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讀書 |
---|---|
創刊時間 | 民國41年(西元1952年)7月15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5年(西元1956年)7月 |
起迄卷期 | 第1卷第1-12期~第6卷第1-3期 |
刊期 | 半月刊,共6卷、63期 |
出版地 | 台北市郵局信箱565號‧台北市廈門街147巷1-5號‧台北中和鄉中興路100號之3 |
發行單位 | 中國讀書出版社 |
瀏覽次數 | 9179次 |
提要
《讀書》半月刊是戰後台灣第一份指導青年及社會大眾讀書的刊物。由發行人兼主編傅紅蓼獨資創辦。自第1卷第1期至第5卷第7期,均維持正常出刊,第5卷第8期起,就開始不按時出刊,1954年12月份起,曾休刊兩期,已出現經濟危機,卻又勉強支撐了至少9期。創刊號署名「本刊同人」的代發刊詞〈讀萬卷書〉,先解釋用「讀書」這兩個字作為一本雜誌題名的用意。誠如封面刊名旁的兩行題詞「學到老,讀到老」「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就足以揭示辦刊的宗旨:「並不是叫你一生一世埋在書堆裡頭,而是告訴你要在生活裡找學問,要從天下間尋真理,所以讀書也就是研究,探討才真是讀書。」讀書不能全靠自己,需要大家共同研究,所以,《讀書》半月刊「希望能替讀者們提供讀書的材料,讀書的方法,更希望能替讀者們搜集研究的工作,引導研究的方針。」除了書本之外,更要注意生活裡的實際問題,「一個人物的報導、一篇電影的批評,一部小說的閱讀,一頁散文遊記的述敘,或是一種問題的解答,將都是讀書研究的對象。」
主編傅紅蓼,1930年代即在上海《真美善》(曾樸父子創刊)、《良友畫報》、《社會月刊》、《大華晚報》副刊等發表文章。1933年4月13日,魯迅作〈「以夷制夷」〉(載《申報‧自由談》4月21日,署名何家幹),李家作發表〈「以華制華」〉、傅紅蓼發表〈過而能改〉(載《大晚報》「火炬」副刊)回應,魯迅將這兩篇文章作為「附錄」收入《偽自由書》。1934年,上海的千秋出版社曾為傅紅蓼出版《眼兒媚》,還曾出版叢書《小品文典型》,其中列有傅紅蓼的《在被窩裡》‧傅紅蓼來台後,曾擔任《台灣新生報》「新生副刊」主編,(較何欣主編的「文藝副刊、歌雷主編的「橋」副刊早),但因於1949年10月18日刊登1930年代左翼作家巴人(王任叔)的〈袖手旁觀論〉而致下台,並導致各報副刊的掃蕩與「戰鬥文藝」副刊的集體壓力。
1950年8月,傅紅蓼在〈中央日報〉接連發表〈文化改造的再提出〉、〈鐵幕後的上海真象〉、〈文化改造的再提出─響應羅家倫先生提倡語體文〉、〈白話不該提倡嗎〉,響應文化改造與普及白話文。傅紅蓼的著作有:《魂斷江南》(1951年)、《明珠曲》(1955年,中國圖書出版社),《紅樹鶯啼》(1959年,文光出版社),此書列入「中國文學名著叢書」,及主編《進修文粹》(1957年,讀書雜誌社)。國立台灣文學館收藏傅紅蓼的手稿《寫作基本方法舉例》1冊,211頁,內容包括:小引、認識寫作本身的組織、寫作本身的條件。1950年5月4日,中國文藝協會成立,傅紅蓼當選理事(理事共15位)。
創刊號的目次頁下欄的版權頁,列有「讀書半月刊編輯委員會」名單,為昭公信,次頁還刊登「本刊編輯委員親筆題名錄」,其中有知名作家王平陵、梁實秋;陳紀瀅、傅紅蓼、謝冰瑩、錢歌川、王藍(後來補上);文教界知名人士,如王雲五、沈剛伯、英千里、劉真、潘振球、錢思亮、薩孟武等,原列24人,後增為28人。從這份編輯委員名單,足以略窺主編綿密的社會人脈;另一例證是創刊號廣告高達22家,其中包括世界、正中、台灣中華書局、台灣商務印書館、台灣英文雜誌、台灣英文出版社等出版社。該刊前幾期雖不明言卻頗有配合「文藝到軍中去」運動的意味,創刊號封面刊登「青年學生到軍中」參訪的照片,第1卷第2期至第9期闢有「戰士學生寫作」欄目。
《讀書》欄目架構大致是由名家指導讀書、寫作,創作生活回憶為主,加上五花八門的譯作、外國作家創作經驗談,「藝文天地」(讀書半月刊的副頁),內容注重藝壇文壇裡的人物活動,並另外組織一個編輯委員會,有世界各地的特約撰述,並開設「萬字信箱」,專為讀者解決一切讀書疑題,特約名家解答。另外,就是刊登文藝作品,以小說、散文為主。這份刊物令人最難忘的是主編傅紅蓼的長篇小說連載,據創刊號「編餘隨筆」所記,這是作者自《魂斷江南》出版後另一部長篇〈江南紅樹亂鶯啼〉,從創刊號刊登到第4卷第12期(1954年7月16日出刊),共計連載46期。此外還曾連載謝冰瑩的中篇《紅豆》(共16期),蕭傳文的《銀妹》(共18期)、朱麗嘉中篇〈回春記〉(19期)。該刊第3卷第12期還重預告下期刊登〈回春記〉,顯見對作者的重視。故事是寫「一個忠貞的地下工作青年,在鐵幕裡受到共匪慘刑而失去了他的腦知覺。幸而我方一位地下工作女青年拯救了他,而戀愛而同居。可是在雙雙離開鐵幕,逃至香港時,青年又一病而喪失了他的視覺,甚至連同居了的愛人,也記不得了,女青年為了使他健康,不知花了多少血和淚。」這個中篇小說堪稱1950年代「革命加戀愛」小說的典型之作。
文藝創作在《讀書》不佔主要版面,但也有不少名家之作,例如:耿修業〈馬尼拉之旅〉、陳定山〈姑蘇雜億〉、〈長江輪上〉、蕭傳文〈新居〉、陳紀瀅〈夜聲〉、蘇雪林〈我又投入了祖國的懷抱〉、〈倔強的靈魂〉、艾雯〈白雲深處是伊家〉、張秀亞〈《尋夢草》前記〉、張漱菡〈獸啼與血債〉、劉心皇〈復仇的故事〉、《風蕭蕭》作者徐訏書簡、徐訏《山城之夢》序、郭良蕙〈實境〉、伊風露〈消遣者〉等,也刊登多篇朱麗嘉的短篇小說。第1卷第8期至11期,曾刊登「女作家寫作生活」,由張漱菡、艾雯、鍾梅音、張秀亞執筆。第1卷第11期有一個「徵文揭曉」,刊登前三名作品。
《讀書》的編輯主軸還是以教導青年和社會大眾如何讀書,如何創作,如何從事文史研究工作為主。茲列舉其代表性文章,略窺全貌:王雲五〈我怎樣自修〉、〈讀書的指南針〉、〈讀書為什麼要注意索引〉、〈明理知法〉、〈我的自修方法〉、〈英語的自修方法〉、〈怎樣記英文單字〉、〈英文生字怎樣記〉、沙千里〈學習英語的方法〉、錢歌川〈怎樣自修英文〉、謝冰瑩〈怎樣寫遊記〉、〈怎樣作國文的初步進階〉、〈怎樣寫小品文〉、〈寫國文筆記方法〉、〈幾個有關寫作的方法〉、〈什麼是新詩〉、〈新詩怎樣寫〉、〈新詩是什麼〉、〈標點符號用法〉、錢思亮、劉真〈我的讀書生活回憶〉、沈剛伯〈青年應該讀些什麼基本書、開卷無益的幾種書〉、梁實秋〈沙(莎)士比亞的好處在哪裡〉、〈文學之傳記的研究〉、胡秋原〈研究哲學的初步工作〉、〈書是什麼?讀什麼書〉、王藍〈的地底與你我他〉、〈什麼人說什麼話〉、蕭一山〈怎樣研究歷史〉,〈研究近代史應讀些什麼書〉、林海音〈美國最有名的軍中作家〉、錢思亮〈讀書的方法〉、〈知書識禮〉、〈我的讀書生活〉、羅家倫〈我的答覆〉、呂勉(按:疑是呂思勉)〈我的研究中國歷史經驗〉、麟生(按指劉麟生)〈什麼是駢文?駢文的價值〉、夏承壽(按:疑是夏承燾,浙東詞人,琦君的老師)〈學詞應該讀什麼書〉、墨人〈蕭伯納的一生〉、羅念先〈希臘文學的文學價值〉、劉真〈品格修養的幾個要點〉、〈我的讀書生活回憶〉等。
創刊號「藝文天地」欄目有一篇楊更生〈羅家倫感慨萬千〉的短文,描述五四運動健將羅家倫來台後有一度無職一身輕的生活逸事。文中提及1947年,新疆歌舞團到上海、南京一帶表演,羅家倫在五分鐘內吟成兩首絕詩,贈送給該團,其一是「天山皎潔後湖清,京裡風光塞上音,此是中華新氣象,滿堂歡笑一家人。」另外一首吟康巴爾女士的歌舞:「詎因濃豔堪傾國,自有妖嬈可舞兮,移度聲光天上去,料將羞退許飛瓊。」不僅才思敏捷,也吟出塞外風情,傾國美人之曼妙舞姿。1952年五四紀念日當天,羅家倫當時剛發布擔任考試院副院長,他因客居溫州街某招待所百般無聊,不禁感從中來,乃執筆寫了一篇〈感慨和奮慨〉,大有千里馬常困廄下之感。類此的人物報導很多,如:林語堂呼風喚雨、徐訏自嘆沒有桃花運、蘇雪林千里探阿姐等。第1卷第12期(1953年11月出刊)推出「新年之頁」欄目,邀請陳紀瀅、謝冰瑩、王藍、宣達人、鳳兮、劉心皇、王臨泰、歐陽映紅撰稿。自第2卷第1期起(1953年5月1日出刊)長期推出「舊書精華新釋」。自第2卷第8期(1953年1月15日出刊)推出「新知篇」欄目,簡要介紹一切表示世界文化、學術、物質進步的新聞,第3卷第1期(1953年7月16日出刊),將16開本改為32開本,並刊登「本刊週歲特輯」,規劃「我的第一次」、「我的生活」、「我生平最嚮往的事」、「我最喜歡的書」欄目。自第2卷第8期(1953年5月1日出刊)開闢「讀書副頁」(原「藝文天地」)。第3卷第10期(1953年12月1日出刊)推出「國文通訊改文研究辦法」,主要工作有兩項:一、通訊改文(包括詩詞、古文、文藝),由該刊聘請專家選定題目、原文,讀者寄回後由專家評閱,擇優在該刊發表。二、通訊研究:讀者對於任何專題實際參加研究,由專家整理修刪。
《讀書》一向不刊登升學考試試題解答工作,一來該刊人手太少,二來試題解答並不能解決每個考生的困難,三是試題的解答,只能做為參考,絕不能當作一種升學的捷徑,或是有求必應的升學萬靈丹。《讀書》第6卷第2期、第3期,分別以專刊形式刊出「試題研究專頁」(大專及高初中升學的國文試題講解及指導)、「史、地、公民試題專頁」(大專高初中升學的史、地、公民試題講解及指導),兩期於1956年6月同時出刊。《讀書》半月刊分別典藏在國家圖書館、孫中山紀念圖書館、台大圖書館,均不齊全。國家圖書館是唯一收有第6卷第1期至第3期,之後是否就此停刊,尚待查證。
總結上述,《讀書》為台灣第一份指導青年及社會大眾讀書的刊物,廣集名家指導讀書、寫作以及創作,雖其中的文章包含文藝創作,但編輯的主軸依舊是指導青年和大眾如何讀書、如何創作,以及如何從事研究工作。再就其目前現存狀況而言,其編輯方針是否有所變動,都有待後續調查以作進一步的研究,以得知其全貌。(陳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