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火炬 |
---|---|
創刊時間 | 民國39年(西元1950年)12月15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1年(西元1952年)8月1日 |
起迄卷期 | 現存第1期~第13期 |
刊期 | 不定期,現存共13期 |
出版地 | 臺北市和平西路2段70巷暫編1號‧臺北市和平西路2段70巷特1號 |
發行單位 | 火炬出版社‧孫陵(發行人) |
瀏覽次數 | 4196次 |
提要
1950年12月15日,由孫陵擔任發行人兼主編的《火炬》正式創刊。根據1954年出版《中華民國雜誌年鑑》中孫陵對於《火炬》創辦之介紹,提及1949年孫陵主編《民族報.副刊》時期便極力提倡反共文藝作品,將反共文藝運動視為精神上的覺醒運動,在1950年夏天《民族報》改變作風後,孫陵就決定創辦《火炬》,以繼續反共文藝工作之進行,由此可知,《火炬》最初創刊的目的即是提倡反共運動。孫陵於《火炬》第1期〈編後語〉中透露出《火炬》本擬定為《光芒》,後改名為《火炬》,主要以純文藝刊物為走向,並表示這個刊物絕對公開,保持公正,歡迎外稿,並期盼這個刊物,能夠成為讀者諸君的心愛讀物,也刊登廣告招請文藝通訊員,邀請每一機關、學校、工廠、社團以及部隊提供各地的文藝活動消息。
《火炬》徵求小說、詩歌、劇本、照片、通訊、圖書等相關內容,內容除了文藝創作,並包括:文壇評論、文藝理論、文學和哲學講座,以及一些時事評論,還附有文藝通訊,報導文藝界動態以及各作家的近況,來讓讀者了解當時的藝文活動。《火炬》的作者,包括:張道藩、陳紀瀅、劉心皇、司馬魯言、梁容若、馮放民、王臨泰、宋念慈、韋雲生、趙友培、李辰冬、王平陵、虞君質等人,主要編輯人為孫陵。孫陵為著名的反共作家,於1949年擔任《民族報.民族副刊》主編期間,發表〈保衛大台灣歌〉而聲名大噪,歌詞如下:「保衛大台灣,保衛大台灣,保衛民族復興基地,保衛民主自由的樂園,萬眾一心全體動員,團結一致支援前線,打倒蘇聯強盜,消滅共匪漢奸,只有勇敢向前!」〈保衛大台灣歌〉成為眾所皆知的軍中教唱軍歌之一,也被劉心皇譽為「反共文藝的第一聲」,孫陵主編《火炬》期間,並立即響應戰鬥文藝運動,大力鼓吹反共文化運動。
《火炬》第1期刊登張道藩、陳紀瀅、李辰冬、趙友培、葛賢寧等人的文藝評論。張道藩的〈致自由中國文藝作家〉一方面提出當前文藝必須是為「人生」載道,才能從事戰鬪的實踐;一方面則認為自由中國的文藝刊物太少,除了報紙上一兩個副刊,沒有一個定期刊物,來發佈理論、批評,與隨時選刊優秀創作,並表彰《火炬》能夠適應當前的需要,以負荷反共抗俄文藝運動的鉅大任務;陳紀瀅的〈論自由中國文藝創作時期〉,則說明自由中國文藝創作歷經四個時期,認為文藝工作者當前的工作方向為「有計劃創作往深刻處的第四時期」,提出作者必須配合國內外形勢,確定寫作方向,以進行計畫創作;李辰冬、趙友培的〈關於小說寫作的研究〉則鑒於小說寫作的重要性,於本文說明近期受到中國文學研究會的委託,準備創辦一個專門研究小說寫作的機構,以培養青年寫作人才。《火炬》與中國文藝協會關係密切,中國文藝協會於1950年4月成立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獎勵各項文藝作品,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1950年雙十節徵文當選各種佳作即是交付《火炬》來進行刊登。《火炬》第1期到第3期刊載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的當選作品,包括潘人木獲得本年度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徵求短篇小說第一名的〈如夢令〉,於本刊分為三次刊完,並由詩人葛賢寧撰文評介;其他中華文藝獎金委員會選稿之作品,包括:倪清和〈游擊女將李小辮子〉(第1期)、丹青〈張亞牛和李嬌英〉(第1期)、元白〈告訴我為甚麼〉(第1期)、羅曼〈春蠶〉(第2期)、孫陵〈紅豆〉(第2期)、元白〈我們為甚麼不歌唱〉(第2期)、惦琴〈戰士頌〉(第2期)、蒲陽〈路向〉(第3期)等。
《火炬》至第4期後,也特別針對社會文化事件進行評論,包括:〈論財政部對雜誌視同一般書刊一案〉(第4期)、〈論出版法草案審查修正案〉(第6期)、〈論取締流氓〉(第13期)、〈論修改憲法〉(第13期)等文,都對於文化發展進行研討,並提出各項研究資料,而「火炬廣場」則對於引起社會熱烈討論的時事進行深入報導。《火炬》配合國府強勢的文藝政策,提供雜誌之園地,以鼓吹戰鬥文藝,如同《火炬》第13期封面所標示「擁護國策.反共抗俄.宣揚正義.批評墮落」,可見《火炬》配合戰鬥文藝之文藝政策,並見證反共文學主流之蓬勃發展。(王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