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文藝創作 |
---|---|
創刊時間 | 民國40年(西元1951年)5月4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5年(西元1956年)12月1日 |
起迄卷期 | 第1期~第68期 |
刊期 | 月刊,共68期 |
出版地 | 台北市中山南路11號‧台北市重慶南路一段83號 |
發行單位 | 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文藝創作出版社‧張道藩(發行人) |
瀏覽次數 | 12166次 |
提要
由國民黨中央黨部支持經營的《文藝創作》月刊,於1951年5月4日創刊,1956年12 月停刊,共發行68期。發行人張道藩,歷任主編有:葛賢寧(1~41期),胡一貫(42~51期),王平陵(52~60期 ),虞君質(61期以後)。創辦之初,是為了刊登「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以下簡稱「文獎會」)徵獎作品而設立 的。
「文獎會」承辦1950年代獎額最高的文藝獎項。根據陳紀瀅的敘述,它是蔣介石『 責成張道藩先生成立……,以獎勵辦法鼓勵社會大眾與在校青年,寫些反共抗俄的文藝作品, 以改變宣傳方向』的政策性獎項,由張道藩、程天放、陳雪屏、狄膺、羅家倫、張其昀、胡建中、陳紀瀅、 李曼瑰等九位國民黨要員組成,張道藩任主任委員,每年分兩次(5月4日及11月12日),對外公開徵稿。徵稿範圍包 括詩歌、曲譜、小說、話劇、平劇、文藝理論等,這些得獎作品需要刊登的園地。
官辦刊物經費無虞,雜誌每月都能準時於1日出刊。第1期到60期的前五年,皆以32 開小本印行,頁數維持在120到150頁之間。結束前的最後八期(第61期到68期)改為16開大本,每期64頁。不論開本大 小,始終維持「定價四元」,發行量在兩千冊上下。雜誌掛名的發行人張道藩(1897~1968),創刊時頭銜是「中國 廣播公司」董事長、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中華日報」董事長,身兼國民黨傳播媒體數種要職。他更在1952年,即 《文藝創作》創辦第二年當上立法院長。以他在黨部高職位,來兼職一份小文藝刊物發行人,正意味著文藝媒體或宣 傳工作,對國民黨當時的重要性,從中也看出國民黨插足文學生產場域的強烈企圖心。
《文藝創作》與同時期其他刊物最大不同,除了「公家經費」,還在它是刊登「政 府文學獎項」的媒體。內容因而受「獎勵項目」很大制約:例如「文獎會」徵文未設「散文」獎項,《文藝創作》便 很少刊出散文作品,這與台灣1950年代散文流行情況有很大差異。另外,「文獎會」徵獎辦法上,明定徵求11大項類 作品:依序是:1詩歌、2曲譜(譜自己或他人所作歌詞)、3小說、4平劇及地方劇本、5獨幕話劇本、6多幕話劇本、 7電影分幕對白劇本、8宣傳畫、9漫畫及木刻、10文藝理論、11鼓詞小調。換句話說,主題雖單一,但為了「宣揚」 與「普及」的目的,文藝形式卻是通俗而多樣化。
因而創刊號起,每期會有一般文藝刊物很少刊登的歌譜、歌詞,木刻版畫,以及輪 番出現的鼓詞、宣傳畫、漫畫、平劇劇本、廣播劇本、小調等類型龐雜,集文學戲劇音樂美術電影於一爐。由於獎金 高,稿件數量多,以雜誌第五期為例:除了小說、新詩、舞台劇本之外,就有平劇劇本〈新送京娘〉,歌曲的曲譜: 〈懷大陸〉,以及方向的木刻畫:〈從軍樂〉、白蒂的宣傳畫:〈團體沒有保障,個人哪有安全?〉等,不難看出雜 誌編輯方針及宣傳主題。
《文藝創作》發行歷程上,除了1952年額外加印一集「文藝創作創刊週年紀念特刊 」之外,還出過三期「專號」——即「旅菲華僑文藝作家創作專號」(第23期),「『耕者有其田』文藝徵文專號」( 第27期),「紀念中國文藝協會成立四週年文藝評論專號」(第37期) 。除了鼓勵反共主題,推動文藝政策,作為文藝 傳播媒體,它還有兩大功能:一是催生鼓勵了新一代作家如潘人木、段彩華、端木方等,發表不少優秀小說作品。其 二是為後輩研究者留下不少可貴的文學史料,是早期文壇史或文學史書寫有用的依據。《文藝創作》每年都編輯策劃 「新年回顧專號」——分別約請文壇名家撰寫這一年來的詩歌、小說、電影話劇、平劇,以及美術、音樂、文藝發展 、新展望等,一期裡約有十來篇回顧「一年文藝成果」的總結性文章。由於刊物之官方性質,每類執筆作家可想而知 是兼具該文類領導地位,並且「黨政關係良好」者。根據統計,雜誌評論類文字約占全部文章百分之二十五,每期總 有一到兩篇「書評」或「作品評介」。一般而言,作品實際批評,最直接呈現一個地區文壇之評論標準或美學原則, 刊物評論文章比重大,更是探索文藝政策文學思潮的第一手資料。
《文藝創作》如此內容性質,並不表示它一定能吸引當時文壇知名度最高,或反共 意識最強的作者群前來投稿。原因之一,通常「新人」較熱衷參加文學獎,略具知名度或稍有資歷的作家,一般不去 「應徵」獎項,因此《文藝創作》作者群以「新秀」佔大多數。其二,投來的稿件雖以反共或戰鬥文藝為主,好些作 者卻是受高額獎金吸引而來。不論「靠想像或靠模仿」,既是「為稿費而寫」,便與他心中是否有強烈反共信念關係 不大。也有作者是為了心血結晶能「發表」而來應徵。但這些有意「投其所好」的文人,不論為了成名還是得利,終 究還得具備相當的寫作技巧,才能在眾多來稿中脫穎而出,是以《文藝創作》除了年輕的新秀作家,也吸引不少第一 代本省籍作家如鍾肇政、廖清秀、鍾理和、施翠峰、何瑞雄等。
1950年代反共詩歌盛行,戰鬥詩也是雜誌特色之一。新詩作者群有:上官予、鍾雷 、紀弦、覃子豪等。新詩來稿中,數量最多獎金總額摘下「榜首」的,是本名王志健的詩人「上官予」。他從創刊號 第1期就一口氣刊出新詩六首;第2期又刊出他「五四獎金新詩首獎」:〈祖國的呼喚〉。1951年11月配合國民黨領袖 誕辰,雜誌從首頁到第九頁,連刊〈領袖頌〉、〈致敬〉、〈新陸軍頌讚〉等頌詩八首。刊詩總數達30首之多,為全 部詩人之冠。按發表篇數統計,接著是符節合(14篇),紀弦(10篇),覃子豪(7篇),方思(5篇)。其他如李莎 、墨人、羅英、張拓蕪、彭邦禎、瘂弦、古之紅、楊念慈等也都有新詩刊出。
小說家裡女性作者特別活躍,作者有:潘人木、孟瑤、童真、繁露、張秀亞、鍾梅 音、潘琦君。男性小說家有:端木方、徐文水、郭嗣汾、王藍、彭歌、郭衣洞等。從作者群角度來看,特別的是,有 相當比例作家於雜誌停刊後便不再創作。換句話說,雜誌一停,一大批作家從此也失去熱烈的寫作動機。此一現象說 明著《文藝創作》的高額獎金,若有影響力只怕也限於「當時文壇」,對「以後的文學發展」似乎是無能為力的。這 現象也證明台灣文壇「反共文學」風潮於1956年雜誌停刊後,也隨之沒落的歷史事實。
再從讀者的角度分析。《文藝創作》讀者群相較於同時期的《野風》《文壇》等雜 誌,明顯的,數量要少得多。《野風》主持人提過他們發行量達六千份,而《文藝創作》只維持在兩千份上下。固然 它作為一份官方媒體,有特定的內容與主題須刊登,不能全然「迎合」大眾口味,讀者群較少是可以理解的。當然, 並非擁有龐大讀者群,就表示有較大影響力,必須根據讀者對象的社會階層與階級結構來看,例如他們是不是知識份 子或意見領袖等,方能決定刊物影響力高低。
從讀者群結構來看,《文藝創作》雖發行海外,華僑之外也有不少本地公務員與學 生讀者,但組成結構,仍不及同時期《自由中國》半月刊。後者在知識份子社群有較大讀者數量,雖然兩刊都有意透 過文藝,以延展其政治影響。即便如此,《文藝創作》在它所處的台灣文壇或文學場域,仍是一份具有代表性的雜誌 ,是一份深具研究價值的文學媒體。文學研究者有意探究國家機器如何透過媒體運作,或官辦雜誌如何在文壇發揮影 響力,或想深入瞭解文藝政策與文學生產之複雜關係,《文藝創作》這份延續了六年的文藝期刊無疑提供了第一手參 考資料。(應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