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天風 |
---|---|
創刊時間 | 民國41年(西元1952年)4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2年(西元1953年) |
起迄卷期 | 1~10期 |
刊期 | 月刊,共10期 |
出版地 | TIENFENG,INC.AT 153 CENTRE STREET,NEW YORK 13,N.Y‧分社: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83號 |
發行單位 | 天風社‧林語堂(社長) |
瀏覽次數 | 5427次 |
提要
《天風月刊》係1952年4月在美國紐約創刊的一份文藝雜誌,由名作家林語堂出資創辦,並自任社長,由天風社發行,天風月刊編輯委員會編輯。《天風月刊》1至2期,在紐約編印; 3期起,改在紐約編輯,台北印刷,紐約、台北兩地發行。已知的最後一期,即第10期,1953年1月改由香港創墾出版社印行。停刊的原因,推測係因1953年2月,林語堂接到新加坡陳六使信函,函請林語堂前往新加坡 擔任籌備創辦中的南洋大學首任校長,因而全副心力改要用在籌辦南洋大學,再無餘力編印《天風月刊》。
《天風月刊》創刊時,林語堂已58歲,除組稿外,雜誌從編輯、校對、發行到包裝,幾乎都落在次女林太乙身上。因為未見到《天風月刊》在紐約發行的1、2兩期,不知是否有〈發 刊辭〉。但由3至10期,可看出有意編成類似1930年代《宇宙風》、《西風》風格的刊物。
由本刊「特約撰稿人」看,除胡適、李煜瀛(石曾)、陳受頤、程其保、陳香梅等5人未見有作品外,其餘如徐訏、沈有乾、高克毅、簡又文等人,均是1930年代林語堂主辦的《論語 》、《人間世》、《宇宙風》3種刊物中經常撰稿者;林幽係語堂么弟,原名玉苑;李金髮曾是1927年大革命時代,林語堂在武漢任職外交部時之同事,時與語堂同住紐約長島;熊式一則與語堂一樣,擅長英文寫作, 在英語世界中的名氣反較國內為高;蔡岱梅女士即為其夫人;蕭瑜、陳世驤、黃文山、黎東方等均為旅居歐美的著名學人,凌孝隱女士即為蕭瑜之夫人。
不在「特約撰稿人」名單上,而有作品發表者,主要有張桂揚(女)、謝冰瑩(女)、蘇雪林(女)、熊化蓮(女)、蔣彝、洪煨蓮、楊聯陞、黃伯飛、劉厚醇、思蘊(唐德剛)等 。以上諸人,除謝冰瑩當時在台北,蘇雪林還在巴黎但不久即要赴台之外,熊化蓮在倫敦,蔣彝在牛津,其餘洪、楊、黃、劉、唐5人均在美國。其中,以唐德剛、劉厚醇年紀最小,二人均還在紐約的大學研究所深造 中。
《天風月刊》的作品,以小說(包括翻譯在內)、散文、傳記、遊記、詩詞及研究考證等為主。其中第3期有「女作家特輯」,作者為蘇雪林、謝冰瑩、蔡岱梅、熊化蓮等4人;6、8 、10等3期,有高克毅(喬志高)主持、翻譯的〈外國人眼裏的中國人〉專欄;1至7期止,有凌孝隱女士的長篇連載〈凌霄畫室有聲畫稿〉(署名:孝隱女士蕭凌卓)。
創辦人、社長林語堂在本刊中發表的作品,計有:〈蘇小妹無其人考〉(1期)、〈蘇東坡與其堂妹〉(2期)、〈文趣雜抄序〉(3期,未見於目錄,也未署名。)、〈玉觀音〉(3 、4期,英文原作,殊素中譯)、〈說Sn Fl〉(6期)、〈英譯重編傳奇小說弁言〉(7期)、〈白猿〉(7、8期,英文原作,殊素中譯。)
高克毅(1912-2008),筆名喬志高,江蘇江寧人。1933年6月,自燕京大學畢業,是著名的美國通,也是名翻譯家。30年代即在《宇宙風》、《西風》上寫稿。在《天風月刊》上也寫 有〈憶亡事〉3篇,之1為〈看閒書〉(1期)、之2為〈唱洋歌〉(4期)、之3為〈體育狂〉(7期)。
簡又文(1896-1978),字永真,號馭繁,筆名有工爻、大華烈士等,廣東新會人。簡又文,1917年自廣州嶺南學校畢業後,赴美求學,先後自歐柏林及芝加哥大學畢業。氏與林語堂 一樣,同為虔誠的基督教徒。1936年3月,簡又文在滬創辦《逸經》半月刊,其中第11期(1936.8.5)係《送林語堂先生赴美講學特輯》,氏寫有〈我的朋友林語堂〉一文,可見兩人的交情之深。簡又文為中國太平天 國研究之第一專家,應邀自香港投稿《天風月刊》,在第3期刊登〈太平天國天王懲戒娘娘記〉。
沈有乾(1900-1996),字公健,江蘇吳縣人。當其肄業清華學校時,林語堂曾在清華教3年英文。30年代,曾為《西風》寫過〈小亞歷山大西遊記〉,即已膾炙人口。在《天風月刊 》上,寫有〈永久運動的機器〉(3期),〈論語言不宜過於正確〉(5期)兩文。
蘇雪林在20年代時,即已是名作家,在《天風月刊》上寫有〈我的書〉(3期《女作家特輯》)、〈海日樓漫筆小序〉(3期,未見於目錄)、〈我悔沒有成為畫家〉(4期)等3文。
謝冰瑩的處女作《從軍日記》1927年在漢口《中央日報》副刊連載時,即由語堂譯成英文,亦連載於英文版《中央日報》上,引起英語世界文壇的注目,這也是謝冰瑩在文壇成名之 始,林語堂可說是謝冰瑩的伯樂。謝冰瑩在3期《女作家特輯》中寫的〈台灣素描〉一文,成為10期《天風月刊》中,僅有的一篇來自台灣的稿子。
蔡岱梅女士(1910-1987),江西新建人,1935年6月,自國立北平大學女子文理學院文史學系畢業,時院長為許壽裳,系主任為李季谷。岱梅女士後為熊式一夫人,在3期《女作家特 輯》中寫有〈紀念品〉一文。
熊化蓮女士,係四川石柱人,為熊丸醫師(1916-2000)之二姊,抗戰前自杭州之江大學文學系畢業。時在倫敦,為《天風月刊》寫有〈談老鼠〉(3期《女作家特輯》)、〈隨感錄 〉(4期)、〈隣居〉(5期)。
唐德剛(1920-2009),安徽合肥人,當時在紐約哥倫比亞大學修讀碩士。因為編輯林太乙及其夫婿黎明均出身哥大,因此,《天風月刊》實吸引一些哥大出身者來投稿,唐德剛即其 中佼佼者之一。唐德剛以“思蘊”筆名寫〈記梅蘭芳〉(5期);6-7期,即謙虛地改篇名為〈梅蘭芳傳稿〉,這是10期《天風月刊》中最長的一篇文章,29年後,再重登於台北《傳記文學》38卷4-5期。
蕭瑜(1894-1976),字子昇,湖南湘鄉人,30年代在歐洲曾以英文寫作《我與毛澤東行乞記》,風行歐美文壇。二戰後,曾代表政府出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倫敦與巴黎 召開之籌備會及成立會,後任其巴黎辦公處亞洲新聞組組長,與語堂相識。蕭瑜寫有〈蔡孑民先生自述身家軼事〉(6期)及〈張靜江先生及李石曾先生〉(9期),均富史料價值。其夫人凌孝隱亦為著名畫家,係《 天風月刊》上寫作最勤的一位女作家,作品已見前述。
蔣彝(1903-1977),字仲雅,號重啞,筆名啞行者(英文為Silent Traveller),係著名的畫家、文學家。1926年6月自南京國立東南大學(中央大學前身)理科化學系畢業,擔任 五年縣長後,於1933年赴英留學,一生中,曾以「啞行者」之名出過12本《畫記》,馳譽文壇。蔣彝在《天風月刊》上發表的二篇文章,均為譯文,選自才剛要成書的《兒時瑣憶》(英文),一為〈麻煩的頭髮〉(6 期,許彌才譯),一為〈初戀〉(7期,未署譯者名)。
洪煨蓮(1893-1980),單名業,譜名正繼,字鹿岑,號煨蓮,英文名William,後以號行,福建閩侯人。1919年得哥倫比亞大學碩士;1923年起,曾任燕京大學文理科學長、歷史系 主任。其最得意作品為《杜甫傳》(英文),時任哈佛大學教授。在《天風月刊》上,寫有〈杜詩英譯〉(6期)一文,他也是當中年紀最大的一位作者。
楊聯陞(1914-1990),字蓮生,原籍浙江紹興,生於河北保定。1937年6月,國立清華大學經濟系畢業,1946年得哈佛大學博士,1959年,曾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為世界漢學界 一流學人。時任哈佛大學遠東語文系副教授。在《天風月刊》上寫有〈玄奘二三事〉(7期)的考證文章。
陳世驤(1912-1971),初字子龍,後改石湘,河北安次人。1935年6月國立北京大學外文系畢業,與漢園三詩人中的李廣田(同系)、何其芳(哲學系)同屆畢業。他是中國第一位 介紹「存在主義」的學人,大作〈法國唯在主義運動的哲學背景〉一文刊登於1948年6月由朱光潛主編的《文學雜誌》3卷1期上。1941年赴美留學,曾在哥大攻讀西洋文學批評,也是著名的中國古典文學英譯者,曾將 《陸機論文學》(1953)、《桃花扇》(1957)譯成英文出版。時任教柏克萊加州大學中文系。陳世驤在《天風月刊》上登有〈小說汎論〉(8期)一文,此外署名「何為」者,筆者推測亦為陳世驤之筆名。何為寫有 〈漢學者繙譯中文的笑話〉(9期)、〈英譯中文詩與中國詩人評傳〉(10期)兩文,怕得罪西方漢學界,故用筆名。
徐訏(1908-1980),學名伯訏,筆名有迫迂、徐于、徐訏、東方既白等,浙江慈谿人。1931年6月,自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34年4月,林語堂在滬創刊《人間世》小品文半月刊時 ,徐訏與陶亢德兩人同任編輯;也是林系刊物《論語》、《宇宙風》、《西風》的主要撰稿人,與語堂關係密切。1952年冬,時在香港,任《星島週報》編委;翌年初,創辦「創墾出版社」,《天風月刊》第10期即 改由創墾排印發行。徐訏刊登《天風月刊》者,為新詩兩首,一為〈南國風光〉(8期);一為〈記取〉(10期)。均寫於1952年一、二月旅居新加坡時。
黃伯飛(1914-2008),廣東台山人。1937年6月,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西語系;1947年赴美留學,入史丹佛大學深造新聞學;1952年起任教耶魯大學中文系,迄1985年退休止,是著 名的語言學家,也是新詩人。黃伯飛在《天風月刊》刊登的文章,名為〈羊肉食譜〉(8期),實為他的〈北平夢憶〉。
黃文山(1897-1982),學名天俊,字凌霜,後以號文山行,廣東台山人。1921年6月,自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1928年,得美國哥大社會學碩士,後成為國內著名的「文化學」專家 學者。當時,正由國民政府派赴美國紐約,從事國民外交並爭取美援,同時也在紐約新社會研究院創設文化學講座,講授中國文化史、文化學等課程。黃文山刊登《天風月刊》的文章名〈何聯奎著民族文化研究序〉 (9期)。
舞齋,係張大千友人,登在《天風月刊》10期上的〈記一代畫史張大千〉,作於1952年冬,實是一篇好文章,惜未能查出本名。
熊式一(1902-1991),又名熊適逸,江西南昌人,1923年6月國立北京高等師範學校英語部畢業。1932年底,前往英國深造,1934年夏,出版英文話劇《王寶釧》,同年11月更由熊 式一親自導演搬上舞台,迄1936年12月,連演九百多場,轟動歐美。其間,又將《西廂記》譯成英文出版。1943年,再出版英文長篇小說《天橋》,與林語堂之《瞬息京華》媲美。熊式一寫有《家珍之二》,刊登《 天風月刊》10期上,想來〈家珍之一〉應該刊登於1或2期上。其夫人蔡岱梅,亦為《天風月刊》作者之一,已見前述。1954年10月,林語堂前往新加坡籌辦南洋大學時,熊式一應邀前往南大擔任文學院長,翌年4月, 與林語堂同進退,離去南大。
李金髮(1900-1976),廣東梅縣人,現代著名的新詩人及雕塑家,留法出身。1927年春,在武漢任外交部秘書時,與林語堂同事。1951年移居美國紐約,在《天風月刊》上寫有回憶 文章〈死得輕鴻毛〉,登於10期上。
黎東方(1907-1998),原名智廉,後以字行,河南正陽人,生於江蘇東台。清華大學肄業,後赴巴黎留學,為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及演講家。1947年9月,來紐約任布魯克林學院客 座教授,兼私立亞洲研究院指導教授。黎東方在《天風月刊》上寫〈我的美國學生〉一文,刊登10期上。後來,也應林語堂邀,任南洋大學首批教授之一,並與林語堂同進退。
劉厚醇(1921-),字友瑜,江蘇丹徒人。其叔祖為晚清四大小說家之一的江都百鍊生劉鶚;父親劉大鈞,1916年起曾與林語堂在清華學校同事,並且在林語堂宗教信仰動搖之時為其 解惑,指點迷津。當時,劉厚醇在紐約大學修企管碩士中,為《天風月刊》寫有〈一半居劄記〉一文,刊登10期,文長未登完,刊物已停。
陳寅恪(1890-1969),江西義寧人,為當代國學大師。1945年秋,赴英倫療治目疾。在倫敦時,遇同鄉熊式一,並獲贈英文長篇小說《天橋》。在聽護士朗讀後,賦詩二首。一為「 海外林熊各擅長,盧前王後費評量。北都舊俗非吾識,愛聽天橋話故鄉。」詩中將熊式一與林語堂在英語世界的影響比美並論。一為刊登於《天風月刊》10期上者:「沉沉夜漏絕塵華,聽讀伽盧百感加。故國華胥寧有夢,舊時王謝早無家。文章瀛海娛衰病,消息神州傳鼓笳。萬古乾坤迷去住,詞人終古泣天涯。」1953年初,陳寅恪已在大陸全國院系調整後的中山大學 歷史系任教,應無可能投稿《天風月刊》。我推測,該詩應係熊式一本人轉請語堂刊登者。
《天風月刊》泰半由林語堂組稿,但執行編輯的林太乙也居功甚偉。林太乙(1926-2003),係語堂次女,她與夫婿黎明均出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因人和地利之便,《天風月刊》作 者,出身或任教哥大者,佔有相當大的比例。
林太乙譯作有〈李媽〉(Irwin Edman作)(3期)、〈司密司先生〉(Louis Bromfield作,5期)、〈她的藍腰帶〉(Warren Beck作)(6期)、〈天字第一號〉(司丹麗‧安林作) (10期);創作有小說〈小黃〉(5期)、〈小黃的教育〉(9期)等共6篇。
《天風月刊》在紐約創辦前後,對在美國的留學生及智識份子而言,在政治上正是苦悶不安的年代,市面上似乎看不到有任何文藝刊物的出版。《天風月刊》的出版,即時提供歐美 作家學人的寫作平台、發表園地,並聯絡感情、以文會友,給美國文壇帶來一線希望。
倒是,在《天風月刊》上發表的為數不多的新詩作品,如作於牛津、倫敦的劉君智〈無題〉(4期)、〈剎那與永恆〉(7期)等哲理詩,激起了紐約地區青年新詩作者的一絲雄心,促成 了以後新詩團體「白馬文藝社」的成立,帶來了美國新詩壇的繁榮景象。這可能是《天風月刊》意想不到的最大收穫。(秦賢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