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西窗小品 |
---|---|
創刊時間 | 民國40年(西元1951年)8月 |
停刊時間 | 民國43年(西元1954年)11月25日 |
起迄卷期 | 第1集~第39集 |
刊期 | 月刊、半月刊,共39期 |
出版地 | 臺北市雅江街35號 |
發行單位 | 西窗出版社‧西窗小品社 |
瀏覽次數 | 7320次 |
提要
在〈西窗小品─西洋雜誌的文摘〉訪問稿(載《1954年中華民國雜誌年鑑》)中,主編詳細說明創刊緣起:
我們幾個在一個新聞機構服務的人,因為從事的是關於管理圖書資料及翻譯的工作,日常接觸到許多西文雜誌,我們在翻閱之餘,感到這些雜誌中,值得我們一讀的文字實在太多了。儘管中文雜誌報紙中刊載的文字為數很不少,而且多是有價值的作品,已經够讀者閱讀的了,但是西文雜誌中的文字顯然是另有其風味的,愛好讀書的人士若閱讀的範圍僅限於中文報章雜誌,似乎過於狹隘,而不能吸收到西洋各國風土人情以及思想人物,因此我們幾個人很感覺到實在有把這些西文雜誌中的值得一讀的文章,翻譯出來介紹給愛讀書報雜誌而不識西文的人士的必要。雖然在自由中國也有一二種雜誌專以刊載譯文為主,但是一二種雜誌所包容的文字總是有限,而且取材的範圍常是偏重於某一方面如科學,或是工程等,而西文雜誌中,有很多文章,是以輕鬆的文字,有趣的筆調,文藝的格式寫出的,而能有益於人生,有助於事業,有補於身心修養,有利於家庭樂趣,讀之趣味雋永令人愛不釋手。因此我們決計出版一本刊物,專以譯載西文雜誌中有價值文字為主。
編輯群皆是依靠月薪維生的新聞從業員:
誰都沒有餘錢來辦一個刊物,但是我們又不能向別人借款,而有錢的人也絕不願借錢給別人去辦刊物。於是我們祇有求諸自己,我們的本錢祇有一枝筆,便祇有從筆上打主意。我們分頭向報紙或別的雜誌寫或翻譯文章,把稿費累積起來,經過三個月的時間,才湊了不到五千元,於是便開始分配稿子,找印刷廠,找分銷處,辦理登記,於是西窗小品創刊號便於四十年的八月一日問世了。
創刊號印一千五百份,居然賣了一千份。一月後,第2期西窗小品印三千本,不但購買的很踴躍,訂閱者也紛至踏來,因而渡過經濟危機。第二年,許多讀者來信要求出半月刊,以便把最新出版的西文雜誌文章迅速譯載出來。故自第二年新年號起,改出半月刊。這一年中最高銷數是八千份。
因半月出刊一次:
書款不能按期收到,經濟極感遇轉不靈,結果是債權增加,債務也增加,而債權中的呆帳竟佔了很大的成份,債務則日日逼迫,以致增加了我們很大的麻煩,同時我們都是以業餘的時間來從事編輯和發行的業務,這樣一來,我們日夜忙得不可開交,由這幾項原因,我們從今年起,仍然暫出月刊。到現在止我們已出到第三十四期,每期以八萬字計,總數已逾二百七十萬字。其中一半是我們自己翻譯,一半是讀者的投稿……
我們靠筆吃飯的人,從不知道打算盤,所以談至生意經,大家都是外行。從來沒有主動來擴充銷路,向來是等待讀者來購買,來訂閱,至於廣告,既不能出去拉,誰也不會把廣告送上門來……收入等於全部是靠發行。
發行最高是八千份,平均每期總能保持六千五百份。由於印刷費、紙張、製版和稿費等開支的龐大,即使銷到六千份以上,實際上仍不能賺錢,再加外地分銷處的拖欠和呆帳,隨時有週轉不靈的現象發生。這個立意良善、也受到讀者歡迎的雜誌,終於受困於財政而不得不在1954年11月停刊。
西窗小品的文字內容計包括:人物傳記、各地風光、科學小品、生活雜寫、家庭隨筆、醫藥衛生、藝術修養、文藝作品、電影小說等。每一期的份量,平均是25篇左右,大約有八萬字。做補白用的幽默對話、笑話奇譚、軼聞趣事等每期總也有二十餘條。每期一萬字以上的文章僅有一篇或兩篇,或為文藝作品,或為電影小說,以讀之絕不感覺枯燥或生硬為原則。該刊除文字外,還特別注重圖片,封面和封裡都選取最佳圖片製版精印,極獲讀者好感。
《西窗小品》創刊於1951年8月1日,一創刊,即有以王洪鈞(1922—2004)為首,中央政治學校(後改名政治大學)新聞學院畢業,前後屆系友:江德成、林家綺、武月卿、孫如陵、徐佳士、陸鐵山、張自學、陳約、彭思衍、潘煥昆等共11位新聞人士列名為編輯人。
此11人中,間有人進出,至16集增加李傑,第17集突然「編輯人」由林家琦一人掛名。18集又恢復13人姓名。第25期,彭思衍改彭斯並少了武月卿。26集張自學改張一農。36集起,一概用「西窗小品編輯委員會」名義。
創刊第1集的〈西窗閒話〉說明創刊緣由、刊物特色、選文標準等等,並且「我們致力於譯事,對於中國固有的優美文化,不敢淡忘;我們希望每個讀者也都如此」,這確實表現中國知識份子的情操。而最後一段說:「我們十一人,完全是用自己的筆以及筆掙來的錢,支持『西窗小品』,倘若我們這回有所求的話,那便是請了于右任先生寫了四個大字,我們在此謝謝他」,這是一段極為感人的話語。
第2集就開闢「西窗信箱」,短短的「西窗信箱啟事」讀來真是感人:「我們願意竭誠為讀者服務,幫助讀者解答各項難題,雖然我們所知所聞極為有限,但是我們可以代讀者向各專家及對各項有特殊研究的人士請教,決不讓讀者感到失望……我們這個刊物雖以譯述為主,但是本信箱的性質卻沒有任何限制,上自國內外大事,下至個人的生活問題……我們決盡力為你解答……」,編輯群是如此熱情洋溢地要服務社會大眾!
這個珍貴的「西窗信箱」也一直存在於雜誌中。
《西窗小品》第1集出版即得到熱烈反應,第2集首篇〈西窗閒話〉說:
這本小刊物的第一集問世之後,竟出於意料之外,獲得許多識與不識的友人和讀者來信,給我們很多指示和鼓勵......
若干讀者來信說:西窻小品在質上說是優於任何同質性的刊物的,但是在量上說實在太貧薄,雖然篇篇都讀,看完後還覺得不過癮。對於這項批評我們誠懇的加以接受。在質上我們絕不敢自滿,決計精益求精,以答報讀者的愛護;至於量上,我們也決心自第二集起,盡我們的經濟力量來擴充西窻小品的篇幅。雖然我們還不能把頁數增加到令讀者感到滿意的地步,我們却希望能够逐漸改進,在質與量上都叫讀者覺得花三元新臺幣買這本小書並不委屈。
西窗小品雖非定期刊物可比,卻有繼續性,在目前我們決計暫時每月出版一集,絕不脫期,一俟我們的人力物力都充實了之後,我們還打算月出兩集。一方面可以配合西洋雜誌出版的時間性,把外國最新的文章,在當月或極短的時間內,介紹於讀者;另一方面讀者每半個月便可得到一本新書,經常做公餘之暇的興趣讀物。
《西窗小品》不是一本標榜文學的雜誌;但是,在1950、1960年代台灣文學的生態中,不能說毫無影響。甚至可以說,此雜誌對於當時社會文化是有相當潛移默化的作用。1950年代,台灣處於鎖國狀態,民間物質生活貧乏、人民精神能源不足,在這種情況下,社會上出現《西窗小品》這種高度融合知識、休閒、教養的綜合性雜誌,無異於大旱遇甘霖,難怪一出刊,即受到讀者熱烈歡迎。 此刊物的讀者群,根據主編在採訪時說:「讀者群很廣泛,差不多各界人士都有,最特殊的本刊並非婦女刊物,但是婦女讀者……佔訂戶的三分之一……整個說來……以公教人員佔大多數,而軍中讀者,和學生讀者所佔成份之大也出乎我們意料之外」。一份未曾經過行銷的雜誌,自動選擇了它的讀者群,反過來從讀者的層次看來這份雜誌,就知道它提供給那個時代求知慾強的知識份子何等高尚的精神食糧。《西窗小品》的內容幾乎都來自西方當期雜誌,可以說是即時翻譯西方藝文消息知識。雖然刊物內容主要以休閒娛樂為主,但也間或刊載時事、新聞、新知等,提供讀者多方思維並擴大讀者眼界。
雜誌本身,完全依照其編輯初衷選擇西方「以輕鬆的文字,有趣的筆調,文藝的格式寫出」的好文章,其內容確實達到「有益於人生,有助於事業,有補於身心修養,有利於家庭樂趣,讀之趣味雋永令人愛不釋手」的效果。
以休閒雜誌而言,《西窗小品》選載的資料都經過編者精挑細選,可謂樂而不淫的西方娛樂性新聞。非常難得的是每期都有相當多珍貴照片。其中以人物相片最多,大部分是明星照,也有全球名人照,例如「卓別林與其愛女」照片、例如「英國王儲伊莉莎白公主」等等,所有照片都附有說明文字,不但掌握重點,文字也輕鬆好讀。許多照片本尊目前還在世,例如前敘做為王儲時的伊莉莎白公主,現在已是87歲的老女王,讀者看到她年輕時的照片以及軼事,必然感到親切欣喜。
雜誌除了在開頭時常出現「西窗小景」專欄,內收四、五則精彩妙事,讓讀者一開始就產生會心的微笑。此外,在雜誌中間,也常出現用來「補白」的簡短文字,也都極為新穎有趣。例如〈朝三暮四的婦女〉簡敘比利時某女士是世界上最容易變心的太太,在 23年時間內訂婚652次,結婚53次,結論是「平均每12天變一次節」,真是既新奇又幽默——而且還暗暗含有編者的褒貶呢。
這群編選者有意避開時效性強的文章,所以選擇的內容除了有趣,也比較正向,甚至具有寶貴的意義,即使後人讀來,仍然精彩實用;例如介紹世界上第一位提倡節育運動的〈山額夫人奮鬥史〉,讀後令人尊敬;又如〈希特勒的叛徒〉是極為珍貴的歷史資料;又如〈如何使人歡喜你?〉、〈做領袖的條件〉、〈怎樣發展健全的個性?〉、〈你敢面對現實嗎?〉……等等文章,不勝枚舉,都是放諸四海而皆準的至理名言,古今中外都很實用的文章。這是一群令人肅然起敬的知識份子,自願犧牲寶貴的時間、精神乃至金錢,做本來是政府文化機關應該做的文化工作。撫讀此雜誌,想起那物質貧乏、資訊封閉的時代,《西窗小品》就是台灣讀者高級的「讀者文摘」,提供可貴的精神食糧。
《西窗小品》出版發行時,並未以文學/藝術自居。然而,編譯陣容的優秀,使得許多文章不但選擇優良,且譯筆極佳。不為特地為文學,卻下筆自然具有文學素質。在體例上,《西窗小品》比較不要求統一,有不少文章由譯者直接刪節,如果就文學的角度看,也許未能尊重原文,但這是一本休閒性的雜誌,並不以原文之藝術為宗旨;反而,因為譯者的刪芟,使得文章簡潔乾淨,實際上,可以感覺出譯者的善意。
其他如文章的出處,有些有列出,有些沒有。出處的寫作方式,有時是英文,有時又直接翻譯成中文。原文作者有時有作者姓名,有時沒有。有時用作者英文姓名,有時又以音譯翻成中文。至於翻譯者,有時不具名,如果具名,也用筆名。
值得一提的是,這本雜誌的封面「西窗小品」四個字,是于右任先生題字,可見編者之慎重也使雜誌彌足珍貴。(鄭明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