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創作月刊 |
---|---|
創刊時間 |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4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9月?日 |
起迄卷期 | 第1~6期,共6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臺北市廈門街99巷21號 |
發行單位 | 創作月刊社 |
瀏覽次數 | 5153次 |
提要
《創作》月刊,係台灣省立師範學院(今台灣師範大學)學生毛文昌、黃錦鋐、蔡蘭枝三人發起,獲得師院國文系黃肅秋副教授支持,並為刊物命名。於民國37年4月1日在台北市創刊,社址在廈門街,編輯部設於浦城街六巷十一號,同年9月停刊,前後僅半年,共出1卷6期四本。其間第1、2期各一本,自第3期起為遵照節約用紙限制,縮減篇幅,將3、4兩期合併出刊,5、6期亦如此。六期皆由小兵主編。小兵即毛文昌先生,另有筆名「江楓」。第1期並無創刊詞,但有編者的編後語:「本刊內容是以創作為主的,在形式和編排方面,我們儘量使它活潑和輕鬆,我們絕對不扳起道學的臉孔,我們也不談論天下大事,不登官樣文章,我們除介紹文學名著及探討研究文學的實際理論外,願意儘量的去寫社會上血淋淋的現實,並深入民間及社會每一角落,為無數窮苦無告的人們,作正義的聲援,以冀取得社會的同情,而作積極的改進。」創刊宗旨大抵可見。主要是從事文藝寫作及文學研究,不扳起道學的臉孔、不登官樣文章,以筆刻畫社會現實,期待以文藝促進社會的進步。惜該刊適逢台灣通貨膨脹,經濟動盪之際,週轉濡滯,雜誌虧空,不得不畫下無奈的休止符。
《創作》月刊雖是師院發起,但作者群以台大、師大師生為主,且外省籍師生為多。台大教師有台靜農、許其和、許志儉、李霽野、周學普(亦曾任師院)等,師院方面有黃肅秋(筆名林莽)、許世瑛、潘守先等。學生有趙制陽、顏義侵及《創作》主編小兵,均為師院學生。第1期即有台靜農〈從「杵歌」說到歌謠的起源〉論文一篇。該文原脫稿於民國二十五年,但尚未發表,篇中論及杵歌之處,又曾引用六十七居魯的「蕃社采風圖考」,與台灣原住民(時稱山地同胞)有關涉,因此特刊出用饗讀者。同期又有許志儉先生〈追念許壽裳老先生〉一文,文中提到許壽裳先生特別尊重女權,愛護青年,同情勞動階級的人,思想新穎,過年主用陽曆,不喜人於陰曆拜年……等。對研究許氏者來說,也是一篇重要的參考資料。
另黃肅秋用本名及筆名林莽發表了〈論懷古詩〉及新詩〈故居〉、散文〈情緒的記錄〉等,對《創作》月刊所花心力最多。許世瑛發表:〈衛玠與王蒙〉、〈新文藝可走的兩條路〉。周學普每期皆有譯作發表,如翻譯釋勒的〈異鄉的少女〉、梅力克的〈這是他〉、勒瑙的〈馭者〉、〈蘆葦之歌〉、歌德的〈航海〉(以上為詩歌),顯尼支勒的〈盲人格羅尼摩和他的兄弟〉(小說)。潘守先發表過詩作〈遙寄〉、〈死谷〉及譯詩〈貨船〉(曼絲菲而特作)。趙景深發表〈記熊佛西〉。李霽野發表過英國詩譯作:Robert Browning的〈你終于會愛我〉、P. B. Shelleg 的〈輕柔的聲音化為烏有〉、W. S. Landon的〈你沒有說過驕傲的話〉、R. HerRio的〈寄伊麗特拉〉,同周學普一樣,每期皆有譯作,對青年學子自辦刊物相當熱情支持。3、4卷合刊本特別針對學生,開闢了「創作園地」,鼓舞學生踴躍投稿,因此有林鶯〈鵝鑾鼻的輪廓畫〉、王燕〈幻想〉、夢岡〈星期天〉及章靜〈臺南行〉,內容主要是學生生活及旅行經驗,5、6卷合刊本也有螢雪〈四重溪遊記〉、姜宗國〈信外的信〉及艾路楓、曉寒等人之作品,部分作品反應了戰爭現實,期待迎接黎明的到來的心聲。這些文稿有寄自杭州、上海、高雄、台中港諸地,可知除台、師大師生外,尚有中國大陸、台灣南部及其他學生的作品。
《創作》所刊內容有論文、散文、詩、小說、木刻等,有多篇小說甚具現實性,如章仕開的〈X區長〉,以諷刺筆致,描繪了不學有術的X區長,為官之道在於:力求無事,務圖發財致富。X區長是位大陸來台的官員,在接收日人留下來的私有財產時,使出卑鄙手段,從中弄了不少錢,然後衣錦榮歸,回到早已買好的洋房享樂去也。小說亦具體反映了當時本省人排斥外省人、甚引起衝突之因,對了解戰後初期的台灣社會有相當的助益。鄭重〈地下書簡〉一文,對於煤礦工人惡劣的工作環境及低廉的工資,多所憐憫,並控訴老闆殘虐之剝削。芸丁先生的〈人到水裡是會死的〉以一位來台的教育工作者由朋友的來信,而追溯過往,敘說女孩羅玲不幸的身世和悲涼的半生。評論亦筆鋒犀利,鍾華〈文藝簡論〉指出大環境對文學的戕害,以及文學在險惡時代的重要責任。其短文〈行列〉以貧富強烈對比,反映當時台灣現實社會的實貌,是《創作》中最富批判力的作家,勇於抨擊不公不義的社會。黃肅秋的散文〈情緒的記錄〉、〈亂世草〉、〈浮世草〉、〈纈春辭〉,每篇皆由數篇短文組成,或抨擊政治黑暗,或控訴戰亂或激勵國人士氣,善以生活細節呈現時代面貌、人民心聲。作品內涵及藝術性皆極高,是《創作》不可忽視的重要作家及作品。同時亦刊許壽裳先生遺著〈談傳記文學〉,亦見許氏在戰後初期的台灣所受的重視。大陸籍人士的詩作,則偶流露一些鄉愁之思。
《創作》月刊雖以創作(尤其新文藝)為主,但每期皆有一、二篇論文,對於新舊文學亦相容並蓄,並不排斥舊文學,尤其作者群中就有若干人是任教於師院國文系,他們大抵有相當的國學根基。首開學院內新舊文學、創作與研究並重的刊物型態。《創作》月刊另一特色是譯詩不少,尤其李霽野、周學普對英詩、德文,各有所譯作,亦可以看出當時文壇風氣。這是繼戰後初期周青、朱點人1945年9月發行的《文學小刊》之後,再一次的純文學雜誌,然而作者群多為省外人士,因此也可以說是目前所知戰後初期第一份由省外文人結合學院師生所辦的純文學雜誌。(許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