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潮流 |
---|---|
創刊時間 |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1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8年(西元1949年)4月?日 |
起迄卷期 | 第1號~第2年第1輯,共6號 |
刊期 | 季刊 |
出版地 | 台中縣豐原區內埔鄉屯西村566號 |
發行單位 | 銀鈴會 |
瀏覽次數 | 6627次 |
提要
《潮流》發行於1948年1月1日,發行單位為銀鈴會,無發行人,主編張紅夢(張彥勳)。其前身為《ふちぐさ》(邊緣草)。兩刊均屬油印刊物,以手工刻寫鋼版,油印而成。
銀鈴會係於1942年(昭和17年)創立,當時就讀台中一中三年級的朱實、張彥勳、許世清等三人因愛好文藝,以原稿收集裝釘成冊方式交換作品閱讀,其後因參加成員增多,乃於1944年發行油印刊物《邊緣草》,內容以評論、隨筆、詩、短歌、俳句及其他與文學有關之作品為主。日本戰敗後,因語言跨越障礙,《邊緣草》於1947年初停刊。同年冬,朱實與張彥勳、林亨泰、詹冰、蕭翔文等人商討復刊,更名《潮流》,於1948年1月出版冬季號,成員包括師範學院(今台灣師範大學)學生、台中一中班底、彰化和后里文友。
《潮流》發行期數,一般均根據林亨泰說法為五期,創刊日期為1948年5月1日。唯若根據該刊主編張彥勳〈銀鈴會的發展過程與結束〉一文,應為1948年1月1日創刊的冬季號;再案現存春季號〈編輯後記〉(紅夢)所述,稱「第1號出版以來受到甚多鼓勵,編者感到欣慰」一語,在該期出版前確有「第1號」之存在。依此推計,《潮流》應共出版六期,而非通論五期。第1號是否尚有殘本,也就值得追蹤了。
作為銜接日治年代與戰後台灣新文學發展的重要刊物,《潮流》既延續了日治年代台灣新文學的命脈,也紹啟了戰後台灣新文學火把,它雖然是一份年輕作家的同仁刊物,但已經展現了為新時代開創文學新局的企圖。此由該刊每期卷頭所刊〈卷頭詩〉可知,1948年春季號以銀鈴會之名發表的〈卷頭言〉強調要追求學問與藝術的志業;夏季號刊出朱實所撰新詩〈寫給潮流〉,希望「新時代由潮流中誕生」;秋季號刊楊逵詩〈寄「潮流」〉,期許「潮流到處新芽萌」;冬季號刊朱實詩〈生命之歌〉,強調「我要寫生命的欣喜」;第2年第1輯刊子潛詩〈前鋒〉更強調潮流要做台灣文學前鋒、文化交流的橋樑。這些相當能代表該刊立場的卷頭詩,反映了戰後銀鈴會由現代主義轉向社會寫實主義的路向。
這樣的趨向也表現在該刊的內容上。《潮流》五期的主要欄目大抵以詩、小說、論著、隨想和銀鈴會會友通訊、文壇動態為主,詩作最多,其中較傾向現代主義者,有亨人(林亨泰)、綠炎(詹冰),其他同仁如朱實(朱商彝)、紅夢(張彥勳)、淡星(蕭翔文)、金蓮(錦連)、子潛(許龍深)、張有義、微醺(詹明星),所刊詩文或論述則多傾向社會寫實主義。這和楊逵自夏季號之後擔任該刊顧問不無關聯。楊逵除在該刊發表卷頭詩之外,夏季號發表隨想〈夢與現實〉,強調文學要與現實與真實面對決,期望《潮流》的同仁要推進時代的怒濤;秋季號刊出台語民謠二首,置於其上的朱實〈民謠小論〉強調「民謠永遠與人民在一起,永遠向光明前進」,其中左翼思想躍然紙上。
由於該刊屬同仁刊物,會友通訊和作品互評也形成特色。會友通訊自春季號以〈銀鈴會員の寄語〉始,其後夏季號為〈會友の消息〉,秋季號之後統稱〈會友介紹〉,這似乎可說是其後鍾肇政等人合創《文友通訊》的基模;作品合評則自夏季號闢「Salon」專欄,刊出同仁對於該刊上期作品之簡評,具有互相對話與交流創作經驗、思想之用,此一特色其後也在該刊同仁加入創立的《笠》詩刊中沿用。每期編輯後記多由張彥勳撰(秋季號因張感冒改由朱實撰寫),除介紹該期文章之外,也有傳達會務和刊物訊息之用。此外,為促進會員交流,該刊也舉辦過兩次聯誼會,楊逵於第一次聯誼會上致詞希望銀鈴會同仁描寫台灣現實與民生活,唾棄空洞的文學。
1949年爆發「四六事件」,楊逵被捕,判刑十二年。「銀鈴會」也因同仁涉入其中而自動解散。張彥勳回憶指出,這是因為政府將銀鈴會視為共產黨外圍組織加以迫害之故。根據國家檔案局出土文獻,當時情治單位收集「銀鈴會會員名冊」(「拂塵專案」第13卷附件,列71人),早將該會同仁列為檢肅對象,其中朱實參與四六事件,被列為逮捕名單,事發後逃亡中國。次年,政府展開逮捕行動,張彥勳被捕,後因罪證不足釋放;蕭翔文被捕後繫獄半年;林亨泰則於某日下課後被捕,審訊一夜後釋回。蕭翔文曾以〈鳳凰木的花〉一詩暗喻此一悲涼:「燃盡了熱情的花╱慘酷地落掉了……被淘汰的花友們╱我們雖然永存著╱但竟看不到你們╱所夢著的美麗的遠景」。
1964年「笠」詩社成立,銀鈴會同仁林亨泰、詹冰、錦連列名為十二位發起人,其後張彥勳、蕭翔文也加入,《潮流》的精神得以延續,本土寫實詩風再次開展。(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