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文藝月報 |
---|---|
創刊時間 | 民國43年(西元1954年)1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4年(西元1955年)12月15日 |
起迄卷期 | 第1卷第1-12期~第2卷第1-12期 |
刊期 | 月刊,共2卷、24冊 |
出版地 | 台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6巷25號 |
發行單位 | 中國新聞出版公司‧虞君質 |
瀏覽次數 | 5816次 |
提要
《文藝月報》創刊民國44年元旦,主編為虞君質。根據他所寫的〈創刊獻辭〉,該刊的創辦「主要動機」是為響應蔣中正總統發表的《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民國42年發表),「想在今後文藝及美術建設上,貢獻出我們可能貢獻的力量」;並提出了三點「對於作家們的要求」:「一、要求作家們整理並發揚中國文藝上的寶貴資產。二、要求作家們把反共抗俄的題材,滲透到一切生活的領域之內。三、要求作家們在情感上團結起來,相互砥礪完美的品格,作為時代精神的領導」。從獻辭來看,這是一份呼應反共文藝政策的文藝刊物,有它「為反共抗俄的烈火燃燒」、「為民族復興開闢先路」的使命。
這份刊物的發行單位中國新聞出版公司,是由張其昀所創辦,由於張其昀曾先後擔任中國國民黨總裁辦公室秘書組主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長等要職,因此這份刊物帶有濃厚的黨辦色彩,與該公司發行的《中國一周》、《三民主義半月刊》、《情報月刊》合為該公司四本雜誌。主編虞君質,本名虞文,與張其昀同為浙江鄞縣人,來台後除任教於大學之外,也因主編這本刊物成為1950年代參與戰鬥文藝理論建構的名家。
《文藝月報》從創刊到停刊共歷24期,發行期間共2年。從執筆陣容來看,可說集合了1950年代的文壇和藝界名家。該刊每期封面多為國畫,創刊號刊蔣宋美齡〈寫竹〉,封底為郎靜山攝影,封面裡、封底裡則有古磁圖、司馬光書法、明陳洪綬四樂圖,此後每期形式均如此,可見其文學之外的藝術表現;在內容部分,創刊號名家輩出,論評部分有黃君壁、梁宗之、施翠峰、李辰冬、陳紀瀅、趙友培、孫陵;小說有蘇雪林、張秀亞、孟瑤、師範;詩有葛賢寧、隨筆有劉心皇;西洋作家介紹有黎烈文;漫畫木刻有梁中銘、陳洪甄、方向。此後各期陸續加入的,如齊如山、王平陵、李曼瑰、梁容若、琦君、覃子豪、楊英風、朱介凡、彭歌、楊家駱、尹雪曼、呂訴上、周學普、上官予、潘人木、梁實秋、郭良蕙、張潄菡、王集叢……等,陣容堅強,是1950年代相當優質的文藝雜誌。
《文藝月報》的重要性,還在於它是1950年代國民黨「戰鬥文藝」政策的標竿刊物之一。1955年3月26日,蔣中正總統向文藝界提出「戰鬥文藝」的要求,4月15日出版的《文藝月報》第2卷第4期立即推出「戰鬥文藝理論專輯」,約集蘇雪林、葛賢寧、覃子豪、孫陵、王集叢、鍾雷等人撰文呼應此一政策,並以〈建立戰鬥的批評〉為該期「每月評論」專文,要求批評家「以精神獻給反共,以身體獻給戰鬥,以誠心獻給批評」。事實上,早在1955年1月該刊第2卷第1期就刊出署名編者的論評〈培養文壇正氣,提高戰鬥警覺〉之文,顯見該刊在1950年代扮演的「戰鬥文藝」號角的關鍵性角色。
總的來說,《文藝月報》雖為反共文藝政策下的產物,但亦為1950年代名家發表的園地,因此其對於文藝的貢獻不應為被掩蓋,故對其研究的切入不應只有針對反共,更應進一步探討其對於台灣1950年代文藝的影響性。(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