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自由青年 |
---|---|
創刊時間 | 民國39年(西元1950年)5月10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80年(西元1991年)6月15日 |
起迄卷期 | 創刊號~第85卷第6期 |
刊期 | 旬刊、半月刊、月刊,共671期 |
出版地 | 台北市中山南路11號2樓‧台北市仁愛路三段53號‧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74號‧台北市和平西路一段78巷3衖6號‧台北市羅斯福路二段(上海路口)65號‧臺北市杭州南路二段18巷47號‧臺北市昆明街49號‧台北市重慶南路三段88號6樓‧台北市忠孝西路一段6號10樓 |
發行單位 | 自由青年旬刊社‧倪文亞(發行人)‧張銘傳(社長)‧自由青年雜誌社‧陳逸雲(發行人兼社長)‧上官業祐(發行人);張寶樹(社長);姚舜(副社長);呂天行(副社長)‧張寶樹(發行人);鄭森綮(社長);吳思珩(副社長)‧詹純鑑(發行人)‧李德廉(發行人)‧梁永章(發行人)‧朱聲度(副社長)‧王唯農(發行人);施啟揚(社長);鍾源德(副社長)‧連戰(發行人);雷飛龍(社長)‧張豫生(發行人)汪大華(副社長)、鄭貞銘(副社長)‧關中(社長)‧王人傑(社長)‧高銘輝(發行人)‧黃昆輝(發行人)‧莊懷義(發行人兼社長 |
瀏覽次數 | 49418次 |
提要
《自由青年》1950年5月創刊,時為旬刊,發行人倪文亞、社長張銘傳、總編輯董兆孥,總編輯至1卷5期改黃亦晨、1卷16期改為革新版,再從1卷算起,未著總編輯、編輯,編輯者欄下寫「本刊編輯委員會」。6卷9期發行者署名「自由青年旬刊社」、編輯者為「本刊編輯委員會」至13卷9期,發行人兼社長為陳逸雲,主編人為何適。16卷5期發行人為上官業佑、編輯人「本利編輯委員會」且內容不分類。32卷吳思珩,1973年又未著主編人。1974年1月51卷1期社長為施啟揚,未著編輯者。自1978年1月59卷1期起,副社長及總編輯為鄭貞銘。1983年在他名下,鍾惠民成為執行主編,直到1989年鍾惠民離職,由黃重憲接編,發行人及社長改為莊懷義。
《自由青年》從1950年到1991年,長達41年的時間,從旬刊到月刊,發行人、社長及總編輯、主編自然多有更動。曾任發行人有錢江潮、郭澄,社長有呂天行、莊懷義,歷任編輯除了上述人物,還有王聿均、季芳明、黃重憲、梅遜、呂天行等等多人。第11卷起改為半月刊,42卷起改為月刊,至1991年6月共41年發行742期。到8月與《黃河雜誌》合併,改名《當代青年》,共發行11卷5期,於1996年12月停刊。
做為中國國民黨的刊物,創刊之始,自然充滿黨國色彩。創刊號有文亞〈創刊的話〉及作為社論的尹讓轍〈釋「自由青年」〉兩篇文章,分別詮釋此一刊物的宗旨及發展的特色。後者詮釋「自由青年」說:「《自由青年》旬刊於中華民國三十九年五月十日創刊,將以嶄新的姿態,堅強的陣容,矗現於「自由人類之象徵」的臺灣進而以這一文化先鋒為反攻大陸之先聲與前衛來達成反共抗俄之歷史任務,其意義之重大,使命之神聖,甚為顯然。英國的學者彌勒氏說:「一個人的自由,以不侵犯他人的自由範圍,才是真自由,如果侵犯他人的範圍,便不是自由。」「青年」,必須是身心健全,朝氣蓬勃,活力充沛,而見義勇為的。有「青年」之年齡,而無「青年」之志事,則雖「青」亦「老」;反之,雖非青年,或為「壯年」甚至為「老年」,而有蓬蓬勃勃之朝氣,充沛煥發之活力,更具有至大至剛之正氣而能有為國為民犧牲之作為,則雖「老」猶「青」。所謂「自由青年」是特指為「自由中國」而犧牲奮鬪使中國重獲真正的自由的基本青年幹部。由「自由青年」來重建「自由中國」,甚至重建「自由世界」。我們對於「自由青年」的誕生,寄予無限的熱望而深信它和他們能有迅速的發展與偉大的成功。」
至於〈創刊的話〉中說:「這刊物完全為青年所有,為青年所辦,為青年所享。換句話說,這刊物是完全屬於青年自己的,所有文章和辦法,由青年們自己負責決定,就是刊行的目的,也完全以青年為對象的。」
創刊號有一欄「大義微言」,收三篇文章〈致前方將士書〉、〈給匪區同學的一封信〉、〈新時代中新青年應有的新認識和和新作風〉,包括另一篇新詩創作〈重慶,不是我無情〉,第二期有「鐵幕一瞥」欄,刊出兩篇文章。都明顯說明此刊物為引導青年反共而創立。1950年10月20日革新卷第一期〈卷首語〉再次說明該刊基於台灣在「刈除了共產黨的毒草後」,將重建荒蕪的青年精神,故其內容將分為三大部分「時論專論、青年修養、青年寫作」。
創刊號僅八開一張,第二期改為十六開八頁,裝訂成冊,閱讀對象以學校青年為主,自革新卷第一期後,讀者已經擴大到軍中青年、社會青年及海外青年等。隨著兩岸政局及台灣社會的改變,該刊內容逐漸轉為以教育、人文、社會、校園生活為焦點,不再緊扣反共的政治色彩。
鄭貞銘擔任《自由青年》副社長兼總編輯時,為雜誌再次訂位,他說:「『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青年乃是國家社會的棟梁,尤其這一代的中國青年適逢國家艱困境遇,面臨著複雜的國際情勢,承擔的使命更形重要。於此,中國青年必須培養正確堅定的思想,與對國家社會之責任感,面對歷史難局,奮鬥不懈。《自由青年》月刊是一分綜合性而偏重文藝的青年刊物,創立於民國三十九年五月十日,以介紹新的學術思潮,及啟發青年思想為重心,使青年朋友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裏。能吸收更多的新知識,開拓胸襟,並在錯綜複雜的國際局勢中,了解國家的處境和努力的方向,因此更具有其特殊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指引無數青年朋友堅定、樂觀、奮鬥,邁向光明的前程。《自由青年》的文藝路線,是以中華文化所孕育的倫理為基礎,以發揚人性光輝為目的,變化青年氣質,化悲觀、消極、澆薄、徼幸、怨恨、殘忍的習性,從而養成樂觀、積極、篤實、仁愛、敦厚、進取的精神與品德。針對時弊,矯正缺失,希望導這一代中國青年走向中國人應該走的光明大道。這是一本具有自由青年精神的雜誌,中國青年都應該閱讀,它言論中肯,並不斷地改進創新,提供時代青年崇高的理想與道德的執著,協助現代不屈不撓的勇氣,昇華為蓬勃奮發的精神力量。」以上言論,堪稱是雜誌轉型期的宣言。
《自由青年》自創刊就很注重給一塊園地讓青年發表創作,另外,此刊物一直很注重刊登攝影、繪畫佳作。每位主編或多或少,都會注意到刊物的文藝性。例如1959年9月的22卷5期,內有蘇雪林介紹老舍、趙友培指導寫作、覃子豪撰文介紹「馬拉美、徐志摩、李金髮及其他」等、魏子雲介紹田園交響樂。另由夏菁選輯組稿在「新詩園地」刊登23位新人詩作,不乏日後的名家。就整個刊物來說,儼然是文藝刊物。同時,也是許多新人初試啼聲的園地,例如在1965年7月34卷1期有當時18歲的沈謙發表的〈五指山遊記〉等。
20世紀80年代的《自由青年》幾乎已經完全擺脫政治語言與內容,完全以人文、社會、哲學、教育等適合大學以上的青年為閱讀對象的綜合性文化刊物。尤其在鍾惠民主編期間,她手下還有三位編輯,偶而還有特約編輯或特約撰稿,在她主動積極策畫之下,刊物的分類也囊括文化學術各種面向,經常出現重量級文化人士專訪、或專題報導,或文化/學術/教育各種專題專輯等等。後與1979年8月創刊的一般期刊性《黃河雜誌》合併,改名為《當代青年》,仍然以知識青年為對象,主要內容涵蓋政治社會、教育文化、文學藝術、人物專訪、當代論壇、校園觀察、海峽兩岸等。
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的《自由青年》,也就是,有很長的一段時間,這本綜合性雜誌大抵不脫黨性風格,內容針對高中以上的青年設計,主題常具有引導性,引導青年積極向上的心志、愛國愛人的情操、認識共產世界的真相…..等等。即使在學生投稿的文藝創作中,也偏重這個面向。
試以1978年7月60卷1期來看:封面是「暑期青年自強活動金門戰鬥營」照片,封面裡是「當代中國問題講座」,封底是「參加蛙人訓練的女青年」照片,封底裡是「暑期青年自強活動」照片。文字部分,「特載」欄是「蔣主席嘉言錄」,「青年論壇」欄由李鍾桂執筆〈新內閣、新希望、新奮鬥〉介紹新任行政院長孫運璿組織新內閣。該期目錄之後,即有多幀內閣交接照片。「學術新潮」欄分別收五篇論文:三民主義大眾傳播制度的研究、電子工程學新發展、言論自由與社會責任、極權主義的本質、國父演講三民主義憶述」,「經濟專欄」收兩篇討論台灣的經濟發展,「思想新潮」欄刊出兩篇論文:民主與共產之危機、「索忍尼辛訪問記」觀後。「大學生活」欄刊登兩篇回憶大學生活的文章。「每月專題」由丁榮祿撰文介紹《閃亮的生命》一書,該書報導十位身障或後天因疾病、意外,而導致殘缺的堅強人士,不受肢體限制,戰勝環境,突破生命的極限的感人故事,具有極大的勵志作用。「進德修業」欄刊登一篇文章:珍惜時光開創事業。
1978年1月59卷1期的「自由青年稿約」,徵求的稿件是:就當前世界問題引證三民主義並發揚光大之論文、凡充滿人情味,強調社會光明面者、海外學子,萬里飛鴻,有感情有血淚的文字、描寫平實作風的人物、描寫青年創業成功之實蹟、回憶自己的青年時代,以上是比較傳統的作風。比較開放的有:引介國內外新思想新學術、國內外遊記、書寫自己新生活的心聲、書寫新奇怪異流行的奇人異事、評介新書等。
同樣是鄭貞銘擔任副社長兼總編輯,在鍾惠民接手執行編輯後,《自由青年》有了體質性的變革。她手下增加三名編輯,在1987年更擁有一個編輯團隊:除了鍾惠民擔任執行編輯及另一名編輯外,又增加:美術編輯兩名、特約文字編輯五名、特約攝影一名。
20世紀80年代,在鍾惠民策劃下,刊物的照片拍攝精美,擺放的位置都經過精心設計,不像舊雜誌堆積似的擁擠。內頁文字的編輯也多采多姿,即使是目錄頁,都不用固定的分類或者僵化的形式。例如1984年1月號分為「社論.專題」、「政治.社會」、「文化.哲學」三大類。
「社論.專題」中刊登18篇文章,分別就「迎接資訊時代」(包括建立全國資訊系統、建立個人資料庫等等)、「學校教育」(包括教師授課方式、學院訓練、建立讀書的娛樂性、工具書使用等等)幾個議題為主。「政治.社會」類中有兩篇文章呼應「社論.專題」類,一篇是〈專訪資訊工業策進會執行長果芸談青年如何迎接資訊時代〉,一篇專論〈資訊時代〉,明顯可見計畫性的約稿編輯。在「文化.哲學」類中,則有牟中三的〈關於生命的學問〉以及〈透過藝術推行家庭教育〉、〈正視舞蹈教育〉共三篇文章。在1987年5月號則分為「專欄」、「人物」、「評論」三大類,最後有兩篇創作小品。專欄部分,一口氣邀約六位學者作家分別撰寫有關世界知名學府、回憶過去時代、佛學小品、新書介紹、現代文學導讀及人生哲學等六個專欄;人物部分,更有氣魄,一期慎重推介一位人物。5月號即專題介紹金耀基先生,封面與目錄頁都有金耀基照片,人物專題欄內有四篇文章,一篇是金耀基訪問稿、一篇是〈青年期金耀基與台灣社會發展〉,另兩篇為金耀基文章選錄。評論部分,又分為社會當前的論題(該期論社會變遷與校園環境)、異文化的衝擊與省思、出版建言、討論電影、書評(該期評論辛其氏短篇小說集)等。
經常邀約各種人物座談一個專題,也是此階段雜誌的特色之一;例如1989年2月號以「選舉」為主題、同年4月號以「當代青年的思與言」為主題,主編「大膽」邀約青年作家或者在校學生座談,裡面有當時就讀台大化工系的孫大千,以及當時就讀東海研究所的邱家宜,都顯示了主編知人的先見之明。
仔細翻閱各期雜誌,不但文化/文學/校園面面俱到,更重要的是主編掌握時代動脈、社會變遷的先機,適時提出專題,延請先知先覺的學者作家發言,讓青年們在閱讀此雜誌時,不知不覺感受到新世代已經到來,身心學識都得到啟發。就這一點來說,《自由青年》蛻變為名符其實讓青年自由自在吸收新知,方能迎接變異詭譎的90年代。(鄭明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