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台語文學發展年表
台語文學發展年表
起迄時間:

1960 年~1969 年

  • 1966 年
    *台視kā鄭坤五ê《鯤島逸史》改編做台語連續劇《鳳山虎》。
  • 1966 年
    *黃武東牧師總幹事退任,教會歷史資料室文物移交hō͘鍾茂成牧師,遷tī台北市長春路ê總會事務所。
  • 1966 年
    *日本天理大學共同專門科目外國語部門開始推廣台語教育。
  • 1966 年
    *《聯合報》「台語影圈」版。
  • 1966 年
    *〈各縣山地國校辦理民眾語文及實用技藝補習班辦法〉。
  • 1966 年
    *東京《台灣青年》以漢羅編排。
  • 1966 年
    *史惟亮,《阿美民歌分析》。
  • 1966 年
    *《公民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國家政黨基於本公約須尊重與確保每個人,並在其本國領土內與服從司法的條件下,承認本公約的權利,不得因任何因素有所差別,包括種族、膚色、性別、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主張、民族或社會出身、財富、出身、或是其他地位。
  • 1965 年
    蔡培火寫《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典》(正中書局,1969.10)〈自序〉:「國語國文之統一與學習……固屬必要之國策,但將來大陸各省開始重建的時候,萬不可以,亦絕不可能像在台灣,單純地為統一語言文字,而不顧到急要的政令宣傳的效果,一切以國語說了就算了」;「幸而兩年來,政黨方面已經知覺此點,決定地方的黨工人員能說國語以外,還需仍操台語,因此,一般學習台語的努力漸盛,廣播電台亦開設了台語的講座……」
  • 1965 年
    蔡培火寫〈本人對台語註音符號工作的經過〉(後--來收tī 1965.10正中書局出版ê《國語閩南語對照常用辭典》):「本人知道羅馬白話字已經不合國家的需要,乃決心放棄而採用國訂的註音符號,作為台灣白話字。因為台灣白話就是閩南語,不僅台灣人使用而已……所以本人現將台灣白話字,改稱閩南白話字了。」
17頁,共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