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當代青年 |
---|---|
創刊時間 | 民國39年(西元1950年)2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4年(西元1955年) |
起迄卷期 | 第1期~第8卷第6期 |
刊期 | 雙週刊、月刊、雙月刊、不定期,現存共43期 |
出版地 | 臺北市建國北路六十九號‧臺北市衡陽路75號3樓 |
發行單位 | 當代青年双週刊社‧當代青年雜誌社‧呂天行(發行人兼社長) |
瀏覽次數 | 9717次 |
提要
《當代青年》雙週刊,創刊於1950年2月17日,至1955年停刊。共出版48期(至8卷6期)。創辦人(發行人)為呂天行、李季谷夫婦,兩人同時擔任主編。根據民國43年出版的《中華民國年鑑》所載:「本刊創辦人呂天行李季谷夫婦於三十八年夏,由大陸輾轉來臺,鑒於全臺發行的十幾種雜誌中,還沒有一家純粹代表青年說話與適合一般青年閱讀的青年雜誌,乃決心開始籌辦,並定名為「當代青年」。創辦人勤儉節餘的私蓄,便是籌辦的基金。」(頁126),夫婦二人利用公餘從事《當代青年》的編輯與經理,以宿舍為辦公處所,慘澹經營。
《當代青年》創刊號在代發刊詞〈正氣!骨氣!朝氣!勇氣!〉一文中以:「為國家爭正氣、為民族爭骨氣、為社會爭朝氣、為自身爭勇氣」四點為該刊發行的宗旨,激勵當代青年共同努力,奮發圖強。發行人的主要理念是「以青年的友敵為友敵,以青年的愛憎為愛憎」,砥礪青年品德與意志,鼓勵青年寫作。企盼該刊成為青年戰士的良伴、青年學生的益友、青年問題的鎖鑰、青年知識的寶藏。
1953年2月,《自由青年》社長江潮受到印刷廠的倒賬幾乎停刊,心力交瘁,堅決辭職。3月聘請呂天行繼任《自由青年》社長兼主編,使《自由青年》共出版三十期,銷售量增加了五倍。但此工作嚴重影響《當代青年》的如期出刊和既定計畫,讀者有「舍己之田,耘人之田」的善意責難。隔年元月呂天行辭卸《自由青年》社長與主編的工作,集中心力經營《當代青年》。
《當代青年》在編輯過程中,亦屢次遇到資金運轉不靈的困境,在二卷二期出版之後,脫期甚久。二卷的三四期出版合刊,並有〈《當代青年》答客問〉一文,回答脫刊問題說:「本刊在舊債未償,新債又舉的撐持下出版了二卷二期以後,經濟就已陷入了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復經過我們一再設法籌措,才算勉湊足了二卷三四期合刊的印刷費用……」台灣自50年代起今,幾乎所有民間創辦的藝文雜誌,都免不了因為資金不夠雄厚,讀書人又不擅長靈活週轉,更不懂得與在商場運籌帷幄,最後都因經濟上山窮水盡而收攤。《當代青年》多次遭逢經濟困境都不肯退縮,將帥由親朋戚友借貸而度過難關。
《當代青年》發表多篇出版理念與編輯方針的文章,除了創刊號的代發刊詞外,在三卷一期由呂天行發表的〈是發揮愛的時候了〉,時值從大陸來台一年,文中極為感慨地談論國難當前,當如何從危機轉為轉機,當以發揮愛為核心,討論改進之道云云,可謂用心良苦。
在四卷二期,呂天行發表〈本刊進入第三年〉,表示仍然要秉持發刊詞中所說的主旨前進。在第四卷二期,杜呈祥發表〈當代青年與歷史典型〉,接續呂天行的「正氣、骨氣、朝氣、勇氣」說,進一步闡明發揮其意義,可以說是替主編出面說話,鼓勵青年。
在六卷一期,呂天行發表〈一篇流水賑,迎接第四年〉,敘述三年來《當代青年》的收穫,和雜誌生存的困境。兩位發行人都只是一般上班族,把一生所有儲蓄全部投資在雜誌上,仍然不夠,只好節衣縮食,甚至向親友借貸,其刻苦堅持之精神,頗為令人感動。
在七卷三期,呂天行發表〈本刊跨入第五年〉敘述為去營求《自由青年》,而拖累自己雜誌的情形,在此文中,表示當全力回歸《當代青年》的編輯,提出四個目標:要「準時出版、充實內容、加強服務、歡迎合作」。另呂天行在〈請教與呼援〉一文中敘述經濟的拮据並未打倒雜誌,這個雜誌在「五年前,全國僅有二十家雜誌的時期創刊,直到今天增加到四百多家同業的時候,仍然屹立無恙。」確然是不容易的一件事業。不過,此文再三表示經濟拮据,亟需支援…..可能後續無法如願,在五個月後,《當代青年》終於停刊。
《當代青年》內容多以與青年切身相關為主題,創刊號包括:「專論」有三篇1. 〈正氣!骨氣!朝氣!勇氣!〉2.〈當代青年何處去?〉3.〈搶救青年!爭取青年〉;「青年常識」一篇:〈國際公法上的承認〉;「青年問題」有兩篇:1.〈與青年學生談苦悶〉2.〈我的戀愛觀〉;「譯文」兩篇1.〈取得生命價值的秘訣〉2.〈D.H.勞倫斯〉;「文藝」有三篇創作,散文、新詩、小說各一篇;「青年生活」發表青年兩篇散文1.〈流杯池之戀〉2.〈主與賊〉。
第二期起增減的主題有「總統訓詞」(〈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學與思」(〈獨立主動的為學態度〉)、青年修養(〈煩惱與青年〉)、讀書指導(〈外國語文的自修方法〉)、人物介紹(〈獨創新格的音樂家-海頓〉)、升學指導(〈升學、選系〉)、就業指導(〈與青年朋友談職業〉)、國際述評(〈我國與聯合國〉)、英語講座(〈怎樣學習英語會話〉)、科學常識(〈原子飛機和原子船〉)、戰士作品(〈寄旅菲華僑藝宣隊〉)、讀者來鴻(藉此研討青年問題)。並開闢專欄「台灣青年之頁」,刊登台灣青年的作品,鼓勵台灣青年寫作,提供青年發表園地,實是功德無量。《當代青年》並曾在青年節發表三篇紀念專文:〈青年節獻辭〉、〈青年!祖國需要你!〉、〈寫在當代青年一週歲〉(3卷2期),亦可佐證。
《當代青年》對當時思潮影響如後:1、1950年青年節,空軍廣播電台選定代發刊詞〈正氣!骨氣!朝氣!勇氣!〉一文為青年講話廣播詞。2、1952年總政治部核定《當代青年》為軍中標準讀物。3、1951、1952年軍人之友總社兩次推薦《當代青年》為標準勞軍刊物。4、1950年秋,教育廳於省府公報中推薦《當代青年》為學生課餘標準讀物。5、1953年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總團部,兩次推薦《當代青年》為團員優良讀物。6、王雲五將發行人呂天行〈大官、大事〉一文,編為中學國文教材。
《當代青年》在海外僑界亦頗受好評:菲律賓《大中華日報》、紐約《民氣日報》、及印尼《新中華報》等海外僑報,均曾轉載《當代青年》之作品。菲律賓華僑電台亦曾公開廣播推薦《當代青年》。
《當代青年》在〈堅苦耕耘四整年〉中說:「當我們民族的大敵沒有消滅,和復國建國的使命尚未達成以前,本刊同仁決心在讀者作者諸君的協導之下,追隨各界先進,繼續努力,共同奮鬥。」證明此《當代青年》從創刊到最後,都秉持以文藝開導青年,期在在復國建國上有所作為。所以,此《當代青年》在50年代的台灣文壇,仍然歸屬於反共戰鬥文藝的行列,只不過沒有過多教條式的說教文章。
最明顯的是創刊號,發表的三篇「專論」,主題並沒有強調要反共抗俄,而只是鼓勵青年要努力奮發。至於「青年問題」裡的兩篇文章,徥討論青年學生的苦悶問題,一是談戀愛觀,也是一般青年存在的問題。最醒目的是「譯文」中的〈D.H.勞倫斯〉,發表勞倫斯在自己國家就備受爭議的情色作家的自傳,這在50、60年代掃黃運動中,不能不說是一項極為開放大膽的作為。
此外,《當代青年》在創刊號也直指政府退守台灣的原因乃失去青年之心,對於執政者多所批評,在那個時代,也是相當大膽的行為。雖然《當代青年》沒有主動邀約當時名家執筆,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也提供正在摸索寫作的青年更多發表的園地,也是一項德政。當然,更重要的是,在那個經濟極度貧瘠的時代,《當代青年》都有明確發放稿費,亦是一項德政呢。
《當代青年》生存在五○年代戰鬥文藝蔚為風潮的時期,也有出版專書。王集叢編有《戰鬥文藝論》一書,對戰鬥文藝的定義為:「描寫戰鬥生活,並能正確戰鬥思想,堅定戰鬥立場,激發戰鬥情緒的文藝。」
《當代青年》甫經問世,暢銷三千餘份;創刊四年來勞軍捐贈一萬五千多冊,成為當時青年的精神食糧,「為諸位增闢了一方播植思想種子的園地,和一座發射筆槍紙彈的精神堡壘」(發行人語)。
《當代青年》的發行人兼主編顯然熱情有餘而編輯經驗不足,編排的版面沒有文藝雜誌的設計,在創刊號的目錄欄裡,都只有篇名,沒有作者。在四卷二期時目錄欄出現作者名字,在以後的雜誌中,有時目錄列出了作者,有時又闕如,這種編輯風格,很讓人納悶。
至於刊載的文章,以勵志性為主,文藝性為副。即使如此,先後也有一些作家/學者在裡面撰稿,例如:王雲五、杜呈祥、吳相湘、孫邦正、潘重規、高明、錢穆、黃公偉、牟宗三、梁實秋、楊念慈、鍾雷、季薇、彭邦楨、潘人木、王藍、李莎、王文漪、公孫嬿、艾雯、王聿均、宣建人、覃子豪、蕭傳文、劉枋、李牧華、楊喚、蓉子、紀弦、琰如、墨人、宣建人、蘇雪林、張秀亞、童真、潘人木、郭嗣汾、王集叢、彭歌、魏子雲、謝冰瑩、郭風等等。不過,各家發表的次數都不多。在整個雜誌的編輯上,可以看出主動策畫的時候比較少,可能是守株待兔式的由來稿決定刊物內容的頻率比較多。(鄭明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