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海島文藝 |
---|---|
創刊時間 | 民國41年(西元1952年)7月 |
停刊時間 | 民國42年(西元1953年)4月15日 |
起迄卷期 | 第1~4輯,第5~6期 |
刊期 | 月刊,共4輯,2期 |
出版地 | 台中市市府路3號 |
發行單位 | 海島文化出版社 |
瀏覽次數 | 2500次 |
提要
1950年代文壇、雜誌幾乎是作家最重要也最頻繁發表的文學園地。當時的報紙如《中央日報》、《中華日報》、《臺灣新生報》、《掃蕩報》、《公論報》、《自立晚報》等副刊,也提供不少篇幅發表反共作品。光是1950年,被納入反共文學雜誌就有《暢流》半月刊、《半月文藝》半月刊、《自由青年》月刊、《軍中文藝》月刊、《野風》半月刊、《火炬》半月刊。1951年5月4日,又有中國文藝協會的機關雜誌《文藝創作》創刊;1952年6月,大型文學刊物《文壇》創刊,吸引一些喜歡發揮自由意志的作家,他們總認為在《文藝創作》寫稿,對於文學本質上的人性描寫,頗有言不由衷之感,所以讀者也以官面文章視之。
1951年國防部總部政治部主任蔣經國提出「文藝到軍中去」運動,提倡「軍中革命文藝」的推廣活動。1952年7月,《海島文藝》月刊創刊,由海島文化出版社發行,地址登記在「台中市市府路3號(今台中女中附近)。」由「海島文藝編輯委員會」編輯。從1952年7月號第1輯,至1954年4月號第6期,出刊時間1年9個月,共出6期。1952年11月出版的第4輯,改稱「叢刊」,並加列主編人:亞汀、浪鷗、金昌、江楓。第5輯,金昌不掛名。另增加總經銷「臺中市思民書報社、海島文化出版社經理部」。第1輯,訂有零售價目每輯3元、6輯18元、12輯36元,軍警學生八折優待。第2輯起,另外訂有「介紹基本訂戶免費贈閱表」及「優待戰友學生訂閱辦法」,警憲同志,依此辦法予以優待。
該刊每期均附上的「海島文藝徵稿簡約」,將刊物定位為純文藝性質,歡迎外稿,譯著均可。選稿標準注重內容,「不是現實題材,不配合文化改造政策,游離物外者皆非所取」。來稿依文類有字數限制,散文三千字,小說六千字以內為宜。譯作還需附原文或註明出處。稿費千字20至50元。在「徵稿簡約」旁,另有一段專欄稿約,標明該刊物為實現「文藝到軍中去」,及使青年學生獲得一種精神的安慰,將增闢「筆與槍」專欄,各文類稿件都歡迎投稿,「定為修改發表,藉以作為他們交友及研究文藝的橋樑。」當時各雜誌均訂有一套代修改稿件辦法,以增進讀者寫作實力,並挖掘文壇新秀。《海島文藝》沒有「創刊詞」,但在第一輯有一篇〈聯合自由中國作家,加強文藝反攻力量〉的口號宣言,略謂:「文藝到軍中去」和培養青年學生的文藝素質都是文藝的革命運動,軍警與學生群都是社會中心最大的一種衝力。現階段的台灣文壇,處在貧血症的症候裡,不少文藝刊物前仆後繼,很少能屹立不動的。該刊為響應上面兩個號召,也為了實踐文化改造運動,「站在革命的,戰鬥的,反極權、爭自由的總動員陣線,發揮其中一環的血和汗,熱與力!」這是典型的反共文學的論調,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將之歸入「五○年代反共文學主要雜誌」(頁282)。
該刊前4輯封面,分別有輯名,如第1輯「畫裏的春天」、第2輯「熱情的伙伴」、第3輯「白色的憂鬱」、第4輯「大森林的夢」、第5輯、第6輯沒有輯名。封面均會配上版畫一幅,未註明作者。但從第1輯所刊的木刻畫,皆是名家之作,如方向的〈負重〉、(陳)其茂的〈黃昏〉,搭配紀弦譯詩〈村姑〉。有些標題配有插圖,卻是陪襯之作。第1輯封面的木刻,主意象為椰子樹和燈塔,象徵熱帶島嶼寶島台灣是人類追求自由的燈塔,也切合《海島文藝》的辦刊宗旨。方向的〈負重〉,也有忍辱負重,齊心協力共同建設反攻基地之意。
第1輯就推出「筆與槍」專欄,提攜文壇新秀之美意昭然若揭,並逐期增加篇幅,在每一輯中都有不少日後的名家之作。如第1輯,沙牧(本名呂松林)〈小詩三首〉、蓉子(本名王蓉芷)〈安朔村之夜〉;第2輯,有張德中(筆名張默)〈友情外一章〉;第4輯有李冰〈吉布遜女郎之愛〉、何瑞雄〈星〉,第6輯有李冰〈鬍子的煩惱〉、何瑞雄〈南風〉等。海鷗文藝社曾為沙牧出版詩集《永恆的腳印》,1953年10月出版,32開,75頁。另出版黃平垠的小說集《行路的人》,32開,86頁,1954年出版,此書現藏成功大學圖書館。《海島文藝》第1輯刊登不少廣告,有來自縣市政府相關機構、水利委員會、企業公司等,就是沒有文教方面的廣告,看來都是慷國庫之慨,友情贊助居多。
《海島文藝》的作者群,除了編輯委員亞汀、浪鷗、江楓經常有文稿發表,亞汀以詩為主,有〈草屋〉、〈熱情的伙伴〉、〈浪花〉;浪鷗以小說為主,有〈一家人〉第1輯、第2輯、〈沒有春天的女人〉、〈奇異的愛情〉;江楓的小說〈抉擇〉,散文〈小溪之戀〉、〈雨夜〉。詩作以沙牧刊登的數量最多,6輯中每輯都有一首詩,包括〈小詩三首〉、〈農村〉、〈征駝〉、〈夜進軍〉、〈尋找〉、〈盼望〉。其他詩作(不含「筆與槍」專欄)有彭邦禎〈「無垠的愛」序曲〉、〈樂園〉、〈大森林的夢〉、〈給小薔〉,鍾雷〈郊居小夜曲〉、〈砂粒〉、〈斷簡〉、〈窗〉、上官予〈花〉、〈包含〉,宋膺〈思念〉、紀弦〈中年〉、〈病後 晨步〉、張自英〈鞭〉、〈歌頌〉、鍾鼎文〈鏡〉、覃子豪〈銀河〉、〈死蛾〉、〈絕壁〉、萍君〈雲海〉、番草(鍾鼎文筆名)〈你〉、浪雲〈夜思〉、秦嶺〈未來的末日〉、高峰〈霧峰之秋〉、藍燄〈橋〉,鄧禹平〈三件遺物〉、鄭愁予〈孤獨〉(外一章)、另有譯詩,包括紀弦譯〈村姑〉(法國Apollinare作)、白雲譯〈黎明〉、〈十月〉、受天譯〈荳蔻年華〉。
散文稿件包含:童鍾晉〈寄〉、季薇〈電石燈下〉、〈水邊思索〉、夏蘭〈夜來香〉、徐蒙〈遐思〉、陳紀瀅〈瀚海憶〉、平野〈斷簡〉、〈海〉、〈沙漠之旅〉,謝冰瑩〈病〉、劉枋〈旅之侶〉、冀人〈窗〉、宣建人〈小品二章〉、黃平垠〈文藝斷簡〉、麗萍〈小河〉、朱煥文〈憶大林〉、丹尼〈土屋〉(外一章)、藍瑋〈春天〉、張鳳岐〈夜鶯曲〉。小說稿件包含:楊念慈〈畫裡的春天〉、〈某詩人的故事〉、〈殘荷〉(中篇連載,第4輯-第6輯)、平野〈水〉、辛鬱〈人性的貶值〉、完璧〈白色的憂鬱〉、〈老婦外一章〉、〈復活〉、老兵〈殞星〉、朱西寧〈早春的凋零〉、張望〈誤會的愛〉、王毅〈反正〉、蒲綠〈復活〉、兆浮〈海上風雲〉、質華〈海茫茫〉、虞怡〈風渡〉、劉枋〈耶誕夜〉、秋水〈永恆安息〉、王彤〈拾來的幸福〉、袁之〈一念之差〉、程遠桂〈河上的女屍〉、黃平垠〈跳刀圈的藝女〉、濤濤〈歸正〉。傳記有張秀亞的〈梅莉•魏伯〉(第1-2輯)。評論文章有:謝冰瑩譯〈我怎樣學寫作〉(史蒂芬生作)、孟瑤〈談舊文學小說的遺產〉、謝冰瑩〈編劇淺說〉、王聿均〈詩與詩人〉。評論有影影〈葛萊齊拉〉、于還素〈我讀了「船」〉、孫旗〈評介「墓地琴聲」〉、瘂弦〈詩人和詩〉。
《海島文藝》作為五○年代政府推動反共文學的媒介之一,雖然編輯、設計始終未悖其宗旨,但其中包含的內容相當多元,如翻譯、書評、學術評論也常刊載其中,由此可知,《海島文藝》除了是推動反共文學的主要雜誌,也刊載了優秀的文學作品,實為五○年代文學創作的搖籃。(陳信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