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建國月刊 |
---|---|
創刊時間 | 民國36年(西元1947年)10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7年(西元1948年)9月1日? |
起迄卷期 | 第1期~第2卷第6期?,共12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台北川端町457番地 |
發行單位 | 建國月刊社 |
瀏覽次數 | 7592次 |
提要
建國月刊社發行,綜合性刊物。創刊於1947年10月1日,社長鈕先銘(省警備總部副司令),發行人柳劍鳴,主編曾今可。封面設計第2卷起,以木刻為主,「失業」、「救濟」畫面極為傳神。根據〈發刊詞〉及本誌所刊文章,本刊旨在於為「建國工作」效命,欲透過刊物以喚起民眾奔赴救國建國行列。創刊背景即在於台灣戰後,日本兩年內於安定中求穩定,開展經濟貿易,而中國境內卻因國共內戰日趨嚴峻,社會動盪不安,迫使國民政府頒佈總動員,提倡戡亂總動員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並倡導新生活運動,勵行節約消費。主編曾今可撰〈戡亂與建軍〉一文定位戡亂非內戰,因共軍裡有朝鮮兵、日本兵,台人應理解軍人備受尊敬,鼓勵從軍效忠民族、保衛國家。因此本刊內容以登載抗戰勝利以後在國家恢復建設方面需要解決的問題,及其他涉及國際形勢、道德倫理、教育事業等文章。另外有一定篇幅的散文、詩歌、劇本、翻譯文學、民間故事等文學作品。本刊從一出刊,即被視為與中央、省政府、警備司令部關係密切,逼得主編於編後記一再澄清本刊無關於任何黨派、政府機關,並希望讀者勿輕信謠言,同時強調並無金源。真相如何,已難追索,但該刊濃厚的黨政軍人脈及相關的作品,卻是事實,如彭孟緝〈擁護總動員與確保治安〉即高呼台灣人民趕快將所有的力量,貢獻給中央,勘平匪亂,建設富強康樂的三民主義新中國,明顯呼應本刊創設宗旨。
本刊付印日期9月9日,並非取重陽節之意,而是九九體育節,著重勇壯之士、強健國民以改造積弱國家,建設嶄新國度。在最後一頁「建國畫報」欄目且刊登「道明」杯籃球賽、「毓秀」杯女子排球賽。其內容範疇,每期普遍有「建國評論」(或「建國論壇」)及「特稿」、「特輯」(「專論」)、現代詩文及傳統詩以及「建國畫報」。第3期刊登了增設「青年園地」徵稿啟事,鼓勵青年寫作興趣。第4期為「新年特大號」,奉贈別冊附錄「蔣主席六旬華誕介壽詩集」,不另發售,以誘發讀者訂購本刊。如依第1卷總目錄之分類,「專論」之後以「教育文化」、「台灣史話」、「讀書隨筆」、「短論及雜感」分門別類。「建國評論」刊登的文章如〈紀念空軍節〉、〈勝利二週年〉、〈孔子誕辰與教師節〉、〈祝四中全會成功〉、〈我們看共產國際〉、〈無空防即無國防〉、〈對日貿易問題(的正面與側面)〉、〈兩年之感〉、〈琉球應該歸還中國〉、〈學習國父的勤學精神〉、〈九龍是我們的〉、〈幣制應即改革〉、〈台省民教館之存廢問題〉、〈玄妙的援華〉、〈踏入民主憲政第一步〉、〈慎選師資並保障其生活〉、〈重建社會的道德〉、〈節約與建設〉等等,對於領土、教育、政治、經濟、軍事等議題多所關注,但莫不指向「建國」之考量。特稿作者有鄭毓秀、吳稚暉、鈕先銘、林紫貴、魏道明諸氏,刊載文章有鄭毓秀〈行憲聲中婦女運動者的責任〉、楊志仁〈戰後之蘇聯人民〉(特譯稿)、楊宣誠〈參加開羅會議經過〉等等,專論之作有謝南光〈日本的政府〉(中日文對照)、近衛文麿著金文譯〈日本對華和平運動追記〉等。教育文化方面的文章佔了不少篇幅,張瘦碧〈中等以上教育推進意見〉、(張)介人〈台省民教館之存廢問題〉、〈明日之教育視導〉、毛平遠〈改進台灣中等教育的我見〉、何容〈談推行語文教育〉、毛文昌〈關於今後台灣教育的我見〉、詹志雄〈漫談台灣的教育〉、桂村〈介紹孔子的學說〉及每期的「學府介紹」(分別介紹了台灣省立師範學院、國立台灣大學、廈門大學、台北師範學校、台北女子師範學校、安徽大學)等等,希冀透過教育推動孔子學說、孫中山三民主義來建設新世界,也提供台灣子弟報考資訊。與台灣相關之史話,則以蔡子錚作品較多,主要介紹台北一帶史話、古蹟,如〈新莊〉、〈士林、北投、草山〉、〈台北一帶的名勝古蹟〉、〈板橋鎮的史蹟〉、〈淡水一帶的名勝古蹟〉,另有福田〈鄭成功與張蒼水〉、郭廷以〈台灣與近代中國〉、杜重〈推進台灣文藝運動的我見〉、曾海如〈美麗的台灣〉、沈雷漁〈台灣土地制度的演變(明清)〉、速齋〈日人治台時的土地調查工作〉、〈日人治台時的築路築港工作〉等。
文藝作品方面,包含散文、詩歌、小說、翻譯文學、劇本、民間文學、隨筆等,掛名社長主編的鈕先銘、曾今可之詩文不少,如鈕先銘〈從南京失守說到台灣光復〉(中日文對照)、〈一九四八年世界戰略形勢之展望〉(中日文對照)、〈浪淘沙(寄友)〉及〈三六自壽〉詩、〈集曼殊大師句八絕〉,亦引來一些詩人的唱和,如吳紉秋〈拜讀 鈕先銘先生三六自壽詩謹和瑤韻〉。曾今可有時化名為「遊客」,作品有〈伊藤博文的遊台詩〉、〈勝利二周年放歌〉、〈文藝作品的社會價值〉、〈贈別覃異之軍長〉、〈普希金逝世百十年紀念〉、〈迎青年軍二零五師步前韻〉及各類酬唱詩作,在他的主導下,古典詩作時見刊載,甚至是補白最佳方式,從第2卷第1期起,附有台灣詩壇數頁,編者代為說明如下:「『台灣詩壇』為林獻堂、黃純青、謝雪漁、魏清德、楊仲佐,李翼中諸詩翁及鈕先銘將軍所發起,敬請章士釗先生為顧問;管理騷壇,共扶風雅。」首次命題之作七律尤韻「日月潭」,詩作紛至沓來,又如章士釗、黃純青、魏潤庵、張慕陶的〈晴園雅集〉,或在詩壇之外,又規劃「詩人節」特輯,幾乎網羅日治以來的台灣詩人。詩壇之運作,或許有籠絡管控、互通聲氣考量,但其中也無意間留下了一些史料文獻,如在章士釗〈偕曾今可訪台灣詩人魏潤庵見梁任公贈詩及曾惠敏(紀澤)聯皆精極爰以聯語足成一律〉,提供了梁任公遊台相關史話。另值得留意的是現代藝文作品的刊載,如「吳鳳紀念特輯」刊登了鋒武〈成仁取義的吳鳳〉、記諸〈吳鳳永生在人間(報告)〉、居仁〈吳鳳〉(台灣史劇),其主要用意在於表彰吳鳳「壯烈捐軀、殺身成仁」事蹟,以鼓舞台人效法其殺一己救萬人之精神。至於小說詩文之作,亦多以反映物價波動、奸商囤貨炒作、黑市交易、民生物資缺乏等現實,小說〈「調整」前後〉即寫勝利兩年後,烽火漫天,遍地哀鴻,台灣物資運去上海,百物一天貴似一天的慘境,逼使主角雲階不僅難以接濟家人,即使簽呈先借得三千亦入不敷出,小說中主角的詩作「歡騰勝利忽三秋,底事誰知百事憂!逐走東洋鬼倭腳,反來北塔馬高頭,老妻數債眉顰蹙!稚子喊饑淚湧流,柴米油鹽日日貴,一回調整一回愁!」正道盡箇中辛酸。陸晞白〈但丁與屈原〉、陳劍秋〈失望〉、〈崖〉(中篇小說)、趙善欣〈非夢記〉(小說)、曾海如〈戰爭的悲劇〉(小說)、鹿君〈南國姻緣〉(小說)、高秋〈佐藤夫人〉(獨幕劇)、柏華〈軍中春色〉皆是此中佳作。翻譯文學有安徒生作、熊大桐譯〈賣火柴的小女孩〉及西條八十作、陸晞白譯〈紅色的花束〉、格雷哥利夫人著、潘守先譯〈月亮上升〉。另「讀書隨筆」類,除李季谷之作外,幾乎為木村所寫,有〈「水滸傳」的人物及其思想〉、〈聊齋志異〉、〈「紅樓夢」讀後記〉、〈陳圓圓與吳三桂〉、〈詩人吳梅村與王漁洋 〉、〈金瓶梅〉,以說部為多。「青年園地」既有改造青年作用,也可扶植青年的文藝創作,而青年投稿,同時可獲稿費支持其窘困的經濟,其中人才如蕭金堆、黃慶萱、陳文彬、文心。目前得見本刊第2卷第6期,未悉是否為最後一期?(許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