉及政治及曾經揭載者恕不另錄」,可見政治一類敏感議題,是該雜誌不願涉入的。其內容風格與《三六九小報》、《風月報》涵納古典文學、通俗化、現代化的傾向相當類似。在第一期中曾出現李紺園的〈漢文實用說〉一文,指出漢文的可貴之處有二:一是可藉由深讀經典而體會倫理道義,使社會更為和諧;二是遊歷中原或到中國發展時,可以成為與人往來的利器。本期最後有〈漢學文藝研究會規則〉,說明此一研究會成立宗旨、設立地點、講師姓名、會員分類、會費繳交規則及聚會進行方式,鉅細靡遺交代了這個偏重漢文實用性社團的主張和組織章程。從主張學習漢文及相關作者群屬性來看,更彰顯出這本刊物是台灣二○年代中期古典文學氣息濃厚的雜誌。就這三期作品的內容性質觀察,約可分幾大類:一、自由創作。如小說、散文、詩詞等;二、徵詩、徵文、試筆等限題或限時之作;三、朋友往來之書信。如第三期燕京陶彬彬的〈寄黃庭初書〉及黃庭初(按:目錄中將「初」誤為「物」)〈答陶彬彬女士書〉,讓人看到來自中國及台灣的兩位異性文人,如何因緣際會產生情誼,雖然因為空間阻隔而無法時常相聚,還是透過文字互相鼓勵、冀望友誼長存的誠懇之情;四、其他。如〈聞聞見見錄〉、〈諧談〉搜錄小故事,前者偏重於人物特殊經歷或高尚品德,後者則偏向諧謔故事。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兩篇以於白話文寫成的文章:第一期的〈白話文問答體〉、第二期的〈論生徒不宜干預國事〉,雖然與新文學陣營許多留意國事、關心政治的主張大不相同,無論其出發點是反諷或表達立場,不可否認的是,《鯤洋文藝社報》也試圖透過白話文傳達他們的一些理念,儘管只有兩篇,也是可以留意的部分。
雖然近年來,台灣古典文學研究有成長趨勢,但相較於日治時期新文學、戰後現代文學,討論比例仍相當懸殊。窺其原因,除了古典文學不如白話文易懂外,另一個重要原因在於資料散佚、不易掌握。雖然目前無法確定《鯤洋文藝社報》的實際期數,但是從現存文章中,也呈現了一部分日治時期台灣古典文學的樣貌,以及文人對生活、思想層面的記錄;透過這些資料的閱讀,能提供吾人更多當日文學刊物及文人活動的認識。(張靜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