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復興文藝 |
---|---|
創刊時間 | 民國45年(西元1956年)12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8年(西元1959年)6月10日 |
起迄卷期 | 現存創刊號~第14期、第16期~第21期 |
刊期 | 月刊、不定期、雙月刊,現存共20期 |
出版地 | 臺北市南陽街十五號B二樓 |
發行單位 | 復興文藝社‧蘇連城(發行人) |
瀏覽次數 | 8323次 |
提要
《復興文藝》於1956年12月創刊於台北,1959年6月停刊,總共發行二十一期,發行人為蘇連城,出版兼發行所一直為「復興文藝社」。《復興文藝》刊期不算長,但從原本的純文藝雜誌轉型為大眾化藝文雜誌,是當年文學雜誌較少見的案例。《復興文藝》歷經3個主編:第1至4期題為「復興文藝編輯委員會」、但實際執行者為葉泥(戴蘭村);第5至10期分別有「編審者」的「復興文藝編輯委員會」與「執行主編」的易蘇民;第11至21期則為「發行人兼主編:蘇連城」──後期主編是蘇連城還是另有其他真正執行主編,則因年代久遠而無法考。
由葉泥主編的第一階段帶有濃濃的西方文藝風格──從創刊號到第4期的封面人物分別是「文藝女神之一:喜劇女神塔麗亞」、「法國詩人保羅‧梵樂希(Paul Valeyry)畫像」、「匈牙利詩人裴多菲(Alexander Soncler Petti)畫像」、「法國詩人魏爾崙(P. Verlanine)畫像」。內容也多有與現代詩有關的理論與文學譯著。如創刊號在發刊詞之後緊接著紀弦〈論新詩的移植〉、刊內則收有葉泥譯詩〈古爾蒙詩抄〉、覃子豪譯法國詩人高多克的詩〈羅馬‧(片斷)〉;第2期有覃子豪譯〈梵樂希詩選〉、方思詩評〈里爾克詩二首〉;第3期有方思〈二十世紀的美國詩〉、覃子豪〈裴多菲詩選〉、葉泥譯〈霧〉;第4期有覃子豪譯〈魏爾崙詩選〉、葉泥譯〈寺〉等。除了西方詩人譯著欣賞之外,還有日本文壇與文學相關譯著與介紹:如,吳瀛濤〈日本文壇現況〉、清空律(紀弦另一筆名)譯橫光利一〈蒼蠅〉、金溟若譯谷崎潤一郎〈小王國〉、路家(鍾肇政筆名)譯島村抱月〈「傀儡家庭」與易卜生的編劇法〉、餘蔭譯久米正雄〈魔術師〉等;其中,吳瀛濤與鍾肇政是本省籍作家。
葉泥本名戴蘭村,字畹薌,河北省滄縣人,1942年生於山東嶧縣棗莊;山東省立濟南師範學校畢業後,曾在徐州擔任記者;來台後曾任職總統府組員、專員、科長等職;曾主編《南北笛》詩刊,故與台灣戰後新文藝中具代表性的詩人都有密切往來,如:楊喚、紀弦、鄭愁予、羊令野、商禽、瘂弦、楚戈、張拓蕪等;約1973年淡出文藝界,專心致力書法藝術研究創作與教學,是當今台灣桃李滿天下的書壇大老。
《復興文藝》的創刊背景適逢一九五六年官方主導的戰鬥文藝政策與現代詩論戰背景來看,取名「復興文藝」也有引借、觸通西方「文藝復興」歷史以說明創刊目的:「文藝復興的最大功績,是教人們真正的認識了人生,肯定了人生,並確定以人類為中心的生活態度。因此,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又稱為人文主義或人本主義。……我們把這個刊物命名為『復興文藝』,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它和『文藝復興』倒有些相通之處。……繼承文化遺產與歐化移植之說,亦為目前的論爭之一。繼承文化遺產決不是復古,而是根據舊的經驗而再生。吸收移植亦不是依法泡製與一昧模仿,而是將移植來的融化為民族。……我們以『復興文藝』作為本刊的刊名,這多少可以表明了我們對時代的責任感」值得留意的是,《復興文藝》不茍同「為人生而藝術」與「為藝術而藝術」二元對立之外的「第三條路線」:「『為人生而藝術』與『為藝術而藝術』的問題,爭論已久,對於兩者我們都不茍同。我們認為假若真地能夠『為藝術而藝術』的話,也就是等於『為人生而藝術』。……《復興文藝》的創刊,也就是加入了建設自由中國的戰鬥序列之始。」《復興文藝》以追求文藝的人文自由延續 /支持官方反共文藝的詮釋,可以看到反共文藝的政治文藝化與文藝政治化實踐,已漸漸回歸到文藝自身要求創造的價值認知。
在前四期中,除了外國文藝的引述欣賞外,國內名家的批評、論述與創作都能質量等同。如:王藍〈愛情小說與戰鬥文藝〉、方思〈寫在李莎的詩集《琴》後〉、孫旗〈論小說與電影的結合〉、邵析文〈評夏菁的詩集《靜靜的人間》〉等;小說有葛令(即吳癡)〈勤務兵的故事〉、墨人〈重逢〉、魏子雲〈金耳環〉、魏子雲〈金耳環〉、白荻〈海上〉、尹雪曼〈奇遇〉、葛令〈三春夜雨憶慈顏〉等;散文有張秀亞〈曼陀蘿〉、艾雯〈小花瓶〉、瘂弦〈詩集的故事〉、王聿均〈舊莊的秋天〉、羅馬(即商禽)〈主題〉、〈楓及其他〉、〈牧神的下午〉、琦君〈病憶〉、孫旗〈文藝小札〉、匡若霞〈蔗園風光〉、德星(即楚戈)〈夜思〉、李薺(即林泠)〈無花果〉等;本國現代詩創作則有羊令野〈深〉、瘂弦〈紡花車〉;翟牧〈追〉是唯一中篇連載小說。
《復興文藝》自第5期開始改版,並特別附上有執行主編易蘇民照片的介紹小欄框:筆名龍飛,湖南人,北京大學暨幹校研究班,歷任日報雜誌出版發行人社長總編輯,民政科長主秘及教官等職,著有《近代民主政治新論》、《全民戰》、《地方教育》、《逸飛隨筆》、《洞庭吟草》、《建國之道》、《宣傳戰》等十餘種;為春人詩社社友。易蘇民相較於葉泥偏於知識份子文藝品味的西方風格來說,更趨近大眾化,內容也開始出現多量生活化的遊記、雜感、歷史掌故/奇聞異事等主題散文。如:徐蔭祥〈奇峰重巖太魯閣〉、〈北回歸線上的嘉義〉、〈碧山環繞圓覺寺〉、〈雨港基隆〉;楊一峰〈無邊春色話陽明〉;艾儂〈風沙島:澎湖導遊〉;駱哲明〈橫貫公路行〉等以描寫台灣名勝美景為主題的散文。如:王文漪〈匆忙的人生〉;鳳兮(即馮放民)〈讀書隨筆〉、〈往好處想〉;匡若霞〈口琴〉;童世璋〈人才三角學〉;桑品載〈母愛〉;孫陵〈匆容又見春來〉、〈認識生命、征服愛情〉等雜感或隨筆小品散文。如:祝秀俠〈姓名篇〉、應未遲(袁睽九)〈荔枝的故事〉、薛大可〈中國歷史上之四大女皇〉、王素純〈岳飛自殺〉、王新命〈報人別傳〉、陳則東〈科場異聞〉、莊烈〈雲南王龍雲記略〉、秦保民〈湘苗奇俗〉、陳可西〈異僧:民族英雄馮軼塵軼事〉、夢瑤〈東西南北人:辜鴻銘其人其事〉、光儀〈孟姜女哭城考〉、陳則東〈泰山鴻毛一念間〉、夢湘〈談老舍〉、陳可西〈富貴毋相忘〉、張秀亞〈英國詩人勃朗寧〉、武文斌〈維納斯的慘戀〉等中外歷史掌故與奇聞異事。其它還有雜感或隨筆式的小品文,如:王文漪〈匆忙的人生〉、鳳兮〈讀書隨筆〉、匡若霞〈口琴〉、童世璋〈人才三角學〉、桑品戴〈母愛〉、孫陵〈認識生命,征服愛情〉、胥端甫〈草之為物〉等。
據易蘇民表示,主編其間《復興文藝》所刊載的小說都是讀者矚目的焦點,有許多都是名家之作。如;潘人木〈陰陽人〉;畢璞〈孩子,你乖乖去吧〉、〈未亡人〉、〈愛情的狩獵〉;呼嘯〈路線〉;郭良蕙〈深夜靜〉、〈失去的週末〉;匡若霞〈愛情的十字架〉、〈賭博夫人〉;鳳兮〈老屋的主人〉;葛令〈小陽春裡的海堂〉等。刊登的小說內容大多為愛情故事。值得留意的是,除小說外,當時刊登作品皆無稿費,但為了提高讀者的寫作興趣,第六期首次刊登「讀者有獎徵文辦法」,以遊記與憶故鄉兩個徵文範圍,邀請讀者踴躍投稿,並公開徵求中篇小說,逐期連載。不過從首次讀者徵文得獎者的作品似乎不以遊記與憶故鄉為限:第一獎從缺、第二獎吳崇蘭〈罪與罰〉、第三獎郭兀 (光仁)〈愛的追求〉。另外還有一個特殊現象是,在第六期至第九期的刊登作品中,有不少古典詩作,除主編易蘇民的創作外,還有羅尚、譚元徵、何志浩、趙家驤、馬紹文、鍾槐村、劉泗英、陸匡文、方雪純、郭楚蒼、吳垂昆、游春懋、陳璲、董鐸、謝鴻軒、趙良璧、胥端甫、錢逸塵、刁抱石、何揚烈、曾今可等;也另有與古典詩相關評述文章,如鳳兮〈轟動中國文壇的一宗詩案〉;羅尚〈台灣詩社〉;戎庵(即羅尚)〈羅隱軼事〉、〈萬里橋軼事〉、〈秋闈軼事〉、〈詩聖軼事〉等。刊登古典詩與主編易蘇民為古典詩詞創作詩人身份有關,雖然僅維持四期,但將古典詩詞與現代白話的文學作品一起收入,是《復興文藝》的特例獨行現象。
到了第11期時,主編改為同為發行人的蘇連城,在徵稿簡約中也特別強調《復興文藝》是「綜合性刊物」。編輯形式仍然保留小品、軼聞、隨筆、遊記、散文、小說、我們的話等基本專欄格式,但在風格上則轉向刺激、幽默等特質的徵文要求;第13期之後則固定為小品、軼聞、散文、小說等專欄格式;到了第17期,除幽默刺激之外,又轉強調為綜合文藝性刊物,並擴增以愛(教育)或知識為出發點的徵文條件。
《復興文藝》雖然只出版二十一期,但出刊卻長達三十二個月,常有未能準時出刊的不穩定現象,連訂閱辦法都出現:「訂閱本刊,結算刊費,均不以卷數及時間為計算單位,以書明某期訂閱到某期為準」;但蘇連城仍希望能在累積一定作品數量後擇優出版《復興小說選》、《復興散文選》、《復興小品選》、《復興掌故選》、《復興遊記選》、《復興隨筆選》,後來因停刊而未能實行。
總而論之,《復興文藝》量不過二十一期,但具有相當的特殊性,包括從當時譯介西方的知識份子純文藝風格、到混合古典與現代的新舊文藝風格、到閱讀市場導向的大眾化書寫風格等的階段轉型;稿源除了來自名家之外,為拓展讀者群版圖而積極鼓勵讀者的互動稿投,都可以看到《復興文藝》對發展文藝的企圖心。(陳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