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臺灣詩學叢刊 |
---|---|
創刊時間 |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10月10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11月30日 |
起迄卷期 | 第1輯~第2輯?,共2輯?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台中縣北斗鎮光復路46號 |
發行單位 | 臺灣詩學研究會 |
瀏覽次數 | 2876次 |
提要
本刊為台灣詩學研究會刊物,叢刊性質,經費來自於外面贊助及會員(分「普通會員」與「贊助會員」)會費,每輯頁數約四五十頁。詩刊原則上專載會員詩稿,會外佳作酌量選編,以整理前輩遺稿及邏輯今人佳作為主,酌錄擊缽或課題之作,對於詩學理論、初學者詩作或抄寄先人遺稿皆歡迎期待。其意在提攜年輕新進、發揚先人佳作,庶幾海無遺珠,以獲致刊頭所標示「維護文化,宣揚國學,充實吾人精神」之目的。刊物排印仿西式橫排,在以直排為主的情境下,算是一大嘗試,亦有意與日治時期《詩報》之編排方式有所區隔。刊名「台灣詩學」為省新聞處處長林紫貴題簽,主編(會長)施梅樵,顧問林獻堂,發行人許燕汀,北斗印務局印刷,社址在台中縣北斗鎮,因此輯內廣告以北斗鎮為多。第1輯於民國37年(1948)10月10日發行,隔月11月30日發行第2輯之後,未見第3輯,無法確切得悉第2輯後是否即停刊?在第1輯、第2輯「徵詩啟事」,分別徵求五律〈慶祝台灣光復三週年〉、七絕〈打虎〉及七律〈歲暮觀奕〉、七絕〈望春風〉,亦言明分別刊第3、4輯,且編輯餘話特別提到第3輯改為直行,從種種跡象觀之,本刊第3輯已在籌畫中。編輯餘話括弧署「南」,應為林荊南所編輯,在「祝詩」一欄屢見詩題〈摯友荊南先生創辦詩學叢刊賦祝〉、〈聞台灣詩學創刊卻寄荊南舊友〉、〈聞台灣詩學創刊即似荊南兄〉,但同時亦提及施梅樵,如〈祝台灣詩學研究會創刊並呈施梅樵先生〉,由祝詩觀之,可能是由施氏掛名主編,實際編輯作業由林荊南擔任,所刊詩稿本省外省皆有,但本省詩人較多。
本刊第1、2輯分五個欄目:「遺稿」、「今人佳作」、「祝詩」、「擊缽吟稿」、「春花秋月」。一、創刊號所載先人遺稿,首先出現朱術桂〈絕命詞〉、鄭成功〈遺作〉、丘逢甲〈秋懷〉、許南英〈秋日謁延平郡王祠〉、連雅棠〈春日謁延平郡王祠〉及林慶賢〈追憶劉壯肅〉、〈虎〉、〈秦始皇〉、〈種竹〉等。第2輯為林痴仙〈過竹滬弔甯靖王〉、丘逢甲〈黃田山行〉、〈除夕〉、趙一山〈弔五妃墓〉、連雅棠〈劍潭〉、許存德〈旗山舊礮台懷古〉、賴和〈人生〉、〈霜月〉、〈賣花〉、林慶賢〈枯樹〉、王敏川〈戊辰雜詩〉等,內容以詠懷明鄭史事人物為多,詩人則多選日治時期詩人,另有新舊文學兼擅的賴和及文化政治運動者王敏川之作,林慶賢兩輯多選入,依編者按語,乃台灣詩學研究會副會長林伯餘先父,為清末宿儒,嘗遊劉銘傳氏門,任鳳山縣學訓導。對於賴和介紹謂「有台灣魯迅之稱」。至於鄭氏遺作則徵求「敬請抄錄惠寄」,似乎台灣文人典籍存藏不豐,而所錄以民族精神為多。二、「今人佳作」多為會員之作,如黃傳心、楊爾財、蔡天放、林荊南、王養源、施梅樵(可白),刊詩較多之作者,如林荊南,吳萱草、張篁川。另「今人佳作」亦刊今人之舊作,如謝芸皐〈鼓浪嶼登鄭成功水操台〉1929年作。懶糸(林荊南)〈東征寄煙雨笠人〉五首為1943年之作,〈述懷(用文天祥過零丁洋韻)〉、〈萊園行〉二首為1944年稿。鄭玉波〈歲暮書懷〉則明言「錄民國廿四年舊作」。朱啟南〈避難磺溪喜聞日寇降伏追述戰禍始末三百三十字(乙酉年稿)〉,乙酉年即1945年、〈日本刀歌〉壬午年(即1942年)稿,張篁川〈杭州紀遊〉亦是壬午年作,皆是舊稿。李維喬〈由申渡台〉、〈卅三年九月宴友於大湖軍次醉後率詠〉等以下數首則多為1945、1946年之作。從「編輯餘話」強調「閒詠稿件更妙」的徵稿需求視之,本刊兩輯所載確實與此相關,不少台人遊日或大陸人士來台旅遊之作。如朱啟南〈與陳德修君遊日月潭〉、吳萱草〈遊日月潭雜詠〉、莊幼岳〈嶺南遊草〉、盧業高〈旅途雜詠〉、許藜堂〈登阿里山途中雜咏〉、張清輝〈旅阿里山偶成〉、蘇學坡〈宿白沙坑步月虎山岩〉、吳澄江〈大城八景〉等。
三、「祝詩」刊有壽詩、賀台灣詩學創刊、祝詩友開聯吟會、祝鑛業三十週年紀念各類值得祝賀之事,尤其第1輯所錄幾乎都是賀台灣詩學創刊,譽其能延續斯文、振起文風、揚風扢雅、力挽狂瀾。四、「擊缽吟稿」課題有竹市聯吟會〈秋思〉、民聲吟社〈走私船〉、〈身份證〉、寶桑吟社〈秦時月〉、〈筆陣〉、大城吟社〈殘夏〉、友聲吟會〈秋聲〉、螺溪吟社〈游泳池〉、〈早梅〉、彰化應社〈中秋暴風雨〉、麗澤吟社〈虞美人〉、〈介壽酒〉、聲社〈漁村初夏〉、興賢吟社〈董奉仙種杏〉等,頗有延續《詩報》刊擊缽課題之風,但此類詩作亦有反映當時現實或事物者,如〈走私船〉、〈身份證〉、〈游泳池〉,尤其〈中秋暴風雨〉一題,是1948年中秋節適逢暴風雨,各地頗有損失,對佳節倍思親的中秋佳日感懷特深,同時此題雖是彰化應社擊缽之作,但可映證櫟社與應社聯吟一事,輯中佳作除應社社員陳虛古、楊雲鵬、楊笑儂等人之作外,也有櫟社林培英、林灌園(獻堂)、莊幼岳、少奇(葉榮鐘)之作。五、「春花秋月」所刊則為今古散文之作,如張篁川〈海桑園詩存序〉、荊南〈潯陽江〉、陳春林〈耐園隨筆〉、陳世慶〈夢魂致經南書〉、經南〈答夢魂書〉,大抵為書信、詩序、隨筆之作,林荊南〈潯陽江〉一篇,用白話文改寫白居易〈琵琶行〉,是輯中唯一一篇白話文之作。偶見非本欄目之文,如陳春林〈寄粟滄宗先生(於莆田)〉於詩末另附柬,為駢體文之作,吳紉秋〈蓮潭賦(以夕陽無限好為韻)〉,為賦篇之作,皆是台人較難得一見之文類。從經南婉拒陳世慶函求分期發表其「南京勝蹟」一事,可知「經南」即「荊南」,而兩輯中「文」之篇幅較少,或許與本刊為「詩學」之刊物有關。由於本刊刊載了吟社賀詞,間接保留了吟社及社員名錄,如花蓮「奇萊吟社」、嘉義「麗澤吟社」、「竹市聯吟會」、朴子鎮(時屬台南縣)「樸雅吟社」、豐原「富春吟社」、北斗(時屬台中縣)「大城吟社」及「螺溪吟社」。本刊廣拉各式廣告贊助,到了第2輯頗見酒家之廣告,「樂園酒家」、「牡丹酒家」、「太白莊酒家」、「昭樂樓酒家」等,地址皆在北斗鎮,足見傳統文人以詩酒助興、流連花叢之風並未稍減。
本刊在戰後初期眾多綜合刊物中,以古典詩為主,為省內外詩人提供了發表的園地,或許是1947年二二八事件關係,本刊雖創於1948年年底,仍頗見慶祝台灣光復之詩作,今古人之作除了民族氣節、愛國懷鄉之作外,徵稿明示「多寄閒詠稿件更妙」,最後並懇望詩界諸公能抄寄古人遺稿給編輯室,批判或反映社會現實之作較少,〈黑市〉、〈中秋暴風雨〉及若干「感作」,方隱約傳達了關心民瘼之思。(許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