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筆匯 |
---|---|
創刊時間 | 民國46年(西元1957年)3月16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50年(西元1961年)11月20日 |
起迄卷期 | 創刊號~第32號‧ 革新號第1卷第1期~革新號第2卷第11、12期 |
刊期 | 月刊、半月刊,共61期 |
出版地 | 台北郵局第47號信箱‧台北郵局第853號信箱‧台北市寧波西街26號‧台北中和鄉圓通路4號‧台北市民生路萬全街10號‧台北市伊寧街9巷25號樓上 |
發行單位 | 筆匯月刊社‧任卓宣(發行人)‧吳裕民(發行人)‧王藍(社長) |
瀏覽次數 | 11655次 |
提要
《筆匯》是1950年代末期的重要文學雜誌,也是一份銜接反共文學與現代文學的橋樑刊物。這與其前後兩個階段的發展有密切關係,前一階段係報紙型的半月刊階段(1957年3月16日迄1958年10月1日),由文藝協會發行;後一階段則是雜誌型的革新號階段(1959年5月4日迄1961年11月20日),由當時還是大二學生的尉天驄主編。兩個階段的發行人都是任卓宣,他的角色在半月階段是主導者,在革新號階段則純粹掛名。
半月刊階段的《筆匯》是反共戰鬥文學的重要陣地之一,也是反共文學思潮的詮釋者之一,這與任卓宣於1949年來台後的反共思想以及做為國民黨三民主義思想的論述者身分有關,他的著作甚多,且都以反共理論、三民主義詮釋、毛澤東思想批判為主。因此半月刊的發刊詞強調的宗旨是「公正而不模稜、真誠而不詭辯、獨立而不趨附、進步而不復古」為持論態度,要「匯」合大家的「筆」(故名筆匯)「加強批評的戰鬥性,與邪惡毒害戰鬥,與腐化落伍戰鬥」。由此可知這份半月刊在反共文學年代扮演的角色。
半月刊時期的執筆者多為當年活躍的文藝評論家、作家,創刊號就集結了陳紀瀅、何容、謝冰瑩、李辰冬、覃子豪、王集叢等文壇主流人物,其後各期常見的撰稿人有王藍、孫如陵、鍾雷、王平陵、趙友培……等,對於文藝清潔運動、反共文學之闡揚,可謂不遺餘力;同時對於1950年代胡適任發行人、雷震主持的《自由中國》及其自由民主主張也不假辭色,常見文章指名批判。
半月刊並無文藝創作,可視為1950年代特出的文化評論報,或許也因為如此,未能打開銷路,而致第20號(1958年1月1日)後停刊了兩個半月。1958年4月16日出版的第21號頭版以〈復刊獻辭〉強調其後的編輯方針除文教問題外,「將涉及政治問題」,此後各期即出現更多針對當時《自由中國》主張(如廢除出版惡法、成立反對黨等)之評論,儼然成為國民黨文藝與政治政策之捍衛者。根據革新號《筆匯》的主編尉天驄的說法,當時《筆匯》出現一些爭議,文協便決定停刊不辦了,於是任卓宣便提議讓姪子尉天驄接手《筆匯》:當時文協的《筆匯》出現了一些爭議,便停刊不辦。裡面有一個主編是我姑父的親戚,他建議我姑父要我來接辦《筆匯》,我當時才讀大二,思想頗為叛逆,對於不平的事情特想出聲,便應允接下了這份任務。由姑父的帕米爾書店撥款給我等這群年輕人創辦《筆匯》使用。為了與文協《筆匯》作出區別,我決定以《革新號筆匯》為刊物名重新出發,且要出一整本的,不出單張的。(〈現代主義與現實關懷的雙重映照:革新號筆匯雜誌研究〉郭美君著‧彰師大台文所碩士論文‧頁240)
革新號《筆匯》改為月刊發行,創刊於1959年5月4日,發行人仍為任卓宣,並在本期發表長論〈五四文化運動與陳獨秀〉,針對《自由中國》標舉胡適之論,標舉陳獨秀才是五四文化運動的領導者;任卓宣曾寫過專書《胡適批判》,故有此文。不過,創刊後的革新號和任卓宣主持時期的半月刊有了不一樣的路向和風貌,在創刊詞〈獻給讀者〉一文中,該刊強調不贊成文化的復古與崇洋,希望促進「中西文化的交流」,「我們主張新,主張現代化」。此一編輯態度,在其後出版的各期革新號中,也有具體的作品(評論、創作與翻譯)加以落實,從而使得《筆匯》走出反共戰鬥的泥淖,成為1960年代傳揚現代主義文學的陣地之一。
革新號總共出版了23期(第2卷第11、12期合刊),從作者群來看,有文藝評論家(如王夢鷗、何欣、葉泥、尉天驄、姚一葦、吳心柳、劉述先、許常惠……等)、有小說家(如王文興、白先勇、劉大任、陳映真……等)、有詩人(如郭楓、瘂弦、葉笛、紀弦、辛鬱、周夢蝶、大荒、鄭愁予、葉珊、商禽、覃子豪、余光中……等)有畫家(如劉國松、莊喆、顧獻樑、陳景容……等),這份名單,顯現了台灣現代主義的文藝社群及其陣容;並且有別於半月刊階段的反共文藝社群,成為相當鮮明的對照。
革新號的編輯方式也值得一提。該刊每期均以西洋畫家名作為封面,西洋文學翻譯作品亦多(如紀德〈德秀斯〉、奧尼爾〈瓊斯皇帝〉、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辛格〈海怨〉……等;再加上自第一卷第十期推出「A‧紀德紀念特輯」之後,陸續推出「奧尼爾特輯」、「波特萊爾特輯」、「獨幕劇特輯」、「詩特輯」、「繪畫特輯」、「電影特輯」、「批評特輯」、「小說特輯」、「繪畫運動特輯」等,以計畫編輯展現了該刊的特色。《筆匯》革新號勇於求新求變的開放風格,一度造成保守派的喧嘩。首先在革新號第2期封面採用馬蒂斯的裸女畫,第12期收錄秀陶〈在一九五九的末端〉詩,一句「起自久未運動的生殖器的那樣地」引來政府官員的訓斥,加上將波特萊爾〈巴黎的憂鬱——陌生人〉詩作翻譯成:「告訴我,你這謎樣的人啊:你最愛的是誰?你的父親?母親?兄弟?姐妹?」「我沒有父親、母親,也沒有兄弟、姐妹。」被質疑是在回應共產黨「我不愛爸爸,我不愛媽媽,我只愛毛澤東、只愛史達林」。
平心而論,《筆匯》革新號的重要性有三:一、作為從反共文學轉進到現代文學的橋樑,這份刊物映現了1950年代到1960年代台灣文化思潮的轉折;二、扮演西方文化、藝術的引介者,提供當時前衛的年輕世代評論家和作家登場的舞台;三、開啟了文化雜誌的文化思潮引介與雜誌計畫編輯模式,培耕了其後《文星雜誌》登場的沃土。(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