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台語文學發展年表
台語文學發展年表
起迄時間:

1970 年~1979 年

  • 1977 年
    05.
    台灣語文推廣中心創刊報紙型ê《台灣語文月報》(Taiwan Linguistic & Cultural Monthly,《台語通訊》ê後身刊物),以漢羅印行;編輯部:T. L. C. M., P. O. Box 5904, Chicago Illinois, U. S. A. 60680。←黃武東(1975頭任會長、1977顧問)、鄭良偉(語言委員會主任、1977.6/11-78會長)、李豐明(執行秘書、1977美東台灣人夏令會常設部主席、78主筆)、陳廷楷(-1977.6/11會長)、邱文宗(文藝委員會主任、1977-78副會長、78總編輯)、王育德(日本中心負責人)、郭榮桔(顧問委員會委員、1974-79世台會理事長)、蔡嵩陽(1977教材委員會主任)、高善雄、徐福棟(1978幹事、基金委員會)、邱美惠(財務幹事)、石清正、彭良治、陳正方(本名陳清風,1978主編)、林伯元(1978新會員:Oklahoma大學語言學教授)、蔡汝浩(1978新會員:Seaton Hall大學日文教授)
  • 1977 年
    05.
    《台灣語文月報》〈發刊詞〉(編輯部):1975年8月15創刊《台語通訊》lóng總6期;「刊」改做「報」ê重大意義:「向月報、週報,最後通往日報ê目標進展」。
  • 1977 年
    05.
    黃敬安,《閩南話考證:證說文解字舉例》(文史哲)。作者〈序〉:「現在閩南人還保留不少漢秦古語,我們得到很重要的啟示:閩南人的祖先不在台灣,更非來自福建,而是淵源於我國中原。台灣人又稱河洛人,正說明黃河流域,中原一帶,乃台灣人祖先的發源地。本文雖名為閩南話考證,實台灣話考證亦稱允當。」
  • 1977 年
    05.
    陳少廷編撰,《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時報)出版。
  • 1977 年
    04.01
    王拓,〈是「現實主義」文學,不是「鄉土文學」〉,《仙人掌》1卷2期。作者,「鄉土文學」chit ê類稱ē hō͘人想做「鄉村文學」,有3點觀念上kap感情上ê 誤解、誤導:1.鄉城對立觀;2.「台語方言」ê使用:「……作家對台灣方言模擬的運用圓熟、神似。這當然對於國語詞彙的更加生動和豐富有極大的幫助和貢獻,但是如果太過強調,便很容易使人陷入一種偏狹的、分裂的地方主義的觀念和感情裏。」3.「懷舊」、鄉愁文學。
  • 1977 年
    04.01
    朱西寗,〈回歸何處?如何回歸〉(《仙人掌》1卷2期):「現代文藝欲回民間,還要先回歸民族文化才是」;「近年來的少數作家……把鄉土文學續又偏向方言文學走去,就更加增了枝節繁瑣;回歸民間而動用方言是必須的,而發展為方言文學便是本末倒置。」
  • 1977 年
    04.
    向陽tī《銀杏的仰望》(故鄉)後記kā鄉土文學kap「方言詩」án-ne定位:「今天從事鄉土文學的作者,不管知或不知,其終極仍是爲國語文學做磚石甚至只是沙土的奠基,將來是不得不犧牲的。悲哀,但是值得。」(世新電台訪問談)「但真是『值得』嗎?……我還是找不到真正可以支持我的信心」;「在整個文壇率以國語寫作的傳統下,少數幾人各自使用各人體系創作的方言詩,豈不是更屬頹危的掙扎?」←創作信心:《台灣語典》kap相關研究著作;〈離騷〉楚聲楚語、楚地楚事。創作動機:1.「想藉詩來代父親說話,來探尋父親的生命」;2.「拓展國語文學的幅度」、提升鄉土方言「增益國語文學」;3.「有我對詩壇曾有過一段『晦澀黃昏』之側面澄清,對生長的鄉土之正面呈現……將方言適度地移植到國語文學中的理想」
  • 1977 年
    03.30
    姚漢秋,〈閩南與台灣的俚諺〉,《台灣文獻》28.1。
  • 1977 年
    03.
    台灣語言推廣中心幹事會決議kā組織名稱改做「台灣語文推廣中心」,以含蓋語言kap文化2項事工。←下設7 ê委員會:語言、教材、文藝、辭典、出版、宣傳、基金委員會
  • 1977 年
    03.
    New Jersey台灣同鄉會kap台灣教會合辦台灣白話字速成班;教材ēng台灣語文推廣中心出ê 3本教材:《台灣白話字實驗課本》、《補影逐月》、《大漢國王和小漢國王》。←陳淮崇〈飲酒歌〉(Lim-chíu-koa);1977 San.Francisco、Los Angeles、Ann Arbor lóng有台語教學班設立(月報第一號)
17頁,共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