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新新文藝 |
---|---|
創刊時間 | 民國44年(西元1955年)1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8年(西元1959年)6月 |
起迄卷期 | 第1卷第1-6期~第4卷第1-6期,第25~54期 |
刊期 | 月刊,共54期 |
出版地 | 雲林縣虎尾鎮三民路1號 |
發行單位 | 秦家洪‧新新文藝發行部 |
瀏覽次數 | 11258次 |
提要
1954年7月,中國文藝協會發起文化清潔運動,要求清除「赤色的毒,黃色的害,黑色的罪」。翌年初《新新文藝》的代發刊辭〈傻子的愛〉就響應了這一運動,要為愛好文藝的青年朋友「提供一本保證沒有『赤色的毒』、『黃色的害』、『黑色的罪』的值得一讀的雜誌。」在1950年代,民間出版的眾多雜誌中,《新新文藝》的定價最低,每期一元(當時還有兩種雜誌,定價也是一元,一是美國新聞處主辦的《今日世界》,另一本是農復會辦的《豐年》),預訂半年五元,預訂全年十元,相較當時的文藝雜誌,定價三至五元,該刊的每期收入,是否能夠回本,發行人是沒有十足的把握,所以他自我解嘲說:「我們是一群傻子,在我們的傻頭傻腦裡,存在著一種很神奇的東西,是這東西給我們力量和勇氣─那就是愛。」該刊的編輯計畫,打算每期刊登1或2篇有份量的短篇小說,幾篇散文、幾首小詩,另外則是世界文學名著介紹、世界作家介紹、新書評介、以及文藝短論等,目標在提高青年朋友的文藝造詣和欣賞水準。該刊還保證要做到:不脫期、不加價,儘可能減少校對的疏忽,對讀者的來信,必迅予處理和答覆。不過迫於現實考量,自第4卷第1期(1956年1月)起,定價調漲為二元,篇幅也增加。
《新新》有兩種,一是戰後初期出版的《新新》,為中日並刊的綜合藝文雜誌,分別在新竹、台北發行;一是1955年1月1日創辦的《新新文藝》,在雲林虎尾出刊、發行。《新新文藝》發行人秦家洪,筆名古之紅,浙江吳興人,1925年生於上海,父親為執業醫生,1927─1937年,隨家人遷居江西九江。1937年,全家返滬,適逢日軍入侵,避居租界。1938年遷居南京。1940年代創辦《文藝青年》,開始寫詩。1942年,經高中同學胡紹鍾(胡蘭成姪子)介紹,初見紀弦。並曾在南京胡蘭成寓所,見過新婚的張愛玲一面。1948年,畢業於江蘇學院中文系,畢業論文〈新自由詩發展史〉。在大陸時期曾自印詩集《低能兒》(1945年)、《徬徨、徬徨》(1948年)。
1948年7月,秦家洪渡海來台,執教省立虎尾女中,曾在《臺灣新生報》「橋」副刊、台北《平言日報》副刊發表詩作。1951年,詩作〈湖濱〉獲文獎會新詩獎。1953年參與創辦《文藝列車》,與陳其茂、郭良蕙共主編務,出刊兩期後退出。1954年即開始籌劃《新新文藝》出刊事宜。1955年1月1日創刊,至1959年6月,因經費短絀停刊,總計出刊54期,前後四年半,出版叢刊十餘冊。據曾就讀虎尾女中的季季回憶,秦家洪老師曾在虎尾住家樓下開設虎尾書局,由其夫人照顧,後因鄰居茶葉行失火,書局受到波及,加上後來被人倒帳,種下停刊的後果。秦家洪在1963年遷居臺中市,任教於省立臺中女中,直到1988年,任教屆滿40年,提前退休。著有短篇小說集《蒙恩記》(1956年,新新文藝社)、長篇小說《杜鵑》(1958年7月,新新文藝社)、詩集《羅馬魂》(1992年)。新新文藝社出版的叢書有:古之紅《蒙恩記》、楊念慈《金十字架》、郭良蕙《生活的秘密》、蕭銅《哀歌》、徐淑沅《第二夢》、師範(施魯生,《野風》半月刊主編)《遲來的幸福》、《與我同在》、鳳堤等著《奴隸的悲歌》等。曾預告出版的還有陳其茂木刻集《原野之春》、張漱菡短篇小說集《花開時節》(預計1955年10月出版,未見),李牧華《山城之戀》(1955年)、《夢幻曲》(1958年),兩書皆已出版。接洽出版對象還有紀弦、李莎、葉泥、墨人、朱斌、熊徵宇、梅遜等,不過查不到有在新新文藝社出書紀錄。
《新新文藝》自創刊至第1卷第6期,皆為16開,自第2卷第1期至終刊改為32開。第3卷第6期以前刊登的作品都不曾致送稿費。在每期的〈社中人語〉欄目中,可視為編者與讀者溝通、報告營運狀況、經營理念的管道。雜誌始終處在艱困、慘澹經營的困境中,因定價太低,經銷者不感興趣,又遭到社會知名人士,詐騙訂戶預付款等,都在此欄目中呈現,透露出1950年代辦刊者在理想與現實中的真實境遇。該刊甫出刊,即遭受批評家的冷嘲熱諷,有人批評刊名太壞、不新,「打新新招牌,廣告欺人」。秦家洪在以〈聖教徒的祈禱〉為題的「社中人語」,反駁這些負面評價:「在我們努力的方向來說,本刊為創造新的作品,試驗各種新題材,新技巧;在我們鼓勵青年寫作的宗旨上來說,本刊為發掘新的作家,培養文藝的新生力、新血輪;祇有『新新文藝』,才能包含有這兩種涵義。」編者以文藝的教徒自居,在第2期出刊前夕,以無限虔誠的心情,作如下的祈禱:「願愛好文藝的朋友和我們握手!願批評家們惠賜善意的寶貴意見!願書商不要以賺錢為唯一的目的,願新新文藝日益進步!」
《新新文藝》第1卷為16開本,內文12頁,自第2卷改為32開本,增為32頁,再加封面、封底4頁,共為36頁。第2卷第3期(1955年8月)出刊時,已與《學生創作》合併。《學生創作》由邱炳南創辦,出刊3期。兩刊合併後,多了數百訂戶,並能集中人力,共同為文藝愛好者服務。《新新文藝》為消化庫存,也發售各卷合訂本。自第3卷第1期(1955年10月10日),該刊進行改進計畫:增多容量,提高水準;美化封面及編排;鼓勵青年寫作及投稿;加強對文友和讀者的服務;刊期絕對保持準確等。
第3卷第1期策劃「國慶紀念新詩特輯」,刊登44家作品46篇。第4卷第1期(1956年1月10日)起,篇幅增加,定價調整為二元,恢復為月刊(第2卷第1期起改為半月刊)。第4卷第2期(1956年2月10日)再度策劃「金馬詩人專輯」,刊登11家作品。第4卷第3期(1956年3月),因發表數量增加,內文也增為68頁。第30期(1956年12月),創刊二週年,該刊徵求紀念訂戶一千名,凡訂閱半年6期者,加贈該社叢書一冊。第37期(1957年10月),特闢「社論」一欄,對政府的文藝政策有所建言。10月20日,該社及虎尾書店遭隔壁火災波及,損失慘重。第41期(1958年2月)社論〈文藝到海外去〉,希望政府撥專款,價購告種純正之文藝書刊,分發海外各處,真正做到「文藝到海外去」。第43期(1958年4月)出刊「革新號」,在內容及外觀上,較之前有所進步。第49期革新號,再度徵求「紀念訂戶」一萬份,訂半年6期即贈叢書一本。列出叢書10種:《山城之戀》(李牧華)、《紅杏》(作者待查)、《奴隸的悲歌》(鳳堤等著)、《水手之歌》(作者待查)、《愛與死》(白芷譯)、《夢幻曲》上下冊(李牧華)、《杜鵑》上、下冊(古之紅)。第49期(1959年1月),人事改組,發行人兼社長秦家洪,另請默人擔任主編。第53期(1959年4月),紀念訂戶加贈評論等著《歌女淚》,企圖以贈書拉拔雜誌訂閱量,但最終還是迫於財務缺口太大而停刊。
《新新文藝》創辦於雲林虎尾,本來就不是作家薈萃之地,秦家洪以其文壇人脈、辦刊理念,邀到不少名家作品。第1卷封面木刻就使用陳其茂、方向、朱嘯秋的作品。創刊號第1篇小說刊登鳳堤〈奴隸的悲歌〉,不無響應反共文學的意圖,故事描寫中共「抗美援朝」時期,一名勞改犯以第一人稱敘述遭到殘暴對待,終至忍無可忍,奪槍殺死「匪幹」潛逃。另外有本土作家廖清秀小說〈虛驚〉、古之紅〈流水落花〉;散文有:一隻鐵瓶子(楊念慈)、寂寞之歌(張秀亞);詩及譯詩有:夏天之一夜(岩佐東一郎著,葉泥譯)、夜兩章(李春生);評論有:古典是什麼(方思)等。此期刊底還刊登方思詩集《夜》即將由現代詩社出版的訊息,預約即贈《時間》一冊。這一期有整頁的廣告,人情贊助的成份居多,共17個單位,慶祝創刊兼賀年。
經常為《新新文藝》撰稿較具知名度的小說作者有李牧華,計有長篇小說〈夢幻曲〉、中篇小說〈山城之戀〉及2篇短篇小說、余之良有4篇短篇小說;朱煥文有8篇短篇小說;王牧之有3篇;桑品載有4篇;古之紅有長篇連載〈杜鵑〉及短篇小說。其他小說作者還有張漱菡、郭良蕙、魏子雲、崔焰焜、臧冠華、呼嘯、柯青華、師範、丁穎、符兆祥、朵思、陸白烈、魏畹枝、香港女作家雲碧琳等。
散文作者有楊念慈、張秀亞、紀弦、余之良、王藍、葉笛、秦松、劉克寬、金劍、匡若霞、白浪萍、郭衣洞(柏楊)、梅遜、桑品載、吳宏一等。刊登詩作多也是《新新文藝》的特色之一,第1卷第1期至第6期,刊登60家詩作;第2卷第1期起,較具知名度的詩人有紀弦、白萩、麥穗、丁穎、黃荷生、李莎、彩羽、張默、李冰、拓蕪、田野、丁文智等。另有葉泥、紀弦的譯詩。該刊還刊登文藝評論、序跋、中外名著評介,第47期(1958年10月),曾刊登尼桑〈《赤地之戀》(張愛玲著)讀後〉;「青苗」欄目,專門刊登青年佳作,林鍾隆、許達然、張健都發表過作品。(陳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