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海風 |
---|---|
創刊時間 | 民國44年(西元1955年)12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9年(西元1960年)8月15日 |
起迄卷期 | 現存創刊號~第5卷第4期 |
刊期 | 月刊、不定期、雙月刊,現存共20期 |
出版地 |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五十巷五街十號‧台北市羅斯福路金門街十二巷7號‧台北市羅斯福路金門街十二巷8號‧台北市濟南路三段二七號‧台北市金山街二一巷二五號‧台北市金門街十一號A‧台北縣永和鎮文化街一六二巷十二衖十六號 |
發行單位 | 海風月刊社‧鄭修元(發行人)‧趙邦平(社長)‧鄭修元(社長)‧鄭修元(社長兼發行人)‧朱力行(副社長) |
瀏覽次數 | 19578次 |
提要
1950年代中期,臺灣銷行的刊物,不下三百種,但純屬文藝性者,為數甚少。1951年9月,臺灣雜誌登記有198家,至1961年7月,經核准發行雜誌登記的有1200家,能維持正常發行或間歇出刊的約有500家。1954年7月間,中國文藝協會發起「文化清潔運動」,要求清除文藝三害即「赤色的毒、黃色的書、黑色的罪」,8月9日,「自由中國各界為推行文化清潔運動厲行除三害宣言」在各報同時刊出。8月27日,即有10家雜誌遭內政部停止發行三到十個月的處分。
《海風》創刊於1955年12月,〈發刊詞〉提出辦刊的唯一信條是「不黃、不灰、不黑」。編者強調:黃色晦淫,灰色害國,黑色傷德,為正義之士所不齒,亦為有識之士所不容。該刊的最高目的,為「求真、求善、求美。」在〈徵稿簡約〉中詳載徵稿範圍包括小說、詩歌、散文隨筆、名人軼事、風土掌故、舊史新編、名著選譯、及人生哲理、文藝理論、寫作技巧及戲劇、攝影、美術等稿件。創刊號未及公開徵稿,所有作品均商求友好分別介紹,大多數作者均係有重要職務的文藝工作者,並闢有「鐵網枝」一欄,由素翁親自選錄舊詩原跡刊出,在一般文藝刊物中,尚屬初創。創刊籌備期間得到文藝界人士陳定山、陳紀瀅、水祥雲、蕭傳文、孫如陵、王文漪、林海音等人的指導協助,由此可見編者豐厚的人脈,才能撐起《海風》的一片天。
《海風》創刊號展現了強烈的企圖心,刊登立法委員、中國文藝協會常務理事,也是實際領導人陳紀瀅的長篇《賈雲兒前傳》(至二卷六期,1957年6月,共18期)。在此之前,陳紀瀅已出版《荻村傳》(1950)、《赤地》(1955),《賈雲兒前傳》連載畢,即由陳紀瀅於1950年創辦的重光文藝出版社印行,並出版王鈞等著《評賈雲兒前傳》(1960)。《賈雲兒前傳》的場景橫跨兩岸,始於西安事變,止於1950年代,以揭發共產黨猙獰面貌為主旨,陳芳明《臺灣新文學史》評曰:「女主角賈雲兒在動盪時代中,所遭遇的私人情感升降起伏,以至結局之不知所終,為流亡的外省族群之放逐下了極為深刻的定義。」(頁299)。
國畫家陳定山為「創刊號」畫了「硃竹」,並有題句,設計簡單脫俗。創刊號名家眾多,內容豐富、多元,論述有趙友培〈談意象〉,作者亦為中國文藝協會常務理事、國大代表。這篇文章,為其《文藝書簡》(1952年,重光文藝出版社)因再版重排增修,重刊之一篇。小說創作有郭良蕙〈尹小姐的假日〉、蕭傳文〈歸來〉、郭嗣汾的中篇連載〈揚帆〉(共六期)、陳定山中篇小說〈畫盲〉(共三期);散文散作有鍾梅音〈讀書之樂〉、郭晉秀〈觸口記遊〉、張漱菡〈憩──秋霄小品〉、朱介凡〈大特敬〉、王文漪〈哀思〉、咸思〈夫婦之間〉;詩作有舊詩何志浩〈澎湖觀海歌──贈胡宗南將軍〉,新詩有汪大鑄〈海風頌〉,是特地為《海風》創刊而作,紀弦短詩〈飲者〉:「一杯,或是/一瓶,甚至/一滴,或是/一罎,皆醉。/我是飲者,/所以無憂。天地間,/一切皆酒。/酒萬歲!」。各期皆刊載水祥雲的攝影佳作。
《海風》一卷八期刊登〈本社發行人重要啟事〉,說明該刊原由鄭修元、趙邦平、林鈺慶三人合資籌劃,由趙邦平擔任社長,林鈺慶擔任經理,趙邦平於1956年7月退出該社股份並辭社長職務,林鈺慶亦退出股份,但仍被聘為經理。人事的變動,實已埋下不久後財物的匱缺,廣告收支減少,導致稿酬無法按時發放,加上雜誌寄往海外的國際郵資高,幾乎收不到書款,在創刊不滿一年時即現經濟危機徵兆。鄭修元在〈週年雜感及編後瑣言〉(二卷一期,1957年1月1日)坦言:「在經濟方面,不僅捉襟見肘,簡直是焦頭爛額,在人力方面,惟恐用人較多開支更大,刊物更難維持,我自己以一身而肩負發行、主編、校對、交際、籌款、文書、交通七種事務,有時至深夜二、三時許,猶須處理作家讀者來函之答覆,或稿件之審閱。」這幾乎是五○年代辦刊者的共同寫照。
《海風》中篇小說的連載,數量不少,有張漱菡《封鎖的戀情》(連載二期),張漱菡第一本長篇小說《意難忘》(1953年,暢流半月刊社),在中國青年寫作協會舉辦的讀者票選中,榮獲讀者最喜愛的小說家第一名;公孫嬿長篇《飄香夢》(連載二十期,二卷三期登〈飄香夢題〉),1958年由海風出版社出版;王藍〈賽馬場之夜〉) (連載四期),1958年,王藍以長篇小說《藍與黑》獲國家文藝獎;孟瑤中篇小說〈曉霧〉 (連載八期),後由高雄大業書店於1960年1月出版;南郭(林適存)長篇小說〈天網〉, (梁白坡插圖,連載十九期,未完),後由大業書店於1963年出版;郭良蕙長篇小說〈凱蕾〉(廖末林插圖,連載十七期未完),後未見同名的單行本。
其它各期的短篇小說有:劉心皇〈殘夢〉、郭良蕙〈手段〉、〈人間〉、〈防空洞的故事〉,畢璞〈淡藍色的倩影〉、〈公主與村姑〉(上、下)、叢靜文〈重逢〉、牟少玉〈心債〉、蕭傳文〈綠色的田野〉、鍾麗珠〈罪孽〉、艾雯〈賭徒〉、墨人〈風波〉、〈故人〉、〈單身漢〉、墨人〈海濱的呼喚〉、〈私奔〉、〈年關〉,管瓊〈期望〉、〈滿眼晴光〉,趙滋蕃〈危城〉,張漱菡〈赤子之心〉、〈小城瑣事〉、〈銀色的紗巾〉、〈織女〉,楚卿〈朝霞〉,〈女兒的畫像〉,黃崖〈界限〉,謝冰瑩〈文竹〉、王晶心〈斷夢〉、金劍〈昨夜夢痕〉、郭嗣汾〈選擇〉、吳東權〈農家女〉、吳崇蘭〈血債〉、張裘麗〈缺陷和偏見〉、〈血債〉,郭晉秀〈椎心之痛〉、大荒〈赤子〉、符兆祥〈不快活的人〉、〈恨晚〉,郭衣洞(柏楊)〈去鄉〉等。
散文是《海風》刊登的重要文類,一卷二期後名家佳作有鍾梅音〈讀書之樂〉、〈樓〉、〈福隆之遊〉、〈山地門戶「三地門」〉、郭晉秀〈半天岩上紫雲寺〉、張秀亞〈鳥兒的悲劇〉、〈生命之歌〉、劉心皇〈流浪的夢及其他〉、艾雯〈感情的遺產〉、〈彼岸〉、公孫嬿〈原諒金門〉、〈我的樂園〉、林海音〈愛讀三題〉、上官予〈神與魔鬼之戰〉、潘人木〈新年老人〉、楊念慈〈窠〉、〈日月潭之旅〉、〈日月紅和玫瑰〉,鍾雷〈茱萸怨〉、王怡之〈我和酒〉、琰如〈無事忙的煩惱〉、蕭傳文〈幽巷(古都寄懷之一)〉、易君左〈羅浮夢影(山川、人物、詩歌之二)〉、〈桃李芳菲南嶽雲〉、〈文學登高〉,鄧文儀〈歐遊雜記〉、嚴友梅〈鏡〉、趙友培〈東海訪子美〉、朱介凡〈武昌市聲記事〉、童世璋〈排隊的樂趣〉、〈路上偶拾〉(上、下),陳定山〈東陽八詠與西湖十景〉、紀弦〈鳳凰木之旅〉、隱地〈殘破的玫瑰〉、吳延環〈香蕉〉、張希哲〈赴美途中──美遊雜記之一〉等。
發表詩作的知名作家有:楊念慈〈畫像贊〉、洛天〈寫示小蘭〉、〈兩座塔〉、查顯琳〈與老樹語〉、〈商籟〉,墨人〈四月〉、吳望堯〈夕景〉、〈月光〉、〈淺憂〉、〈碧潭〉、〈最後一刻〉,上官予〈老水手的歌〉、丁穎〈行吟者〉、〈有贈〉,郭衣洞〈寶寶〉、紀弦〈宇宙論〉、崔焰焜〈渴求〉,趙耀東〈幻戀〉等。譯詩有紀弦選錄的〈法國現代詩抄〉、靡文開譯泰戈爾詩作等。
文藝理論與批評,有對古典文學的評介,如蘇雪林〈魏晉文學批評的大概〉、李辰冬〈了解詩經的新途徑〉等;現代文藝批評則有:趙友培〈讀者和作者〉、李輝英〈從創作經驗論「赤地」〉、公孫嬿〈讀王怡之的「臺北街頭多麗人」〉、方豪〈「壯行三萬里」讀後〉、孟瑤〈作者與作品〉、紀弦〈「下弦月」讀後感〉、郭嗣汾〈推介「名作家書簡」〉、公孫嬿〈飄香夢題記〉、林文泉〈「賈雲兒前傳」讀後記〉、蘇雪林〈談文學創作的動機〉、孫旗〈評公孫嬿的「飄香夢」〉、歸人〈談朱自清的散文〉、崔焰焜〈論洛夫的「靈河」〉等。
其它還有舊詩、外國文學作品介紹、名人軼事、小說選譯、文藝理論譯作、木刻、攝影、漫畫、蔣公祝壽專輯,海外風光,南郭的廣播劇〈喜相逢〉、〈愛情第一章〉、港臺影訊,還特別徵稿「大陸風光」的文章,以解鄉愁。(陳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