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軍中文藝 |
---|---|
創刊時間 | 民國43年(西元1954年)1月25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5年(西元1956年)2月26日 |
起迄卷期 | 第1期~第26期 |
刊期 | 月刊,共26期 |
出版地 | 介壽館四樓‧台北台字第○○○四附十三號信箱 |
發行單位 | 國防部總政治部 |
瀏覽次數 | 8078次 |
提要
1954年1月25日,由國防部政治部新中國出版社擔任發行者的《軍中文摘》正式改名為《軍中文藝》,發行者為國防部總政治部,編輯者為國防部新中國出版社,社址為介壽館四樓,共發行26期,最後一期發行日為1956年2月26日。《軍中文藝》的前身《軍中文摘》是結合各種書報中與軍事學有關之精華編輯而成,知識來源廣闊,涵蓋戰略與文藝,而《軍中文藝》則不是文摘形式,而是完全採用創作稿,其內容包括社論(社評)、文藝理論、小說、散文、詩歌、書評、戰士園地,還附有文藝簡訊,報導文藝活動以及各作家的動態,配合推動1954年國防部設置的「軍中文藝」獎,相輔相成。根據《軍中文藝》創刊號的〈創刊詞〉,提到文藝是文學與藝術的合稱,內容包括小說、戲劇、詩歌、音樂、美術(書畫雕刻)、舞蹈、廣播和電影(綜合藝術)等等,並提示軍中文藝曾提出四個口號,包括「兵寫兵」、「兵畫兵」、「兵演兵」、「兵唱兵」,從寫、畫、演、唱來展現軍中文藝活動的四種主要形式,也進一步從民族文藝的角度來闡述文藝的基本內涵,提及此一刊物發行宗旨為「建立時代化、大眾化、革命化、戰鬪化的民族文藝」,以建立反共抗俄復國建國所需要的文藝,並回應當今最迫切的課題——建立傳達民族思想與情感的文藝。此外,《軍中文藝》第3期〈社論:展開軍中文藝運動〉,並重申展開軍中文藝運動的理由為加強戰鬥意志,並擴大宣傳的影響,也進一步談到如何展開軍中文藝運動的方法,提出四個方向:大量發行發行文藝書刊、不斷公開徵求文藝作品、提倡公正的批評風氣、發揚積極研究精神,《軍中文藝》此一具有趣味性、戰鬥性的文藝書刊,無疑符合軍中文藝運動的方向。
《軍中文藝》主編為王文漪,編輯的方向為主要徵求富有民族性、革命性、戰鬥性之文藝理論,以及小說、散文、詩歌、戲劇及文藝批評(書評)等稿件,尤其歡迎報導軍中生活之文藝作品,王文漪也此一刊物定位於三軍將士們的文藝園地,《軍中文藝》刊登的作品以小說、散文、詩歌為大宗,偶而也刊登戲劇作品,包括獨幕喜劇〈照妖鏡〉、〈覺悟〉等。此一軍中文藝園地,所選錄的作品大多來自於軍中作家,也不少作品是出自於服役軍中的戰士之手,並包含來自於軍眷的作品,例如的第1期中女作家繁露(王韻梅)之〈悲歡離合〉和嚴惠鶯〈伴征郎,鎮前哨〉。每期雜誌最後皆附有作者簡介,以介紹每期作家的簡略經歷和生平,除了作家略傳等經歷之外,也為了向讀者介紹起見,並由作者介紹寫作的動機和代表作篇名,由各期的作者簡介,可以得知軍中同志踴躍投稿的身影。但第3期開始《軍中文藝》進行編輯室人事方面之變動,原主編王文漪自1950年《軍中文摘》創刊號以來已主編此一軍中文藝園地四年,因工作崗位調動,而由原《國魂》半月刊主編馬璧接任《軍中文藝》的編輯工作,但又因馬璧業務繁忙之故,無法兼顧編輯事務,所以從第20期開始,由成彩鳳(鐵吾)接任,歷任主編除了對於編務謀求改進之外,都依循社方,以發揚與培養軍中文藝為刊物編輯的目的。特別的是,《軍中文藝》從13期開始,於雜誌後新增〈作者讀者編者〉一欄,刊登作者與讀者的來函,也由編者回覆,也具體發揮編輯、作者和讀者間的交流互動的功能。
《軍中文藝》主要是為了讓文藝運動在軍中紮根,以加強文藝力量,來響應戰鬥文藝運動的創作總路線,其中也牽涉到何謂符合今日戰鬥要求的文藝創作題材,第2期的「反共義士勝利歸來特輯」則是符合反共抗俄時代所要求的題材。「反共義士勝利歸來特輯」是收錄反共義士楊逸之的〈印度村生活斷片〉、反共義士蒲正林〈鐵絲網內隨筆〉兩篇文章,以及潔之〈光與熱的交熾〉、張自英〈珍貴的禮物〉等文,反共義士的相關創作與以反共義士爭取自由此一題材,無非也是建立民族文藝的最好題材。而《軍中文藝》第12期至第19期中,一再提示軍中作家如何迎向戰鬥文藝奮鬥的總目標,如第12期〈社論:掀起戰鬥文藝的高潮〉提出戰鬥文藝運動三個進步的跡象,希望提出軍中文藝運動之開展,以掀起戰鬥文藝運動之高潮,並鋪好全面性戰鬥文藝之通路;第13期刊登〈軍中文藝座談會紀要〉,則記錄國防部總政治部於1954年三月所舉行的文藝座談會,中國文藝協會、青年寫作協會代表王平陵、趙友培兩人分別報告訪問軍中工作概況,以及提出如何鼓勵有戰鬥經驗的軍中作家從事寫作,和建立文藝戰鬥體制等與軍中文藝工作有關之問題。第15期「戰鬥文藝筆談特輯」特別值得注意,「戰鬥文藝筆談特輯」,收錄趙友培〈什麼是戰鬥文藝〉、殷作楨〈戰鬥文藝我觀〉、郭衣洞〈不可思議的力量〉、馮放民〈散文與戰鬥〉、劉心皇〈略談戰鬥性的小說〉、鍾雷〈談戰鬥文藝中的詩歌〉等文,文章主要討論戰鬥文藝中各種文藝運動如何開展,以向戰鬥目標邁進,也圍繞在如何建立戰鬥文藝的理論,以深入文藝寫作技巧的各項指導等相關議題。
除了配合政府的文藝運動之推展,以掀起戰鬥文藝的運動,《軍中文藝》也推動文化清潔運動。第8期〈社論:怎樣響應文化清潔運動〉,提到軍中文化運動必須支持社會人士消除赤色的毒、黃色的禍、黑色的罪此三害,認為赤色的毒是出賣民族文化的敗類種的,黃色的禍是妨害社會風化敗類幹的,黑色的罪是招搖撞騙的敗類犯的,呼籲更積極地去響應文化清潔運動之開展,以國家民族為重。第8期〈社論:從取締不良刊物說起〉,重申自由中國文化界徵求全國讀者檢舉「三害」書刊,請求政府有關當局嚴予取締,是由於社會方面一致之要求,是崇尚法治的表現,也要求文化界要作進一步的努力,尤其是從事文藝寫作的人,要充實自己的生活內容,多發揚三民主義文化、提倡男女英雄故事的寫實、表揚社會上的模範人物,來寫出更好的作品,以填補文化界的空虛。
《軍中文藝》也公布國防部總政治部為提高軍中文化水準,培植寫作技能,以選拔優秀人才,對於三軍制定軍中文藝獎之相關訊息。第6期雜誌公佈1954年軍中文藝比賽的訊息,詳列徵稿辦法以及獎金,分成小說、詩歌、歌曲、劇本、散文五大文類,並說明四月徵稿,截至五月底,共收到稿件1684件,約一千三百餘萬字,總政治部以聘請各文藝作家分別開始評審,七月公佈評選結果。第8期有「軍中文藝獎金徵稿評審意見特輯」,有諸多評審發表意見,與針對評選標準進行說明,包括:王平陵〈慶祝豐收〉、馮放民〈我看軍中文藝徵文〉、琦君〈幾點感想〉、王紹清〈軍中的劇本寫作〉、王藍〈榮幸.興奮.信心〉、劉枋〈致歉並致賀〉、宣建人〈我對於散文的看法〉、覃子豪〈選詩所感〉、張英〈兵寫兵三年有成〉、朱白水〈寫在文藝獎金公布後〉、張自英〈寫在詩歌評選後〉;並且在本期期後附錄〈四十三年度軍中文藝獎金得獎名單〉。
《軍中文藝》的前身為《軍中文摘》,並於1956年改名為《革命文藝》。《軍中文藝》主要為配合國防部總政治部號召的「文藝到軍中」之運動,以指導軍中文藝創作,發掘軍中的創作人才,提倡軍中文藝運動為職志,可以瞥見在軍中文藝運動的蓬勃發展,也有助於1950年代戰鬥文藝運動的推進,鞏固反共文學之文藝體制。《軍中文藝》除了發揚軍隊積極戰鬥的精神外,同時也鼓勵愛好文藝的軍中同志,在寫作技巧與藝術手法上更進一步的努力,以發揮軍中文藝對於社會的影響力。(王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