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晨光 |
---|---|
創刊時間 | 民國42年(西元1953年)3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57年(西元1968年)5月1日 |
起迄卷期 | 第1卷第1期~第16卷第3期 |
刊期 | 月刊,共183期 |
出版地 | 臺北市連雲街六巷六號 |
發行單位 | 晨光出版社‧吳愷玄(發行人)‧晨光雜誌社‧劉毅夫(社長) |
瀏覽次數 | 16060次 |
提要
《晨光》於1953年3月創刊於台北,每月1日發刊。發行人吳愷玄先生原為《暢流》創辦人,後因從台灣省鐵路局人事室主任轉任台灣省物資局專門委員而離開《暢流》。未能忘情文藝的吳先生決定獨立自辦文藝雜誌,並取名為《晨光》。「晨光」之意源於「社會的晨光,人生的活力」,希望這份雜誌能像早晨的陽光,為社會、為大眾帶來新鮮的朝氣。
《晨光》的社址設在吳愷玄先生家中,編輯室則在書房一角,一切都很克難。在沒有雄厚財源為後盾的情況下,私人經營雜誌,全憑作家熱心捧場寫稿。擅長寫愛情小說的女作家瓊瑤的第一篇文章便是在《晨光》刊登;武俠小說名家古龍當年第一次發表作品〈從北國到南國〉也是在《晨光》(第3卷第9期,1955年11月)。
《晨光》歷經4位主編,每一位主編對於雜誌經營與文藝理念都有其個人想法與執行。第一位主編兼發行人的吳愷玄先生,其文藝觀強調國家現實與個體人生的理想實踐。其創刊發刊詞強調:「二十世紀的六十年代,是一個充滿朝氣的時代,自由中國必須要迎接這個新時代,使整個底國家和民族都要在蓬勃新生的朝氣中發揮它的本能和智慧。本刊以此為目標,同時注意到社會現實和讀者的心理,以深入淺出的筆法,從青年教育性,文藝性,發揮人情世事的理解,充實個人的修養,務求在輕鬆活潑的氣氛中無形地提高社會的警覺和啟示,達到人人愛讀而讀之不倦的高潮,使本刊成為社會的晨光,人生的活力,對國家和民族發揮最高的貢獻。……我們無論從任何方面來看,目前要培育青年的朝氣和加強一般人思念大陸反共復國仇的熱潮。這是刻不容緩的事。……本刊以切合社會現實來發揮人情世故的理解,以歷史例子和故事來鼓動愛國家愛民族的熱潮,這便彷彿是一個良醫,已詳細診察了病者的根源而投以有效的藥劑。……目前我們要如何地來提高人羣的警覺和文藝的素養,更要如何地堅強軍民對反共抗俄的信心,這些都是當前急務,也是本刊的使命,希望在各界人士指導之下,本刊能茁壯起來,放射遠大光芒和蓬勃的朝氣,盡到救國家救民族的最大責任。」
《晨光》的發刊雖然開始於強調文藝服務民族國家社會的功能與使命,但《晨光》的整個文藝實踐並非局限於反共復國的政治屬性,是否具有文藝性才是作品刊登的主要關鍵。這也可以看到,雜誌的發刊理想是一種訴諸宣告與認同的文藝觀,但能不能落實還必須有客觀的徵稿現實層面配合。《晨光》的文藝實踐仍是相當自由。這與廣徵文類不限文藝、小說、故事、漫畫、攝影等範圍有關。在內容層面上,《晨光》第1期則有著名作家張秀亞、謝冰瑩、錢歌川、羅敦偉等執筆為文;第2期更有尹雪曼、林海音、羅家倫、張漱菡等加入;而後王藍、郭良蕙、畢璞、潘壘等提供不定期的創作文稿:陳紀瀅也於第9期後開始受邀寫作「文藝閒筆」專欄。值得注意的是,《晨光》非常注意讀者意見與交流,對於讀者之問,皆安排約請數位作家以小專欄方式輪流答覆。
接替吳愷玄之後的第二階段主編是「晨光月刊編輯委員會」。這一階段的雜誌風格開始從家國社會的現實關懷轉向個人生活的大眾化層面,除以家庭、感情、隨想等為主要內容,也在封面特色強調「女性」影像,除了當時港台知名影視、歌舞藝人如畢寶瓊、上官清華、李麗華、林黛、張小燕、林翠、凌波、樂蒂、鄭佩佩等,也囊括中國小姐、女運動員、機構名媛等。刊登的文類除了散文、隨筆等短文外,小說連載的篇幅有成長趨勢。在為期70期期間(從第1卷第10期至第7卷第7期),編輯委員會新闢「編輯室」專欄,除宣告雜誌最新動態,還兼有通報聯絡文壇作家之近況與活動消息,並透過與讀者的互動對話,漸次調整、定位雜誌的文藝特色。此外,杜蘅之的「文壇走筆」與陳紀瀅的「文壇閒筆」專欄,交錯刊登或同刊相互輝映,都可以看到《晨光》相當重視透過文藝作家向讀者推廣文藝的特色。同時,為了讓雜誌讀者能擴張國際化的視野格局,雜誌內容更加增「西歐通訊」專欄,定期介紹國外的人情事物。相較於第一階段趨近嚴肅的文風,第二階段開始微調以輕鬆、間以文學理論的生活化方式呈現。
第三位主編吳麗婉,任期最久,是吳愷玄的女公子。過去在創刊期間,即以「麗婉」筆名推出連載長篇小說〈流水十年〉、〈海天深處〉、〈第一次約會〉等。吳麗婉女士接任主編時期為1959年10月至1967年5月,編期從第7卷第8期至第15卷第3期,共92期。任內期間,先後停掉「文壇走筆」、「一月以來」、「西笑錄」等固定專欄,改以引荐西方動態藝文的「談舞」、「樂評」等專欄,開始為讀者介紹中西文藝之異同,並增加中西文化比較等觀點。在刊登內容上,除長、短篇小說連載,還包括隨筆漫談、藝文動態、西方翻譯文章、新詩等固定形式。吳女士對《晨光》風格內容的微調改變,將「晨光編輯委員會」主編的「生活」風格再轉為「文藝」風格中心。這個時期的雜誌呈現出在穩定中求成長的開明保守作風與經營策略。
第4任主編吳開恕先生,是吳愷玄的公子、吳麗婉的弟弟,自吳女士赴美之後接替《晨光》主編。任期從1967年6月1日至1968年5月1日,在無預警的情況下,於第16卷第3期結束《晨光》發行。在吳開恕先生任期間,《晨光》一捨長達近十四年的以女性為封面的慣例,改以較前衛的嬉皮、印象派風格。在刊文內容上,大幅改版以現代主義的新潮作品與翻譯,且在第15卷第12期開始漸次加重電影評論、並每期刊登一個劇本。這個階段的《晨光》一改前三階段純文藝與生活的融合風格,轉向電影、攝影、戲劇等更多元的藝術形式介紹,也多有觸及當時極大膽的靈肉衝突、性解放等思想話題文章。這些明顯的轉變可以看到:原本以純文藝與生活為主要訴求的《晨光》雜誌,開始漸漸轉型為帶有實驗性格的多元藝術雜誌。第15卷第4期的「幾句話」顯示了吳開恕先生的強烈意圖:「看晨光如何由縛束中掙脫出來!很痛苦的!很費力的!改一份舊雜誌比辦一份新雜誌,更難!痛苦!蠕動!超越!……再痛苦!再蠕動!再掙扎!再超越!繼續痛苦!繼續蠕動!繼續掙扎!繼續超越!永無靜止之日!永無靜止之日!」然而,可惜的是,改版後的前衛創新風格並不能讓《晨風》再創發行高峰。1968年5月1日(第16卷第3期),在無任何停刊預警的情況下,《晨風》結束長達十五年又三個月的發行時間。
縱觀《晨光》創刊以至結束的發行,橫跨50年代與60年代,歷經四位主編、四個階段的發展。除發刊詞以強烈反共愛國意向要求文藝也有獻身義務的論述觀點,內文刊登仍是以文藝性為主要訴求,其間所出現帶有反共意識與敘述的文藝作品,說是文藝的政治化影響,不如說是主編吳愷之此輩的集體歷史認知與時代背景,得以從文學實踐的積極面中找到一個發揮與認同的書寫舞台。到了第二階段,《晨光》漸次帶出不同以往的大眾生活化的藝文發展面向。第三階段則又在與時俱進、與所處時代互動的要求上,再回到純文藝中心的文藝養成與欣賞風格。第四階段相較於前三階段來說,幾乎是全面改版,強烈的現代主義風格與前衛作風,一改過去兼顧文藝性與大眾性的平穩作風,而更可以看到第四階段所對應60年代現代文學思潮興起的影響。不過持平而論,《晨光》在四個階段的發展,都具有以文藝為中心但要求能普及大眾的共通性特質。
因此,不管在50年代或60年代,《晨光》雖然都不能說是一份重量級的文藝,但出刊穩定、刊文品質精良,除有名家以文支持之外,也對愛好文藝的新人提供了一個自由發表的開放空間,對於倡導文藝與推廣文藝都有相當的貢獻。對於《晨光》而言,這也是每個階段主編盡力而為的文藝使命:將好的文藝推廣到社會各個層面、讓更多的社會大眾透過文藝生活而發展出更有朝氣活力的人生,國家社會也能因此凝聚更積極的力量。《晨光》對文藝的堅持歷經發刊十五年之久的努力,是值得肯定。(陳康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