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台旅月刊 |
---|---|
創刊時間 |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2月10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10月15日? |
起迄卷期 | 第1卷第1期~第2卷第1期?,共7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台北市中正西路77號(第1卷1-5期) 台北市中正西路68號(第1卷6期以後) |
發行單位 | 臺灣旅行社股份有限公司 |
瀏覽次數 | 5403次 |
提要
台灣旅行社發行之刊物。發行人黃天邁。初不設主編,由台旅月刊編輯委員會編輯,1卷6期後,發行人改為李友邦,社長王克,副社長李有福,主編許君武,地址亦改為台北市中正西路68號。黃天邁〈發刊詞〉說明刊行動機乃是鑑於台省風光秀麗,台灣光復後,旅台遊客接踵,咸以親臨觀光為快,介紹的冊籍雖多,內容卻不免有偏欹之處,無法引起讀者濃厚興趣,鑑於「旅行事業是無形的貿易」,配合繁榮台省的政策推進,遂有本刊之發行,其作法是「將台省史地人文作詳盡的介紹」、「對於生產建設作有系統的報導」,俾利於遊客,並促進旅行事業的展開。第3期方見「徵稿簡約」,列出五項需求稿件:一是有關台灣風景產物民俗資源交通建設之報導。二是介紹我國史地人文自然風物。三是撰述旅行遊覽指導國內外遊記等特寫。四是有價值照片。五是文藝作品。同時強調文體文白不拘,以輕鬆雅趣為原則,能附圖片為佳。簡而言之,本刊是透過「服務旅行事業」,以「宣揚祖國文化」。主編許君武(1905~1988),字筠廬,筆名阿筠。湘鄉人。18歲入北京中國大學英文系。畢業後任河北省政府機要秘書等職。1930年任福建惠安縣長,隨後任天津《商報》總主筆,為報界名人。來台後寫過〈于右老的文壇地位〉、〈從翻譯談到文化改造〉、〈民族文學的第一課〉等文。
本刊公開徵稿,但台大、師範學院師生之作不少,本省作家或因語言轉換關係,作品不多見,創刊號有楊雲萍〈郁永河的「裨海記遊」〉,此後有藍蔭鼎〈台灣風景畫譜(水彩)〉(畫、詩兼具)、王錦江〈台北城掌故〉、龍瑛宗〈登山跋嶺〉、黃得時〈古往今來話北投〉、雞籠生〈澎湖首邑——馬公〉、〈銀座之夜〉、張我軍〈關西鎮上看摘茶〉、洪炎秋〈懷鹿港的茶點〉、吳濁流〈詩(無題)〉,這些作品在目前可見的全集、選集多所遺漏,具有文學史料之價值。本刊內容誠如徵稿簡約,除了台灣各地風光之描寫及附上圖片外,能指導國內外遊記之作亦含括,黎澤霖(筆名林藜)〈大涼山倮區巡禮〉、〈隴南樂園——黃峴口〉、詩英(即許世瑛)〈西湖游記〉、張易〈加爾各答的華僑〉、聖瑜〈太湖詩徵〉、何欣〈北平西郊遊〉、陳故〈潮州——海濱鄒魯〉、退之〈南安臘鴨的故事〉、張易〈活躍在印度的日本間諜〉、汶瀾〈忙裡偷閒遊廣州〉、覃子豪〈懷念波蘭羅德薇〉、程其恒〈烽火中憶東北〉、莊申〈華巖洞讀書山〉、李劍南〈蜀道難行話三峽〉、笑平〈接太倉艦過巴拿馬〉、錢歌川〈初訪拿波里〉、董作賓〈芝城屠場〉、〈飛渡太平洋〉、丁俊庭〈緬甸佛教之盛況〉、伍稼青〈南嶽紀遊〉等等,觸及的是日本、印度、緬甸、越南、波蘭世界各國及大陸境內景點的介紹。台灣之遊則為作品大宗,旅遊點從台北淡水沙崙、北投溫泉、草山、劍潭、金瓜石、瑞芳煤礦到嘉義阿里山玉山、台南關子嶺、東海岸花蓮港、澎湖馬公及霧社、霧峰等等,每期維持五十頁左右的篇幅,容納二十幾篇文章,並有相當篇幅刊載與旅遊相關的廣告,如火車時刻表、飛機航班、旅行社、飯店、旅遊景點等,對於認識台灣,展現台灣建設,促進旅遊事業發展,確實有相當作用。有幾篇較特殊之作,如孫先松〈野花坪獵虎記〉為旅行小說,呂修明〈喜馬拉雅山歷險記〉為翻譯之作。至於多次撰稿的作家有杜容之、味橄(另署錢歌川)、謝冰瑩、小兵(毛文昌)、毛一波、林藜(另署黎澤霖)、薛建吾(另署行素軒主人)、曾今可、黃榮燦、李芸生等人。藍蔭鼎「淡江情趣」圖曾用於雜誌封面(亦用過張正宇畫),另〈台灣風景畫譜〉亦多次連載。此外黎烈文〈一日的旅行〉、雷石榆〈台南行散記〉、曾紀焜〈台北近郊三勝景〉、鄭錦先(筆名丹扉)〈去年夏天到青島〉、鄭嬰〈延平王鄭成功〉等等,都留下難得的台遊經驗及文本。
同時在本刊撰稿的作家亦多見諸當時其他刊物,如杜容之、楊雲萍在《台灣文化》,曾紀焜在《建國月刊》、《正氣月刊》,小兵在《創作》等等。本刊編者在文末特闢「作者介紹」(第2期編者為王時中),這一欄目對當時讀者及當今研究者提供極大的幫助,介紹過的作家有藍蔭鼎、杜容之、黎烈文、黎澤霖、黃榮燦、張易、謝冰螢、錢歌川、毛一波、覃子豪、段純麟、何容、楊雲萍、李季谷、薛建吾、王錦江、王康、范壽康、盛成、笑平、龍瑛宗、李劍南、孫陵、王師復、董作賓、張荃、陳定山、王象夷、張我軍、洪炎秋、黃得時、沉櫻(陳瑛)、易君左、徐鍾珮、孫先松,或交代其學經歷、現職,或介紹其作品,甚或本名筆名之關連,省內外作家都做了介紹,明顯關照了兩邊不同的讀者需求。此外本刊文體文言文、白話文不拘,現代、古典文學並現,傳統詩歌亦適量收入。偶有與本刊性質(旅遊、輕鬆雅趣)較不符之作,如郝瑞桓〈中國近五十年來學術思想演變概況〉、乃藩〈台糖滄桑史的一頁〉。本刊確實停刊時間不很肯定,在1卷6期(1949年9月15日)「編後瑣記」尚提及8月初曾籌備改出台旅週刊,徵詢讀者意見月刊為宜還是週刊合乎需要?雄心勃勃想「強化內容,以嶄新的姿態出現」,似乎不太可能在下一期(即第2卷第1期)即停刊,尤其黎仁〈流亡屐印二千里(上篇)〉的刊出,宜有續刊下篇之打算,或許是國共內戰,時局動盪不安,年底時國民政府便倉促播遷來台,兩岸斷絕種種因素,而毫無預警停刊吧。(許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