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台灣月刊 |
---|---|
創刊時間 |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10月25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6年(西元1947年)4月10日? |
起迄卷期 | 第1期~第6期?,共6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台北市懷寧路(第1期-第5期) 台北市西門里長壽街3號(第6期) |
發行單位 | 台灣月刊社 |
瀏覽次數 | 6385次 |
提要
台灣月刊社的機關刊物。《台灣月刊》於1946年10月25日在台北創刊,係綜合性刊物,舉凡國際、政治、經濟、文化及有關台灣之各種論文著述皆含括。創刊號〈發刊詞〉表示「台灣光復迄今一年,國內人士對台灣情形仍多未能深切了解,若干報章雜誌的報導,不是視台灣為不可思議之『謎』,即是充滿許多似是而非的論調。」因此必需肅清日本殖民主義文化的影響,在台灣發展中華民族文化,「促起國內人士正視台灣,認識台灣,進而共同建設三民主義的新台灣,使之成為拱衛祖國國防最堅強的前哨」、「增加其民族意識,提高其文化水準,使之成為現代化的中國國民」,解決文化上的饑渴,成為迫切要務。本刊發行主旨即在於,「一面向國內讀者報導台灣情況,一面向本省讀者介紹祖國文化」,作為兩岸文化交流的橋樑。這一創刊宗旨,在當時自然是一個十分迫切的任務,積極評述了國內外政治經濟等問題,介紹了中國的傳統文化,彙集了有關台灣歷史與戰後經濟恢復的有關資料,配合台灣建設的要求。主編沈雲龍,字耘農,江蘇台東人。早年留學日本。曾任上海《國論月刊》、上海《中華時報》、《台灣新生報》、《公論報》、《徵信新聞》社委員,曾任教東吳大學法學院,在本刊亦發表多篇作品,如〈台灣政治制度之檢討〉、〈台灣國際關係史略〉。
該刊封面由朱鳴岡設計,設有專論、特輯、文藝、時評、圖片之頁等大類。第1、2期特輯規劃了中外記者眼中的台灣觀感,第1期是「外國記者眼中看台灣」,第2期是「京滬平昆記者團台行觀感」,第3、4期(合刊)特輯是「一年來台省施政檢討特輯」,第5期「制憲與行憲特輯」,第6期「台灣二‧二八事變專輯」,特輯呈現了現下的台灣狀況,對國內讀者認識理解台灣,起了一定作用。所顯現的台灣,從經濟凋蔽、農產銳減、平靜中邁向重建台灣之路,展望一年來對民政、財政、教育、工礦、人事、糧政、專賣、衛生、編譯、氣象、地政各方面的施政檢討,進而在台灣制憲與準備行憲,然而接收台灣才一年多時間,即因各種因素爆發了二二八事件,而有第6期「台灣二‧二八事變專輯」報導,快速反映了官方的立場與對此事件的定位,在一張圖片標題〈司馬昭之心〉特別強調「幕後則實由少數奸黨及政治野心家所操縱,另有企圖」,此外亦刊出新竹縣長朱文伯之文〈「二‧二八」被毆記〉,敘其被台胞救護脫險之經過。任山〈悼新的吳鳳們〉則寫台人對「阿山」的毆打殘殺,二文並刊,似有平衡之意,而矛頭指向是受共產黨人影響,惡意詆毀國民黨和國民政府。由於本刊物重點之一在報導台灣,因此除了以上所述外,尚有台灣茶葉、漁業、樟腦業、香蕉等介紹,其他篇目亦與台灣相關,如允恭〈台灣的發現與命名〉、李震明〈台灣民主國始末〉及每期連載的耘農〈台灣關係文獻〉、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統計室輯〈台灣統計資料〉(氣象篇、人口篇)等等。〈台灣關係文獻〉先後介紹了六位理台治台的官員:施琅、藍鼎元、藍廷珍、陳夢林、吳士功、楊廷理,其用意則在於「治理台灣及關心國防者之一助也。」本刊的「圖片之頁」雖列目錄最後,但置之每期正文之前,圖片頗具史料文獻價值,如創刊號首刊「蔣主席夫婦蒞台」、「首批蒞台接收之官員」、「遣送日俘登上美艦」、「外國記者團蒞台」等,其他期之圖片大抵以「蔣主席」、台島風景及新劇影劇來台演出之圖片,第6期則以二二八事變圖照專輯為主。
「文藝」欄目登載了不少文學藝術作品,詩、小說、散文、戲劇、翻譯、素描皆備,體裁多元。如黎玄小說〈流星〉(連載六期)、散文有美純〈被番人馘首的青年——吳鳳〉、姚隼(即姚勇來)〈新台灣之旅〉、翟羽〈鄰人〉,素描有麥非〈台島旅行雜拾(素描四幅)〉、荒烟〈新生的一代(素描)〉、朱鳴岡〈交通四題(素描)〉,新詩有蘇月〈新雛‧飛哺〉、劉牧羊〈沉默的彭琪〉,翻譯有巴爾札克作、李杏邨譯〈荒砂之戀〉,此外,戲劇方面的演出宣傳、報導及論述文章尤令人注目,除了呂訴上〈漫談台灣戲劇〉,歐陽予倩率團來台演出鄭成功,其宣傳文〈關於「鄭成功」的演出〉同時刊登在《正氣月刊》。在本刊第3、4期合刊特別製作了「新中國劇社公演『鄭成功』特輯」,刊出五篇作品介紹鄭成功,除〈關於「鄭成功」的演出〉一文,尚有:許浩基〈鄭成功年譜〉、宣剛〈鄭成功之歌〉、沈嫄璋〈新中國劇社的長成〉(隨夫姚勇來到台灣)、懷遠〈「鄭成功」劇中人物誌〉。如從吳鳳、鄭成功題材之書寫、演出觀之,民族精神之強調,正呼應了其發刊詞「增加其民族意識」之要旨。東之〈痛話西沙〉也是一篇因法侵西沙群島而撰寫的民族愛國精神之作,從歷史文獻強調了主權原歸屬中國。另外,有些作品也呈現某些來台作家不很客觀的觀感,如翟羽〈鄰人〉呈現的下女形象,喜歡塗脂抹粉又功利趨炎附勢,對女工之負面批評居多,口吻充滿不平之氣。
就介紹祖國文化視之,本刊比重不多,多半是報導台灣文化情況。作者則多為來台之文人,本省籍作家除呂訴上、李萬居外,似乎未見他人,而省外作家都為一時之選,除以上所提諸人,尚有范壽康、嚴家淦、夏濤聲、許壽裳、劉漢光等人。本刊第5期是1947年2月10日出刊,但因月底二二八事變發生,3月並未出刊,第6期於4月10日方出刊,版權頁亦有「徵稿簡約」,未見任何停刊字眼,但目前僅到第6期,未知是否與刊登二二八事變專輯有關,而無預警遭停刊?需說明的是,民國34年(1945)11月台灣革新協會宣傳部即於上海泰山路創辦了《台灣月刊》,早本刊一年刊行,該刊在1947年第5期刊登了翟羽〈台變十日記〉,對二二八事變亦多所報導,做為同名的兩刊物,後續發展也因一在台北一在上海而有不同的命運。(許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