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藍星詩選 |
---|---|
創刊時間 | 民國46年(1957年)8月20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6年(1957年)10月25日 |
起迄卷期 | 第1期至第2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臺北市市中山北路一段105巷4號 |
發行單位 | 藍星詩社 |
瀏覽次數 | 314次 |
提要
《藍星詩選》於1957年8月創刊,1957年10月出版第2期後停刊,共發行2期。為接續《藍星宜蘭分版》之大型詩刊,相較於仍在發行之《藍星週刊》,詩選在篇幅及質量上是高密度且具份量的集結之作。第1期另名「獅子星座號」,第2期另名「天鵝星座號」,每期篇幅48頁,封面由廖未林設計,內頁附有余光中說明。第1期〈編後記〉中,曾提到詩選能順利出版為發行人邱瑩星之熱心促成,邱瑩星為當時少數仍在文壇活動的省籍作家,本名邱水源,台南人。
《藍星詩選》由覃子豪(1912-1963)主編,覃子豪出生於中國四川,1946年來台。曾任台灣省政府糧食局督導、中華文藝函授學校詩歌班主任。1954年與鍾鼎文、余光中等詩人創辦「藍星詩社」,並於《公論報》創立藍星詩週刊,並主編詩社刊物《藍星詩選》、《藍星季刊》。覃子豪一生致力於現代詩之創作與教育推廣,可謂台灣戰後詩壇之「詩的播種者」,著有《論現代詩》、《詩的解剖》、《海洋詩抄》、《畫廊》等。 《藍星詩選》雖然沒有發刊詞或刊前語,但從〈編後記〉能一窺其發行宗旨。重點有三,一是覃子豪於藍星詩社成立之初即有發行獨立詩刊的構想,於今終於編出接近心目中「理想的詩刊」。其次,指引詩壇正確方向,結束當前亂象。發表〈新詩向何處去?〉一文,檢討現代派紀弦提出之激進西化主張。其三,重視國外理論批評、介紹與翻譯,替讀物貧乏的自由中國詩壇引進活水。可見覃子豪對詩壇發展一直懷抱著高度熱誠與使命感,尤其身體力行於新詩路線廓清、創作推廣及編選品質上的把關。
雖名為詩選,卻是詩刊形式,內容包含理論、詩創作、國外詩人及作品譯介、理論翻譯及國際詩壇動態等單元。從第2期〈編後記〉可知,創刊號刊登覃子豪對紀弦西化論的批判,獲得多數讀者贊同,更引發紀弦撰文〈從現代主義到新現代主義〉(《現代詩》第19期) 叫戰回應。因此,覃子豪在第2期更加強化新詩理論的篇幅,除了刊載同仁對紀弦偏激西化論的再回應,如黃用〈從現代主義到新現代主義〉、羅門〈論詩的理性與抒情──讀了紀弦先生現代詩十九期社論後感〉二文外,另請余光中翻譯英國詩人史班德(Stephen Spender)〈現代主義的運動已經沉寂〉一文,以呈現藍星詩社總體立場並廓清詩壇路線與方向。
詩歌創作篇幅雖然受到理論壓縮,但詩作皆是一時之選,例如吳望堯〈都市組曲〉、蓉子〈不悉何故?〉、白萩〈給洛利詩〉、瘂弦〈希臘〉〈遠洋感覺〉等,另外尚有鍾鼎文、余光中、夏菁、鄭愁予、林泠、沉思、羅門、黃用、向明、張秀亞、阮囊等詩人詩作發表。翻譯內容相當豐富,分別由覃子豪負責「法蘭西詩選」,念汝及方思譯介英美詩人作品,葉泥、吳瀛濤負責引進日本詩壇養分,並邀請潄玉翻譯馬里旦(Jacques Maritain)的〈詩‧人與事物〉,為詩歌理論帶入活水。
總體而言,覃子豪於創刊號發表的〈新詩向何處去?〉,引爆藍星與現代派論戰,具有加速推進台灣現代詩路線與詩藝的廓清作用。雙方陣營持續在詩刊以論述強化各自的立場與主張,紀弦傾向主知、西化、形式革新,而藍星詩社則秉持傳統抒情的折衷立場;正如覃子豪認為「詩的論爭實為推進新詩運動之有效方法」,兩方對中國新詩的未來發展路線皆提出各自看法,並在交鋒之中持續融合吸收,去蕪存菁,將詩歌路線走向彼此的公約數。《藍星詩選》作為藍星詩社參與現代詩論戰的重要發言場域,除了回應現代派紀弦對中國新詩未來的想像外,更以實質內容呈現藍星詩社對新詩改革方向所做出的努力與創造。(廖堅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