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正氣月刊 |
---|---|
創刊時間 |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10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6年(西元1947年)5月1日 |
起迄卷期 | 第1卷第1期~第2卷第2期,共8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臺北市表町博物館前 |
發行單位 | 正氣出版社 |
瀏覽次數 | 5949次 |
提要
正氣學社的機關刊物。該社前身為「正氣出版社」,後於1946年3月擴大規模,改組成立「正氣學社」,社長為警備總部參謀長柯遠芬,副社長為警備總部副參謀長范誦堯,總幹事為曾今可,是警備總部的外圍組織,也是柯遠芬經營政治影響力的團體。該社有三個直屬機構:正氣出版社、正氣補習學校、正氣函授學校,並成立正氣印刷廠,曾印行的報刊有《正氣半月刊》、《正氣月刊》以及《正氣畫報》,並出版「正氣叢書」與「正氣文庫」。《正氣半月刊》於1946年4月創辦,至7月共發行5期,後因印刷工具短缺而停刊,10月改為《正氣月刊》,發行人為柯遠芬,發行所為正氣出版社,主編為曾今可。
在該刊創刊號〈正氣月刊徵稿簡章〉記載「本刊以闡揚三民主義,宣傳國策,發揚正氣,並對國內外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諸問題,加以理論與實際之研究,以供社會人士之參考為主旨」、「來稿以語體文為主」等,在該期〈編後記〉則云:「目前是建國時代,本刊的宗旨,希望對建國有所貢獻,因此我們更歡迎有建設性的文章。消極的批評,固然有其作用,但總不如建設性的作品來得有價值」。其實,台灣經歷了五十年的日本統治之後,日文不僅成為知識階層思考、閱讀以及撰述之主要語文,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也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社會溝通用語,戰後初期能夠通曉中國白話文者究屬少數,《正氣月刊》卻全部使用白話文,其預設與實際的主要讀者除了在台的大陸官員與文人群體之外,其實從該刊特別在南京與上海設立辦事處之舉,亦可看出屬於軍統派系的台灣警備總部恐怕也有以此刊物為喉舌而向中國大陸政壇作政治表態與施政宣傳並企圖與政學系的陳儀集團互別苗頭之用意。
《正氣月刊》社長柯遠芬(1909~1996),家名桂榮,字遠芬,別號為之,中國廣東梅縣人,先後畢業於黃埔軍校第四期、陸軍大學南京第一期,曾於陳儀治閩時任福建省保安處參謀長,後任蔣介石委員長侍從室參謀,戰後受陳儀力邀出任台灣省警備總部參謀長,當時軍階為中將。該刊主編曾今可(1901~1971),名國珍,以字行,中國江西泰和人,「南社」成員,日本早稻田大學畢業,歷任江西省保安司令部政治部上校科長兼江西《政治日報》社長、中國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委員等職,終戰不久便由閩來台,任職上海《申報》駐台特派員兼台灣行政幹部訓練團講師,一度因批評長官公署施政而被捕下獄,出獄後任正氣學社總幹事及《正氣月刊》主編。
該刊每期都有「正氣論壇」(後改為「社論」),刊載對於社會時事的看法,如丁口〈慶祝國慶應掃蕩奸偽肅清貪污〉等,此外亦刊載其他與政治、經濟有關之論述,如夏紹裘〈不平等條約取消後的華洋相處問題〉等;還有一些與中國歷史文化有關者,如鄭谷松〈中國舊詩的研究〉等,呼應著戰後初期「去日本化、再中國化」的台灣當局文化政策主軸,並且也意圖形塑/詮釋中國立場與觀點下的台灣歷史。該刊時常安排不同的專輯,例如第1卷第2期有「雙十節特輯」、「臺灣省第一屆運動大會特輯」,第1卷第3期有「國民大會特輯」,第1卷第4期有「新年特輯」,第2卷第2期為「臺灣『二二八事變特輯(下)』」。
本刊雖然帶有明顯的國民黨官方色彩,並且積極表露擁護蔣政權之意識型態,然而對於認識二二八事件前後的台灣社會、瞭解當時台灣民眾所面臨的「再殖民」(Recolonization)處境、掌握國民黨來台官員與文人的想法與心態等面向而言,其重要之史料價值實屬無庸置疑。此外,該刊也登載了數量眾多的文學作品,包括了各種體裁,例如新詩有九如〈「九一八」紀念〉、風蓬〈西施〉等,小說有曾今可〈浮屍〉、鐵花〈迷惘〉等,散文有遊客〈木臉盆〉、曾紀焜〈懷念阿雲〉等,劇本則有舒謙〈白帝城〉、高秋〈年華逝水〉等,古典詩作從創刊號起就陸續有零星的刊載,在第2卷第2期則有關於二二八事件的作品多達103首,論述方面亦有高宇〈論戲劇藝術〉、曾今可〈臺灣詩人林茂生與楊仲佐〉等,從中可看出戰後初期大陸文人所帶來的白話文創作樣貌及其透過古典詩作與本地詩人之間的交流情形。(顧敏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