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 |
研究者 |
篇名 |
書名 |
卷期總號 |
論著類型 |
出版日期 |
詳細 |
|
01 |
梅家玲 |
|
性別,還是家國?──五○於八、九○年代臺灣小說論 |
|
專書、學位論文 |
2004年9月 |
|
|
02 |
梅家玲 |
時間‧女性‧敘述──小說鄭清文 |
最後的紳士 |
|
專書論文 |
1998年6月 |
|
|
03 |
梅家玲 |
何處是兒家──《亞細亞的孤兒》中的成家慾望與性別焦慮 |
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專書論文 |
2000年6月 |
|
|
04 |
梅家玲 |
家門內外──家之空間想像與父子承傳在《家變》、《孽子》中的變與不變 |
文化、認同、社會變遷:戰後五十年臺灣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專書論文 |
2000年10月 |
|
|
05 |
梅家玲 |
〈常滿姨的一日〉導讀 |
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 |
|
專書論文 |
2001年7月 |
|
|
06 |
梅家玲 |
兩岸關係中的文學想像──從反共小說到眷村小說 |
家國之間:開展兩岸關係的能動機緣 |
|
專書論文 |
2003年3月 |
|
|
07 |
梅家玲 |
不平之路──峰迴路轉讀平路 |
平路精選集 |
|
專書論文 |
2005年2月 |
|
|
08 |
梅家玲 |
白先勇小說的少年論述與臺北想像──從《臺北人》到《孽子》 |
白先勇外集‧白先勇研究精選 |
|
專書論文 |
2008年9月 |
|
|
09 |
梅家玲 |
眾聲喧嘩中的《我妹妹》:論張大春《我妹妹》的多重解讀策略及其美學趣味 |
聯合文學 |
第124期 |
期刊 |
1995年2月 |
|
|
10 |
梅家玲 |
以小搏大──對戰後臺灣小說史中女性/性別論述的若干觀察 |
文訊雜誌 |
第166期 |
期刊 |
1999年8月 |
|
|
11 |
梅家玲 |
Gender Discours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Postwar Fiction in Taiwan |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
第12期 |
期刊 |
2003年1月 |
|
|
12 |
梅家玲 |
身體政治與青春想像:日據時期的臺灣小說 |
漢學研究 |
第46期 |
期刊 |
2005年6月 |
|
|
13 |
梅家玲 |
夏濟安、《文學雜誌》與臺灣大學──兼論臺灣「學院派」文學雜誌及其與「文化場域」和「教育空間」的互涉 |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
第1期 |
期刊 |
2006年2月 |
|
|
14 |
梅家玲 |
孩童,還是青年?──葉聖陶的教育小說與二○年代青春/啟蒙論述的折變 |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
第2期 |
期刊 |
2006年12月 |
|
|
15 |
梅家玲 |
戰後初期臺灣的國語運動與語文教育──以魏建功與臺灣大學的國語文教育為中心 |
臺灣文學研究集刊 |
第7期 |
期刊 |
2010年2月 |
|
|
16 |
梅家玲 |
女性主體與抒情精神──國光新編京劇的文學特質與文學史意義 |
中國文哲研究通訊 |
第81期 |
期刊 |
2011年3月 |
|
|
17 |
梅家玲 |
欲將心事付劫灰,小說〈骨灰〉遺事 |
自由時報 |
|
報紙 |
1988年5月 |
|
|
18 |
梅家玲 |
平路小說裡的「她」 |
中國時報 |
|
報紙 |
1998年4月 |
|
|
19 |
梅家玲 |
好笑又辛酸的故事 |
聯合報 |
|
報紙 |
1998年7月 |
|
|
20 |
梅家玲 |
《恐怖時代》 |
中國時報 |
|
報紙 |
1998年9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