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藍星週刊 |
---|---|
創刊時間 | 民國43年(西元1954年)6月17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7年(西元1958年)8月29日 |
起迄卷期 | 第1期至第211期 |
刊期 | 週刊 |
出版地 | 臺北市康定路23號。藍星詩社社址:臺北市中山北路一段105巷4號。 |
發行單位 | 公論報 |
瀏覽次數 | 747次 |
提要
藍星詩社成立於1954年3月中旬,延續先前覃子豪主編、已停刊的《新詩週刊》,並與激進主張全盤西化、「橫的移植」的紀弦主編《現代詩》區隔。其風格為:精神與使命,追求循序漸進的沉穩與進步,不與時代脫節、不寫陳舊的詩、也不寫幻想的詩,而要求表現與創造現實生活的內容。發起人有覃子豪、鍾鼎文、夏菁、余光中、鄧禹平、司徒衛與辛魚。第一份詩刊為依附在《公論報》上發行的《藍星週刊》。它創刊於1954年6月17日,至1958年8月29日停刊,總共發行211期,前160期由覃子豪主編,161期(1957年8月)起由余光中主編。無論是聯繫同仁感情、提供社內外創作園地,或壯大詩社的力量,《藍星週刊》都有其灘頭堡的重要性。
一、出版與發行
《藍星週刊》出版與發行單位是《公論報》,當時發行約六千份。《公論報》創刊於1947年10月25日,由臺灣省議會議員李萬居創辦,為一家民間獨立報社。《藍星週刊》是一份單純質樸的刊物,秉持藍星詩社:「不講究什麼組織、未推選什麼社長、未通過什麼大綱、未宣揚什麼主義」的「無為而治」、「自由創作」精神,採取「抒情傳統的溫和現代主義」立場。因此,在1954年藍星詩社成立不久後,覃子豪洽談到《公論報》的每週半版版面,於同年6月17日開始每週四或五發行一期《藍星週刊》,主要內容為刊登現代詩創作、翻譯與詩話詩論等,限於只有半版篇幅,主要刊載新詩創作,專輯很少,偶有翻譯、評論、詩訊或函授班學生創作專輯。
二、翻譯專輯
《藍星週刊》翻譯西方詩作、詩學,從第3期譯者「漱玉」起始,主要翻譯美國詩人康明斯(E. E. Cummings,1894-1962)、愛默生(R. W. Emerson,1803-1882)等人的詩作。在覃子豪主編期間,譯者包括漱玉、法天、張秀亞、夏菁、念汝、童鍾晉、何瑞雄、郭文圻、覃子豪等人,主要以翻譯歐美詩人為主,尤其是美國詩人作品居多。葉泥與覃子豪也譯介法國等歐洲詩人與作品。日本詩、詩論與詩人介紹的翻譯也屬大宗,翻譯者以葉泥與吳瀛濤為主。
余光中主編時期的《藍星週刊》似乎與《現代詩》在詩觀、翻譯詮釋上都有不同的看法。這時《現代詩》主要的譯者有方思、薛柏谷、馬朗與葉泥、林亨泰(二人皆由日文轉譯法國或歐美詩人作品);《藍星週刊》的譯者則有余光中、黃用、許國衡等,多為直接翻譯歐美詩人作品。余光中主編時期刊登發表的翻譯,多為評論或譯介方面的文章,而少詩作。翻譯與評論的結合,可能是配合當時新詩論戰的氣氛,所採取一舉兩得的作法:一、既可以引介西方現代主義理論或學說;二、又可以藉此反擊紀弦的現代派。雙方不僅在論戰上爭辯,翻譯也形成兩方對壘、暗中較勁的場面。
三、評論專輯
《藍星週刊》的評論從第5期開始,埃斯不僅發表翻譯作品,第一篇評論也是其大作,其〈論詩底風格(上)〉與〈論詩的風格(下)〉,分別在第5、6期發表。還有司徒衛的幾篇書評:〈蓉子的《青鳥集》〉、〈方思的《時間》〉、〈覃子豪的《海洋詩抄》〉等,穿插其間。評論方面不只清楚顯示藍星詩人參與多次論戰與維護現代詩的積極態度,更挺身檢討自己創作的缺失,以此勉勵詩人們要有反躬自省的精神,以走出當時虛無與晦澀當道的創作氣氛。
四、結語
《藍星週刊》發行約四年多,覃、余兩任主編選稿方面,在當時並無籍貫及族群考量,也發掘非常多本省籍青年詩人。覃子豪編輯時期的《藍星週刊》,投稿者或獲刊登詩作的作者,以其在中華文藝函授學校新詩班的學生或往來的詩友為主力,選稿風格夾雜現代主義與現實主義風格的作品。余光中編輯時期,並不以刊登詩作的數量取勝,而著重在詩作質量與呈現現代主義前衛風格的詩作為主。
綜觀《藍星週刊》的出版與發行,和《現代詩》、《現代文學》等刊物一樣,都是現代主義在臺灣詩壇發展過程中,多元聲音的呈現與傳播,是一段不可抹滅的重要歷史見證。(劉正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