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文化交流 |
---|---|
創刊時間 | 民國36年(西元1947年)1月15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6年(西元1947年)1月15日 |
起迄卷期 | 第1輯,共1輯 |
刊期 | 不定期 |
出版地 | 臺中市民族路60號 |
發行單位 | 文化交流服務社 |
瀏覽次數 | 2896次 |
提要
《文化交流》為不定期輯刊,第1輯創刊於1947年1月15日,名義上由藍更(本名藍運登)與主辦的文化交流服務社編輯兼發行,實際上由王思翔與楊逵合編,台中中央書局代理發行的。因為第2輯在排印中遇上「二、二八事變」而被迫停辦,因此第1輯既係創刊號,也是終刊號。
據王思翔在〈台灣一年〉一文中的回憶,《文化交流》雜誌可說是《新知識》月刊的再現,因為出資人仍是中央書局董事長張煥珪,主編人仍是王思翔,祇是加上另一位台籍作家楊逵而已。鑒於《新知識》的失敗經驗,這次他們更加小心,改採取溫和穩健的編輯方針,儘量不談政治。為了團結台灣文化界,達到交流的目的,特別邀請楊逵加入主編。再請不具色彩的知名人士藍運登向台中市政府申請成立「文化交流服務社」,以籌備出版書籍及不定期刊《文化交流》。藍運登(1912~1997)係苗栗人,後定居台中,1934年3月,台中師範學校演習科第六屆畢業,翌年赴日習美術。回台後,轉入新聞界,擔任《興南新聞》的文教記者。
《文化交流》是純文化雜誌。其創刊宗旨,就如它的命名與封面漫畫一樣,「是想在此時此地的文化盡一點交流的作用。」(〈卷頭語〉)因此,刊物完全介紹中國與台灣的文化,以盡交流作用。王思翔負責組稿的係有關中國部份;楊逵負責組稿的係有關台灣部份。
《文化交流》封面係由創辦人張煥珪(1902~1980)題字;漫畫〈奶!奶!〉(意為孩子(台灣)投入母親(祖國中國)的懷抱)是《和平日報》美術編輯陳庭詩(筆名耳氏)畫的。陳庭詩(1913~2002),福建長樂人,因幼年失聰,故取筆名「耳氏」,後來成為台灣著名的版畫、木刻家。𨢁
主編之一王思翔寫有兩篇文章,一為論文〈釋文化〉;一為書評〈《抗戰八年木刻選集》評介〉,署名于人。
主編之二楊逵除寫有散文〈阿Q畫圓圈〉外,並編了一個〈紀念台灣新文學二開拓者──林幼春、賴和〉之專輯。楊逵為此專輯,曾寫有〈幼春不死!賴和猶在!〉一篇紀念文,同時又為賴和(懶雲)之生平做一簡介。「專輯」中,除由莊幼岳也為林幼春做一生平簡介外,並收錄有林幼春遺稿〈獄中十律〉、〈洞簫曲〉、〈愛鄉曲〉等舊詩詞;賴和遺稿〈查大人過年〉(小說)、〈溪水漲〉(新詩);以及追悼幼春、賴和的舊詩十多首。這些舊詩的作者,除了葉榮鐘(少奇)、陳逢源(南都)、莊銘瑄(幼岳)外,其餘如陳滿盈(虛谷)、吳蘅秋、楊樹德(笑儂)、陳英方(渭雄)、楊添財(雲鵬)、楊子庚(石華)、王克士、楊松茂(守愚)等八人與賴和均同為1939年秋在彰化成立的舊詩社──應社之社員。
《文化交流》其他重要文章有當時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許壽裳之論文〈國父孫中山先生和章太炎先生〉,管明之〈老莊學說的分析〉,周夢江之〈台灣史話〉(署名鳳炎),張風謨之〈從法律觀點看姨太太問題〉等。
其中,「管明」之名未見經傳,然由刊底〈本社新書預告〉中三位編者看,可推測成係樓憲之筆名。此外,張風謨(1908~1997)係台中豐原人,1929年3月,自東京中央大學法科畢業,同年又獲日本高等試驗司法科合格。為台中地區著名的律師。由刊底登載的〈本社緣起〉來看,當時的「文化交流服務社」確有一番遠大的企劃。可惜,因接著而來的「二、二八事變」,一切都成泡影。王思翔、周夢江、樓憲三人在事變後為逃避憲警追緝,先後潛回中國;楊逵也在同年被捕入獄四個月。
由內容看,在台中出版的《新知識》與《文化交流》這兩份雜誌可說是台灣戰後初期高水準的期刊之一。但其遭遇也同時可看出當時言禁之森嚴,以及私人創辦刊物困難之一斑。(秦賢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