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臺灣兒童 |
---|---|
創刊時間 |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2月15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49年(西元1960年)10月 |
起迄卷期 | 第1期~99期,共99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台中市 |
發行單位 | 台灣兒童刊社(1期) 台灣兒童出版委員會(4-21期)台中市政府教育科(局)(22-26期) 台灣兒童出版社(27-30期) |
瀏覽次數 | 39095次 |
提要
《台灣兒童》是戰後台灣出現的第一本兒童雜誌,據《中華民國兒童期刊彙編》及邱各容《台灣兒童文學史》記載,本刊共發行99期,約於1960年10月停刊。但現僅存試刊號到第30期,缺第2、3、14、18~21、31~99期。試刊號出版於民國38年2月15日,發行者為台灣兒童刊社,編輯者為台灣兒童編輯委員會。根據當時擔任台中市長的陳宗熙(1905~2003)所撰〈發刊詞〉,創辦這本兒童雜誌是因為光復後獨缺兒童讀物,「小朋友的精神食糧更是貧乏得可憐」,因此乃在「全市」(台中市)國民學校學生家長協助下發行此一刊物;再根據「銘謝啟事」所述,這是透過台中市各校校長會議的決議,以「第三屆聯合遊藝會」的勸募而得以誕生。由此來看,該刊係在在台中市政府籌劃下,聯合各國民學校學生家長而出刊。在台灣雜誌史上可說是相當獨特的出刊模式。
試刊號的內容相當豐富,除發刊詞、編後語外,主要欄目有「兒童園地」、「詩歌」、「兒童故事」、「數學遊戲」以及「台中市籌募兒童刊物基金市屬國民學校聯合遊藝會專頁」、「兒童歌劇」等。作者均為台中市各國校學童與老師。〈編後語〉強調該刊稿件選取「以小學生與一般適齡學童為對象,材料不拘,文字輕鬆,要適合兒童心理與認識範圍」為原則。較特別的是,「兒童歌劇」收五齣劇本本事,分別是忠孝國校演出的〈吳鳳〉、大同國校的〈台灣遊記〉、成功國校的〈孟宗哭竹的故事〉、光復國校的〈小娃娃比賽〉、和平國校的〈神仙妹妹〉,核其內容,應為遊藝會演出之再現。
這本刊物的發行單位雖曾分別標誌為「台灣兒童刊社」(1期)、「台灣兒童出版委員會」(4~21期)、「台中市政府教育科(局)(22~26期)」、「台灣兒童出版社」(27~30期),但終究不脫由台中市政府主催主導的性質。該刊5月號(第4期)出現主編之名(范拓初),欄目增加了「小時事」、「科學常識」、「寓言畫」、「科學家介紹」、「連環詩畫」、「兒童歌選」、「兒童講座」、「小詩」、「列麥斯叔叔故事選」、「封底小畫話」等,更加多元豐富,詩人邱淳洸(1908~1989)也在本期擔任編委,並發表了小詩〈初夏小景〉,後並為該刊撰寫了不少童詩。
唯由於戰後台灣物價飛漲,該刊第5期直到民國39年1月5日才以「新年特大號」的名目復刊,編輯則改由台中市各國民學校輪流編輯,內容大約維持綜合刊物的多樣性,而以各校兒童創作為主。從第5期到21期停刊,該刊財源並不穩定,常有脫期問題,部分出刊經費還依靠杭立武夫人陳越梅之資助。
41年1月1日,該刊再度復刊(延續期數為22期),復刊號有市長楊基先(1951年當選第一任民選市長)題字,發行者改為台中市政府教育科,編輯委員會主任委員為范拓初,常務委員有施江柳、巫永福、陳德生、邱淼鏘、賴登權、張碧水等六人。再次復刊之後到26期,該刊出版趨穩,並有名家賜稿(如熊芷、江燦琳、謝冰瑩、孟瑤等),內容更加豐富,搭配該刊主辦「台中市各小學四、五、六年級作文比賽」、「中部六縣市國民學校學生作文比賽」(評審委員有張秀亞、孟瑤等名家),得獎佳作之刊登,更使該刊學生作品水準大為提高。這大概是該刊的高峰期了。第26期至30期,該刊發行單位改為台灣兒童出版社,並向內政部取得登記(內警台誌字第215號),內容仍延續先前水準與風格。
以現存30期來看,整體而言,《台灣兒童》在戰後初期扮演了促進台灣兒童文學的火車頭角色,該刊雖屬台中市政府主導刊物,但其內容、水準,可說是當年代兒童刊物之翹楚,結合名家創作,成為培育兒童文學作家的搖籃,對於台灣兒童文學的發展,更屬功不可沒。(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