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台語文學發展年表
台語文學發展年表
起迄時間:

1980 年~1989 年

  • 1982 年
    06.
    台灣民族文學論:方文(胡民祥),〈台灣文學的方向〉(《火燒島》創刊號):「台灣社會所面臨的是:台灣民族、民主革命運動。台灣文學作家所面臨的挑戰是:台灣民族文學革命運動。」
  • 1982 年
    05.
    見證白話字:盧賞,〈一位老僕人的自我介紹〉,《海外台灣基督徒聯合通訊》110。
  • 1982 年
    04.15
    彭瑞金,〈台灣文學應以本土化為主要課題〉,《文學界》2期;有關台灣文學ê定義,強調無論出生地、僑居地ê「認同原則」。
  • 1982 年
    04.01

    前啟蒙論述/鄉土文體批判:林央敏tī《中國語文》298期(50卷4期)發表批評鄉土文體ê論文〈中文,歸來兮〉:「中文除了受文白夾雜與惡性西化兩大災難之外,近幾年來又增加了一種暴動,那就是方言的蹂躪」;「像這種話大量又嚴重的『強姦』了中文,使今天讀不到純種的中文,一如『沒有純種的北京狗』一樣。」「筆者提出中文也受方言的傷害,並非反對用方言寫作或不讓方言摻入國語,而是主張利用方言時要適當處理,使方言國語化,而不是叫國語方言化。」(56-57)

  • 1982 年
    04.
    教育部成立7人小組,負責草擬「國語推行法」。
  • 1982 年
    03.20
    陳若曦應台灣時報ê邀請回台,主持南北作家座談會;座談紀錄〈台灣文學往那裏走〉刊tī 3月28 ê《台灣時報》12版。
  • 1982 年
    02.15
    林宗源發表〈母語活在咱的心:詩集《根》後記〉(《笠》107),是1篇「林--氏文體」ê「台語散文」:「脫離母語而能創造其民族的文化,無即款的事」;「即本詩集,我取『根』為品[名],意思是追尋咱語言的根。……在一知半解的情形下,我只好用母語融合國語,構成我自己的語系,做為詩的語言。在創作的過程中,往往為了字的問題,流目屎,感嘆」。
  • 1982 年
    02.15
    林亨泰發表〈國語與方言:林宗源詩集《根》序〉(《笠》107),表達1款反語言拜物ê語言觀:「國語之所以成為標準語,並非出自語言本身內在的自然發展,乃屬一種政策性的外在選擇」;「國語與方言之間是沒有甚麼優劣之差別的」。創作概述:「林宗源、趙天儀、吳晟、向陽、陳坤崙、莊金國等人,他們都希望運用這些閩南語,能夠成功地從日常用語提升為文學用語」;講《根》詩集,「可能是從未有過的以閩南語出版詩集的第一本」。
  • 1982 年
    02.14
    台灣人公共事務委員會(Formosan Association for Public Affairs, FAPA)tī Los Angeles成立。
  • 1982 年
    02.11-02.14
    向陽寫「都市見聞」系列「起居篇」2首:〈著賊偷〉、〈吃頭路〉(第3首〈搖子歌〉[1983.03.05],《台灣文藝》95期[1985.07]);發表tī《文學界》第二期(1982.04.15)。
69頁,共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