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藍星詩頁 |
---|---|
創刊時間 | 民國47年(西元1958年)12月10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73年(西元1984年)6月10日 |
起迄卷期 | 第1期至第73期 |
刊期 | 月刊、雙月刊 |
出版地 | 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105巷4號;臺北市雅江街58號;臺北市愛國東路77號2樓 |
發行單位 | 藍星詩社、暖流出版社 |
瀏覽次數 | 321次 |
提要
《藍星詩頁》於1958年12月10日創刊,以月刊型態發行,刊至1965年6月10日(第63期)休刊,間隔17年後,1982年10月10日復刊,刊期更改為雙月刊,發行至1984年6月10日停刊,為40開單張雙面印刷摺頁形式詩刊,封面為楊英風所設計。《藍星詩頁》據羅門憶述是他與覃子豪、夏菁、吳望堯策劃創辦,期間歷任多位同仁主編,包含夏菁(第1-12期);覃子豪(第13期);黃用(第14期);余光中(第15-27期、第46-57 期);羅門、蓉子(第28-45期);王憲陽(第58-63期)。復刊後,則全由向明主編(第64-73期)。內容大致分為詩論、翻譯、創作及詩訊等單元,每期幾乎都有一篇詩論。詩頁發行期間橫跨1950年代末至1980年代初,雖有多位主編經手,但版面的欄位配置差異不大,因而能維持詩刊一貫風格。
從《藍星詩頁》發刊詞可觀察到以下幾點:一是詩刊由詩社同仁出資興辦;二是感歎新詩受大眾誤解,除了有舊詩根深蒂固的成見存在外,也檢討詩人們在新詩介紹工作上不夠努力;三是要強化客觀的詩歌評介,「負起培養一般人、尤其年輕朋友對新詩的興趣和欣賞力的使命」,此正是詩刊創辦的宗旨;四是秉持不標榜、不玄虛,實事求是的編選態度。文中引用梁實秋先生的話自勉,認為當時正處於棄舊揚新的時期,詩人應把新詩發展的責任扛起來,向歷史交出好成績。由此得見,藍星詩人繼往開來的歷史意識以及推廣新詩的使命感。
創作的部分收錄有詩社同仁向明〈狼煙〉、周夢蝶〈守墓者〉〈垂釣者〉、余光中〈蓮的聯想〉、蓉子〈亂夢〉、張健的「陽光詩抄」系列、葉珊〈水之湄〉,「創世紀」詩人瘂弦〈瘋婦〉、管管〈聽水的人〉,「笠」詩人楓堤〈長巷〉、桓夫〈故事〉等佳篇。另外,第23期「女詩人專號」刊登蓉子、敻虹、羅英、張秀亞、彭捷等女詩人作品;第51期有多位詩人以詩悼念美國詩人佛洛斯特逝世。
翻譯受限於篇幅,量少質精,重要譯者如余光中、夏菁、念汝、覃子豪、向明、張健、方莘、胡品清、許達然、吳瀛濤等人,以余光中翻譯最多。余光中甚至將盛唐詩人李白、杜甫的古典詩譯為英文(第55期)。翻譯來源相當多元,包含英國、法國、德國、美國、西班牙、比利時、日本等詩人的詩作及詩論介紹,為國內詩人帶來新的視野。
評論則具體實踐發刊詞上對詩歌論述評介的重視。第一位主編夏菁曾以筆名李淳,於刊物上發表多篇詩論,如第2期〈當前新詩的危機〉、第3期〈論詩的晦澀〉、第8期〈說瓜苦──籲請新詩人反省及檢討〉等,不僅與詩壇內外對話,同時也要求詩人自省創作風格與態度。「藍星」尤其強調教育推廣的務實態度,而非當時某些詩人在創作上刻意晦澀。另一位藍星同仁張健,在詩論上也有多篇作品刊登,值得注意。
對於60年代前後,蘇雪林及言曦等詩壇外人士對現代詩的批評撻伐,引起所謂的「象徵派論戰」、「新詩閒話論戰」,《藍星詩頁》也是當時重要戰場,提供詩人們針對批評意見釋疑與回擊,將大眾的誤解導回正途。從第14期〈摸象派的批評〉到第18期吳宏一〈從〈畫鬼者流〉談到新詩難懂〉等多篇文章,筆戰交鋒,可見一斑。
總體而言,《藍星詩頁》貢獻有三:一是收錄詩作精良且風格多元,未有門戶之見;二是強化評介論述,培養讀者欣賞力;三是面對詩壇內外質疑,能提供論述回應的園地,保留詩歌發展史料。(廖堅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