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文藝春秋 |
---|---|
創刊時間 | 民國43年(西元1954年)4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4年(西元1955年)5月 |
起迄卷期 | 第1期~第2卷第5期 |
刊期 | 月刊、半月刊,現存共17期 |
出版地 | 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19號 |
發行單位 | 文藝春秋月刊社‧文藝春秋社‧紐司發行所‧黃毅辛(發行人)‧吳守仁(社長兼總經理) |
瀏覽次數 | 9919次 |
提要
1950年代創辦的雜誌,要完全擺脫「反共抗俄」的時代主旋律並不容易。與日本1923年創刊、迄今持續發行的綜合雜誌《文藝春秋》同名,臺灣這本《文藝春秋》於1954年4月問世,命名是否受其影響未知。雖以「藝術生活的報導者」、「生活藝術化的鼓吹者」自居,但在〈創刊辭〉中,不免要在戰鬥生活和藝術之間取得協調:「現在正值戰時,我們自應格外強化戰鬥生活的藝術化。……就在這戰時,我們所用以潤飾生活者,也依然是以自由、民主、人性、文明為木本水源的藝術化的手段。我們決不應因為戰鬥生活的藝術化必須加強,而不惜犧牲其他方面的藝術化」。所以,發刊的宗旨就在於喚起全國人士注意生活藝術化的問題。
《文藝春秋》的社長兼總經理吳守仁,發行人黃毅辛,主編王啟煦,總社發行所的地址,也是《紐司》週刊(自大陸遷臺)所在地,兩刊其實是同一單位主辦。1954年7月間,中國文藝協會發起「文化清潔運動」,要求清除文藝的「赤色、黃色、黑色」毒害,立意剷除當時所謂的內幕雜誌。8月9日,「自由中國各界為推行文化清潔運動厲行除三害宣言」在各報同時推出。8月27日,即有十家雜誌遭內政部三個月到十個月停止發行的處分,其中就包括《紐司》停刊十個月。《文藝春秋》第5期(1954年8月10日)仍用紐司發行所,第6期(9月1日)就改用本社發行所,第7期正式用文藝春秋社發行。第6期還特別刊登楊健民〈論中共匪黨的文藝政策〉,及一篇譯作〈蘇聯的文藝傾向〉,批判大陸及蘇俄的文藝政策,向政府表態輸誠的用意十分明顯。
該刊的內容十分多元,文藝作品有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詩、雜感、評論、翻譯,也重視美術、音樂、舞蹈、攝影等。〈編者的話〉提到:「凡是可以使生活起居美化的種種,促使身心和諧的事物,當將成為今後本刊揭載和研究的對象」。〈徵稿簡約〉除了上述內容,還加上「食、衣、住、行、育、樂的生活藝術方面之飲食、衣飾、裝設、園藝遊樂、娛樂、攝生等等之譯著,無論為理論、創作、記述、介紹、報導或研究性質之文圖,均在徵求之列。」
創刊號篇幅居17期之冠,16開,106頁,其它各期約5、60頁。零售每期5元,訂閱優惠價半年六冊,24元,全年12冊,48元。並列有港幣、美金、日幣零售價,海外發行所委託香港合記教育用品社負責,後來成為該刊香港辦事處,海外發行所則另委由香港友聯發行公司;一度還列有印尼總代理大同書報公司,顯見對海外市場的重視。
該刊的論文,可分為文藝論文和藝術論文兩類。文藝論文較具代表性的有:建立文藝批評(殷作楨),指出文藝批評家的任務,在發掘內容上的倫理及形式上的美學價值。文藝界的虛脫狀態及今後治療對策(王新命)、秉春秋之筆(趙友培)、馬克思主義與藝術(奇諾.賽維里尼作,金聖時譯)、自由文藝工作者的課題(黃吹翼)、大陸「紅樓夢事件」風暴、謝冰心和曹禺(楊健民)、略論中國韻文起源、中國古代文學與神話(錢穆)、酸甜苦辣為師(黎東方)、誰是自由創造之敵(司馬璐)、「中國文藝復興」之路(何鐵華)、園藝與文化(程兆熊)。藝術論文,亦可分為美術、舞蹈、電影、音樂、攝影等。其中、有對希臘古代陶器與瓶畫的研究、馬蒂斯與畢加索的研究、現代舞簡介(劉鳳學)、西洋的繪畫思想 ( 陳世文 )、對民族舞之展望(李淑芬)、好萊塢的製片潮流(魏平澳)、漫談相機與水上攝影法、從旅行談到藝術攝影、讓我們自己來放大(陳漢清)、但丁「神曲」新插畫(麥岱)、大銀幕的藝術(汪榴照)、荷馬時代希臘瓶畫(梅仁友)、論導演和觀眾、論導演與演員(李行)、論抽象派繪畫(李仲生)、馬勒底作品和樂風(吳心柳)、論創造(馬蒂斯著,曾大酋譯。刊登於11期,此期可視為悼念馬蒂斯專輯)。
文藝創作方面,有不少具知名度或活躍於1950年代文壇的作家如:蠟台兒、苦盞、斷魂、憶夢錄、銀夜(彭歌)、夜明珠(傅紅蓼)、小城之春、偷渡(潘壘)、鹹吻(吳東權)、彩虹(尹雪曼)、恕讓、瘋妻(童真)、影子(徐鍾珮)、馬二的故事、二大爺、小辮兒、俠義全交、大酒缸之夜(蕭銅)、七日戀(李輝英)、等待著的佳期、聖母的畫像、聖誕夜戀夢、永恆的歌聲(畢璞)、春汐(盧克彰)、碾房之夜(朱西寧)、鑄錯記(楊海宴)、家、孩子的校長(鍾靈)等。翻譯小說數量亦不少,翻譯自美國、英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的名家著作,如史坦貝克、劉易士、約翰生、梅里美、歐倫堡、海明威、毛姆.莫克萊、柯蘭妲、中也實等。
《文藝春秋》十分重視報告文學作品,曾長期刊登羅石補「滇緬泰遼邊區行腳報告文學」系列作品。是作者於1953年間,以年餘時間,足跡遍及滇、緬、泰、遼邊區的旅途見聞觀感,編者譽為「近年報告文學的代表作」。此一系列計有12篇:從青城到傜家寨、八方風雨緬邊行、弔今古戰場(上、下)、橫騎象背渡迷津,人在桃源共抗秦、劍氣干霄五華山、卡瓦族眾王之王、泰遊誌異、士女雲集的清邁潑水節、佛國政教奇觀、顰鼓烽火看緬甸。其他報告文學作品有:去韓國迎義士(中央日報特派記者龔選舞,第一手報導赴韓門板門店迎義士回國的過程)、獅窩.食厙.哈囉溫(曾虛白)、「我的朋友胡適之」(玉人)、日本的家族旅館(謝寶珠)、水彩畫家藍蔭鼎(王潘麗)、地獄生涯(俘虜生活實錄,佛蘭克林.諾爾著,謝落紅譯)、由東京到臺北(蔡家聲)、馬德里的週末(徐斌)。
散文作品含譯作有:爐邊漫談(謝冰瀅)、捕蟹、荷花(梅遜)、她的故鄉(W.H.Hudson作,賢模譯)、從媚外談起(陳香梅)、山居記(糜文開)、我的小朋友、鬍子的奇遇(張英超)、談友情(王平陵)、快樂的泉源(尹雪曼)、升官記(鍾靈)、圖案畫之展望(梁雲坡)、梅(吳東權)、拾起你的鞭子(南郭)、大哥、香蕉走廊(王岩)、稻草人(畢璞)等。書評有:愛情的堡壘(黃守誠)、「聖潔的靈魂」(司徒衛)、評「泥窪的邊緣」(馮元娥)、「無情海」的人物(南郭)四篇。詩作不是該刊的邀稿重點,刊登有:「仲夏夜」詩五章(洛夫)、詩的抒情(彭邦楨)、廿歲(銀喜子)、思想的詩(王岩)、燈(張拓蕪)、貝殼的懷念(蘭倩)、夏(邱平),共六首。
作家、藝術家的介紹,文壇、藝壇的近況、中外名畫、攝影名著的刊登是《文藝春秋》的特色。作家、藝術家的介紹,創刊號刊登〈日本現代諸作家〉,作者Harold strauss,譯者凌芳。作者時任美國諾甫夫出版公司總編輯,曾在美軍學校學習日語;麥克阿薩將軍進軍東京時,隨軍到日本,直到1946年9月返美。1953年秋舊地重遊,訪問多位日本作家,對當時的日本思潮,有深刻的分析。原刊美國《大西洋月刊》。作者將日本作家分為五個不同的派別,分別是古典派作家、通俗小說家、信服馬克思主義或無政府主義的年輕作家、把混亂時勢視為當然而以幽默感加以處理的通俗作家、人道主義的自由派作家。訪問的作家包括:岡惣平、吉田健一、石川達三、川端康成、大佛次郎。書竹〈訪長谷川如是閑〉,是一篇來自東京的通訊稿,作者於1954年1月18日親訪現代日本文壇上的權威人物長谷川如是閑。他精通中國古籍,早年留學英倫,鑽研西方哲理。二戰期間,抨擊日軍閥活動。戰後著有《失去了的日本》。長谷川雖不曾到訪臺灣,卻認為「今日自由中國的臺灣,乃今日東方正統思想之所在,大陸智識人士雲集臺北,這點尤其引起他興趣。」他更肯定孔孟學說,既不是宗教,也不是哲學,實在是最成熟的人生態度。其它對作家、藝術界人士的介紹有:國際文壇短波、藝壇近訊、義大利作家薛羅尼、歌王卡羅素、盧奧的藝術、漢明威的戰鬥、瑪莉蓮夢露的因緣(譯作)、派.拉傑爾維斯德、米洛、虹的消逝(馬蒂斯簡介)、畢卡索與共產黨、戈耶小史、美國作家生活素描、現在繪畫巨匠─特朗、法國文壇近事。
《文藝春秋》第3期策劃「小說特輯」,刊登12篇創作及譯作;該期並策劃「自由中國藝術界訪問反共義士村作品專輯」,由馬壽華、梁又銘、高逸鴻、三楊郎、馬白水、陳綠莙;許君武、孫多慈、胡念祖、張穀年、胡克敏、彭治東提供作品。第4期,策劃「夏之歌」(攝影名著選輯),刊登郎靜山等七幅作品。第5期,開闢「我來談寫字生活藝術談」專欄,由曾克耑執筆、計發表:我來談寫字、中國書體的變遷、古今學字的故事、歷代書體的變遷、歷代畫家的介紹(一)、(二)、(三)、(四)、(五)。
《文藝春秋》終刊號第2卷第5期,「編者的話」提到刊物創刊初期,是靠《紐司》週刊的盈餘予以貼補,但在《紐司》被停刊後,以致失所依靠。在《紐司》停刊十個月期間,「雖極盡艱難終於仍繼續出版不輟,今後自更可恢復文春(案:指文藝春秋)」原來計劃,這是我們所可告慰於愛護本刊的讀者及作者諸君的。」言猶在耳,想不到竟成為沒有告別的「終刊辭」。在1950年代,提倡反共文學、戰鬥文藝的氛圍中,《文藝春秋》積極提倡美育、鼓吹藝術化的生活,促進國人生活的藝術化,主張生活和藝術,理應同時進步。該刊多元、豐富的內容,對國際文壇、藝術的關注與報導,都開拓了國人的見聞,豐富了心靈的生活。(陳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