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軍中文摘 |
---|---|
創刊時間 | 民國39年(西元1950年)6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2年(西元1953年)12月25日 |
起迄卷期 | 創刊號~第58期 |
刊期 | 半月刊、月刊;共58期 |
出版地 | 台北市廣州街20號、介壽館4樓 |
發行單位 | 國防部總政治部‧新中國出版社 |
瀏覽次數 | 9743次 |
提要
1950年6月1日,由國防部總政治部新中國出版社擔任發行者的《軍中文摘》正式創刊,初為半月刊,自第31期起改為月刊,第58期後更名為《軍中文藝》。根據本刊〈發刊詞〉的記載,提及此一刊物定位為「純粹為軍人服務,為軍人打算的一個新型刊物」。由於軍人既沒時間又沒有餘錢去閱讀與購置各種書報,為滿足其求知之欲望,《軍中文摘》之出版,主要是為了解決此一困難的問題。
《軍中文摘》把最新出版的各種書報,擇其精要編纂而成,過長的並加以刪節,為軍中同志節省許多寶貴的時間和精力。其次,《軍中文摘》既是各種書報的精華編輯而成,於是閱讀《軍中文摘》,等於讀了許多書報,也為軍中同志節省許多金錢。《軍中文摘》摘錄新近出版的各種刊物,其中包括:《民主評論》、《自由中國》、《兵學雜誌》、《反攻》、《當代青年》、《暢流》等,也涵蓋海內外各類書報,包括:香港《工商日報》、《新生報》、《掃蕩報》之重要社論等。
內容方面,《軍中文摘》早期收錄的主題仍偏重政治思想理論的灌輸,如〈羅素論共產主義的思想的錯誤〉、〈史達林主義為什麼必敗?〉、〈共匪沒有入侵西藏的能力〉等,並佐以少量的科學知識、文藝創作等文章。直到第23期(1951年5月10日)出版「軍中文藝運動專號」,該期除登載胡偉克〈文藝到軍中去〉、張彝鼎〈我們所需要的軍中文藝〉、馬星野〈文化到軍中去〉、鍾雷〈文藝怎樣走向軍中〉等標榜「文藝到軍中去」口號的作品外,並有國防部政治部〈敬告文藝界人士書〉一文,該文末提出四大目標:
(一)我們需要反共抗俄的文藝,其中廣泛包括小說、詩歌、曲譜、漫畫,和報告文學等等,我們期望在諸位強而有力的筆尖底下,刻劃出共匪的兇殘,……
(二)我們期望文藝作品到軍中去,去鼓勵我們的忠貞戰友,……
(三)我們希望作家到軍中去,從戰鬥的生活中,覓取戰鬥作品的題材,……
(四)軍中無數愛好文藝的官兵,希望在各位作家的指導之下,共同辛勤灌溉這一片無比廣大的軍中文藝園地。
於是,自第24期起,逐漸減少教條式的文章,並大幅增加藝文作品的比重。而第39期〈本刊兩週年〉社評中,《軍中文摘》提出一個新的發展方向,雜誌除了提倡戰鬥文藝,還會重視軍事知識的推廣,這些與軍事有關的知識,如戰略戰術的切磋,新式武器的研究或者是軍中戰鬥的報導等,以符合現今走向機械化、科學化之科學戰爭的迫切需求,於是《軍中文摘》至39期時確定兩大發展使命——一為戰鬥文藝,一為軍事知識。
在確定期刊走向後,《軍中文摘》的文藝性逐漸增強,大量的投稿作品,甚至需要姐妹刊物如《國魂》、《戰士週報》協助消化。然而,這樣的選文風格卻違背了當初的創刊理念。以「文摘」命名的意義在於摘錄其他期刊書報的精華,以達到為軍人省時省錢的功效,但後期的《軍中文摘》卻以刊登讀者創作稿件為主軸,已然失去最初的原則。1953年12月第58期出版,一篇〈珍重,再見!〉為《軍中文摘》劃下句點,隔年1月正式更名為《軍中文藝》,主編仍由王文漪擔任。
《軍中文摘》主要編輯人為王文漪,另一位黃彰位只在創刊號出現,其餘均由王文漪負責主編。王文漪(1914-1997),江蘇人,筆名包括「潔心」、「紫芹」、「煥然」、「林炘」,其父王柏齡是黃埔軍校的創辦人之一。金陵大學畢業後,曾擔任《朝報》副刊。來台後主編的第一份刊物便是《軍中文摘》。王文漪不只編輯《軍中文摘》,並於此發表許多文章,如〈中元節思我父〉、〈三軍一致愛戴的參謀總長周至柔將軍〉、〈海濤怒吼思故國〉、〈狗貓之愛〉、〈陽明山之頌〉等。整體而言,她的作品寫作風格清新自然,流露悲天憫人之情性,曾獲中山文藝獎,其中的得獎評語是:「寫大自然的景物之觀察及其感受,寧靜澹遠之思,對國家民族之愛,對親情、友誼之珍視,皆為發揚人性之作」。
《軍中文摘》創刊初始,軍中還尚未瀰漫文藝氣氛,軍中文藝作品並不多見,直至發行三年半後雖更名停刊,但是此一時期透過《軍中文摘》迅速展開的軍中文藝運動,也建立起軍中文藝的基礎。《軍中文摘》發行量由創刊號時之五千份,全盛時期增加為一萬五千份,即是證明《軍中文摘》在「文藝到軍中去!軍中創造新文藝!」的高呼下,確實讓文藝走向軍中,建構起軍中文藝網,培養出眾多軍中作家,並灌溉成一片無比廣大的軍中文藝園地。(王鈺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