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綠洲 |
---|---|
創刊時間 | 民國41年(西元1952年)7月 |
停刊時間 | 待考? |
起迄卷期 | 現存第1卷第1期至第2卷第9期 |
刊期 | 月刊、不定期,現存共10期 |
出版地 | 臺北市基隆路一段69號‧臺北市中山北路二段115巷10號‧臺北市柳州街99巷12弄14號‧嘉義市國華街132號‧臺北市郵箱第261號 |
發行單位 | 綠洲文藝社‧綠洲綜合文藝社‧綠洲綜合文藝月刊‧趙福鴻(社長)‧黃福民(副社長)‧金文璞(發行人)‧王觀漁(名譽社長)‧周冠雲(社長)‧黃福民(副社長)‧潘傑俊(副社長) |
瀏覽次數 | 5395次 |
提要
1954年出版的《中華民國雜誌年鑑》曾刊載〈綠洲半月刊社概況〉,就該刊的組織沿革、發刊旨趣、奮鬥精神、發行區域,本刊作者、服務讀者,幾點鼓勵、今後展望逐一介紹。應是《綠洲》同仁所撰稿,並附金文璞、李寶淦、趙福鴻的合照一幀。該刊於1952年(民國41年)7月問世。社內分三部門:編輯部、經理部、發行部。發行人金文璞兼編輯部主任,下有編委四人,協助處理稿件等業務。社長趙福鴻綜理全社社務,並兼顧發行部事宜。經理部由李寶淦任經理,下設會計、出納各一人,共同處理往來帳務。
《綠洲》發刊的宗旨在於:「闡揚反共國策,推行戰鬥文藝」,故不接受低級趣味且涉及黃色文章,完全配合當時的文藝政策。故該刊歡迎「富嚴肅性且有戰鬥力之文字」,如此才能鼓舞士氣,振奮人心。該刊同仁誓言「寧可無自己之生命,不可無文藝之綠洲。」奮鬥精神可佩,故被總政治部核准列為勞軍刊物,可見其「政治正確」之一端。該刊發行區域遍及全臺、香港、日本及東南亞國家,難免有「自我膨脹」之嫌。
經常為《綠洲》寫稿的作家:有蘇雪林、謝冰瀅、張秀亞、朱西甯、楚卿、師範、公孫嬿、孫旗、李莎、段彩華、王岩、司馬中原、郭楓等人。該刊邀稿的範圍包括木刻、書評、小說、散文、詩歌、影劇,譯作、童話等。文稿以不超過四千字為宜,但也歡迎中長篇佳作,譯稿需附原名或出處。該刊每期文字版面32頁,定價3元,直接訂閱,另有優惠,三個月八元,半年十五元,全年二十八元。
在創刊周年(第一卷第十二期,1954年4月)刊載的〈周年感言〉,道盡五○年代辦刊的辛酸。這一時期辦刊者前仆後繼,許多有背景的刊物,為經濟及其它原因,紛紛倒閉。《綠洲》的困境在於缺錢,不能開源,惟有節流。工作人員不夠,一個人要做幾個人的事情,「每岀一期書,如過一次難關,東借西貸,碰釘子成家常便飯,看顏色自在難免。」這篇感言,對當時的文化事業的「冷落、悲哀」,真正文化工作者的「貧困、潦倒」感到不可思議。對一些「以內幕為號召,以黃色為誘惑,篇篇如毒針,字字如細菌」的刊物,卻能藉「文化」二字為招牌,大發其財,特別提醒當局嚴加取締,以免「小而影響社會風氣,大而危害國家民族。」文章對一些東抄西錄,濫芋充數的「名作家」,大加撻伐,指出他們「目下多如過江之鯽,各據要點,相輕相許,大展所『長』,搞得烏烟瘴氣。」五○年代文壇、期刊界的亂象,在此呈現靡遺。
《綠洲》第二卷第二期,由金文璞撰寫的〈請政府扶植雜誌事業〉,指出同是反共大纛下,如鳥之雙翼的雜誌與報紙業,政府卻有天差地別之待遇。報紙受到不少扶植與優惠,雜誌則到處碰壁,情何以堪。作者指出當時頒布的《記者法》,僅報社、通訊社可取得合法記者地位,雜誌則受不合理歧視,「無異於公然侮辱」。政府各機關、各公民營事業之廣告,政府皆指定刊登於報紙,而不刊登於雜誌。政府機關皆有經辦人員長期以公款訂閱報紙,而從不訂購雜誌等,對政府重報紙輕雜誌之舉,求援於政府。這篇文章在臺灣期刊史上應記上一筆,作者並為雜誌業向當局爭取國際郵資之優待。
就目前國內三所典藏《綠洲》的圖書館,藏有第一卷七、八、九、十二期,第二卷一、二、三、五、八、九期,共計十期。至少從第一卷第七期即有「藝文林」專欄,專門刊載影劇與票界文字,顯然,這與主編的興趣有關,刊載的內容有:陳定山的〈從目連戲劇說到徽調與皮黃〉、張正芬〈陽光照著我〉,燕京散人〈戲裏的曹操〉、穎若館主〈平劇與我〉、黃曼〈我愛戲劇〉,後來雖取消專欄名,但影劇、藝術類文章仍佔有不少篇幅。張正芬是名伶顧正秋的師妹,抗戰勝利後,曾在上海蘭心大戲院作歡迎盟軍的盛大演出,並曾赴美表演一年。1948年來臺,在臺北永樂戲院和顧正秋合作演出,並兼總政治部婦女分會委員,到過金門、大陳、澎湖等地演出勞軍。
《綠洲》的內容可大略分為:論述、小說、散文、詩、翻譯、書評、影藝文章等,是一份純文藝雜誌,但也有〈響應文化清潔運動〉配合文藝政策的文章。論述文章有〈怎樣寫小說人物〉(蘇琳)、〈論詩的創造〉(王平陵)、〈論愛倫坡的生活與作品〉(施翠峯)、〈創作的苦悶與欣喜〉(施翠峯)、〈簡體字可以推興嗎?〉(陳定山)、〈英雄的天才作家傑克倫敦〉(司徒慧)、〈易卜生的社會劇〉(施翠峯)、〈公孫嬿與羅曼蒂〉(楊柳笛)、〈文藝寫作的研究〉(張以哲)、〈作文章的要領〉(楊紫江)、〈窮而後工──由讀杜甫詩兼言文人與窮困〉(文典)、〈值得研究的通俗小說〉(張瘦碧)、〈說文與章〉(張以哲)、〈作文章的要領〉(楊紫仁)。書評有〈「海的十年祭」〉(孫旗)、〈評徐訂的盲戀〉(林若)。
影劇文章,除「藝文林」專欄,還有不少文章,可窺「藝術」也是《綠洲》關注的主題之一。評介文章有〈從民族藝術談國產影片〉(超越)、〈我為什麼學畫〉(焦鴻英)、〈我的事兒〉(戴綺霞)、〈水銀燈下〉(李影)、〈樂譜的總類及其起源〉(可諏)、〈小說戲劇電影的統一化〉(孫旗,連載三期)、〈漫談說書〉(張瘦碧)、〈談平劇的歌唱〉(費嘯天)、〈記英秀堂主人譚鑫培〉(梅花館主)、〈菊國春秋〉(時遷)、〈我選擇了自由〉(金素琴)、〈寫忠貞的坤伶陳美麟〉(慧劍)、〈記坤票周繼曼〉、〈替焦鴻英說幾句話〉(力士)、〈嬰粟花停拍內幕〉(黃仁)、〈小仲馬與茶花女〉(莊在)、〈歐陽莎菲新片長相思開拍〉(佚名)、〈印度影業簡史與近況〉(潮風)、〈廣播劇的進程〉(劉非烈)、〈京劇的命運〉(潘淑安)、〈音樂與教育〉(霏人)、〈藝術的缺陷與成就〉(潮風)。
翻譯的作品並不多,如〈譯詩兩章〉(雪萊作、楚卿譯)、〈愛默生及其詩〉(法天譯)、〈給羅嘉蓮〉(拜倫作,李儀章譯)、〈墮落的偶像〉(美•裘絲南茜女士著,張敬良譯,連載兩期)、〈給〉(雪萊作,郭文圻譯)、〈蛇窟〉(高岱譯,連載兩期)、〈長舌婦〉(方人譯)、〈愛之像〉(葉田譯)。較具知名度的詩作有:師範〈渡者之歌〉、葉笛〈神女淚〉、〈斷章〉、〈松鼠及其他〉、〈紫色底歌〉、〈黃昏的詩〉、〈旅行〉、〈無題〉(周夢蝶)、〈海戀〉、〈春水〉(吳望堯)、〈問〉(彩羽)。
小說、散文創作是《綠洲》刊載的主要內容。以知名度較高及在其它刊物常出現的作者為例,小說有朱西寧〈祈春重奏曲〉(連載兩期)、〈聖人之死〉、王岩〈吸烟者〉、〈失落〉、楚卿〈黎明〉(連載兩期)、〈煙霧〉、〈我的畫像〉、公孫嬿〈大清河的嗚咽〉、〈烤肉記〉、司馬中原〈未完的故事〉、〈枯草〉(上)、崔焰焜〈大宇宙之戀〉、〈海戀〉、〈原野〉,廖清秀〈買醉〉、臧冠華〈心病〉、符兆祥〈事如春夢了無痕〉(連載三期)等。散文創作有謝冰瀅〈蝸牛〉、張秀亞〈開著的窗〉、〈月〉、段彩華〈兩個外祖母的坆地〉、郭楓〈三根竹子〉等。
《綠洲》是否在第二卷第九期停刊,不得而知,除非在臺灣歷史悠久的圖書館或個人收藏家能提供缺期數,否則本文之撰寫,也只是為臺灣期刊史留下「聊勝於無」的殘存記錄,即使吉光片羽,我們已可看到名家在五○年代初期的創作成績。這一時期的作家,為了興趣,或為了糊口,不少作家同時向不同刊物投稿,他們在反共文學、戰鬥文藝、文化清潔動時期所創作的作品,是時代影響下的產物,但又能堅守創作的熱忱,見證五四精神在臺灣的延續,也開始形塑臺灣多元的文學風貌。(陳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