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臺灣評論 |
---|---|
創刊時間 |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7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10月1日 |
起迄卷期 | 第1期~第4期,共4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台北市府後街1段28號 |
發行單位 | 臺灣評論社 |
瀏覽次數 | 3952次 |
提要
《台灣評論》基本上可以算是幾位半山人士(抗戰時期投效國民政府台灣人,戰後回台擔任高官者)合力創辦的雜誌,雖然雜誌的負責人皆屬高官,但是在時代氛圍與主編的操控下,仍可視為具有明顯左翼色彩的刊物。根據《台灣新生報》1946年1月19日之報導:旅居京滬之本省有志人士,為提高台灣同胞之民族文化水準,在上海成立股份有限公司型態之「台灣評論社」,計畫發行刊物。報導中也說明,該社在1月8日首次股東大會上,選出劉啟光為董事長,丘念台為董事兼社長。另外,聘請生於台北的報人李純青為編輯主任,原籍彰化的周天啟為業務主任。大會決議,2月1日在台北發行《台灣評論》半月刊。但這項決議並未順利實現,雜誌創刊號要到7月1日才以月刊型態問世,發行人則由同為半山分子的台灣廣播電台台長林忠擔任,李純青為主編。
《台灣評論》在創刊詞中首先表明:「台灣已有很多刊物,今後料將更多,但我們覺得還需要一種刊物。即不偏不黨,專介紹祖國事實、祖國文化,及記載台灣事實,給六百萬台胞明瞭事實,自由批判的刊物。本刊希望負起這個責任。」關於如何介紹祖國呢?創刊詞中強調:「使台胞認識祖國的內情,不問事之美麗或醜惡,全不掩飾。」有關稿件的來源,創刊詞中說明主要是在上海採集,讓刊物具有「文摘」之特色。當然,有關台灣問題,則歡迎各地投稿,希望能紀實又能反映民意。儘管強調不偏不黨,但創刊號出版後,還是引起一陣騷動。8月5日《人民導報》報導,由於該刊批判國民黨,遭省黨部查禁,以致造成「奇貨可居」的現象,每本定價15元的《台灣評論》,市面上價格漲到40元。創刊號雖遭禁售處分,但《台灣評論》仍維持到10月,共計發行4期。12月行政長官公署宣傳處出版的《台灣一年來之宣傳》中載明,奉國民黨中央宣傳部令,予以《台灣評論》停刊處分。蘇新說,停刊的理由是主編李純青人不在台灣,這個查禁理由應該只是藉口。真正的理由,應該是李純青所說,刊物之言論內容不見容於台灣省黨部。
依照省黨部主委李翼中在回憶錄中的說法,《台灣評論》是「台灣省憲政協進會」之刊物,而「創刊號出,異黨作品,赫然刺目,反動言論連篇累牘,余不勝駭然」。因此,他面告林忠,立即停止銷售,並要求將創刊號收回。但林忠與丘念台僅答應下期會注意改進,而不願將雜誌回收,因此竟遭到李翼中的怒斥。結果,創刊號依然繼續銷售,不妥之部份僅以塗黑方式處理。根據蘇新與李純青的說法,創刊號遭查禁的部分,主要是李純青在文章中稱讚共產黨的新四軍,這篇出問題的文章,應該是指創刊號中李純青所撰〈中國政治與台灣〉一文。另外,創刊號的「政治協商會議特輯」中,還將共產黨的「和平建國綱領草案」當作決議案刊出,這應該也是省黨部無法容忍之處。
李翼中指責《台灣評論》出現親共之言論,確屬事實,但該刊並非如他所說的是「台灣省憲政協進會」的刊物。協進會是以半山人士為核心之團體,1946年10月才正式成立。《台灣評論》只是部分半山人士共同創辦的雜誌,並非協進會發行之刊物。所謂半山,涵蓋各種不同政治勢力之人物,其各自理念與人際關係相當複雜,不可能整體共同創辦雜誌。李純青自稱是比較公正超脫之媒體工作者,獲得到多位半山主要成員的肯定,故能出任雜誌主編。他也明確地說,《台灣評論》是由劉啟光集資創辦。實際上,劉擔任該社董事長,而且創刊號中的18則廣告,半數是新竹縣(含今桃竹苗三縣)機關行號之廣告,而當時官派新竹縣長就是劉啟光。由此可推斷,劉啟光在雜誌社資金籌措方面,具有絕大的影響力。
劉啟光與林忠、丘念台在半山人士之中,皆屬國民黨直屬台灣黨部之幹部,劉與林兩人還共同參與國府軍事委員會的台灣工作團。從這樣背景來看,三人應該皆為忠黨愛國之士。但實際上,劉啟光即戰前台灣農民組合的幹部侯朝宗,1930年前往上海後才改名換姓,其左翼團體出身的背景與理念,對刊物言論的走向應該有所影響。《台灣評論》主編李純青人在上海,在台實際負責人為周天啟。周天啟在1920年代曾任左傾後台灣文化協會之幹部,1930年代前往上海經商,而後任福建泉州培元中學教員,因曾投入抗戰行列,亦屬半山分子。戰後返台,周天啟擔任《台灣評論》營業主任,其對刊物言論之影響亦值得關注。但是,最重要還是主編李純青所扮演的角色,李為《大公報》記者,實為祕密共產黨員,他的文章不僅大力批判國府之統治,同時還大量選擇刊載左翼人士之文稿。例如,著名左翼文人郭沫若的〈反內亂〉,王芸生〈中國時局前途的三個去向〉等批判性的文章,皆刊載於雜誌上。此外,台灣左翼人士李偉光(二林事件領導人李應章)也發表〈略論目前台灣土地問題〉,楊逵、張信義、林碧梧等人也以日文投稿,共同討論「凝視台灣的現實」問題。其他,該刊四期皆採用左翼運動色彩濃厚的版畫做為封面,其中兩幅正是當時活躍於台灣的黃榮燦之作品。再加上,蘇新與王白淵擔任該刊翻譯編輯,各種跡象都顯示出《台灣評論》是台灣左翼言論活動的據點。而且還可以進一步說,這是一本中國左翼文人與台灣左翼勢力結合的刊物。
大致而言,《台灣評論》應該歸屬於政論性雜誌,四期之中除了刊載前述「政治協商會議特輯」引人注目之外,也大量介紹國共兩黨之重要人物,包括周恩來、羅隆基等不受國民黨歡迎的人物。同時,也刊載五五憲草、國民參政會資料、地方自治論述等文獻資料,並舉辦「本省參議員座談會」議論時局,還以專文介紹中國之重要政黨,包括國民黨、共產黨、民主同盟、青年黨等。這本雜誌標榜中立,但國民黨右派眼中則明顯親共,故難逃查禁的命運。雜誌被查禁後,中心人物劉啟光也卸任新竹縣長,出任改組後華南銀行之董事長。劉啟光到華銀後,或許受了警告後已知明哲保身,從此與左翼人士漸行漸遠。10月以後雜誌雖然停刊,但台灣評論社並未完全停止活動。1947年元月,該社宣佈在台發行上海的《時與潮》雜誌之台灣版。該社似乎企圖透過這項出版活動暖身,而後再找機會復刊。《時與潮》雜誌的台灣版未見,出版與銷售狀況不詳,而後不久二二八事件發生,《台灣評論》的復刊終未實現。二二八事件後,省黨部主委李翼中回顧說:「《人民導報》與《台灣評論》均為同志所創辦,而反為異黨所操縱,迭予嚴切糾正,終不能改」。陳逸松表示,省黨部也曾向他要求參與《政經報》的編輯會議。此外,李翼中還坦言,他曾直接要求陳儀抑制「共產黨之宣傳攻勢」,但陳儀卻答稱,只要無越軌行動,各黨派言論儘可自由。對陳儀此一態度,李翼中強硬地表示:「俟有越軌行動,然後謀之,恐傷元氣」。
《台灣評論》是國民黨極右派眼中的問題刊物,其政論方面左翼色彩濃厚自不待言。但是,正如創刊詞中所言:「我們對現代中國文化的動態,詩歌小說及其他藝術國史的研究或讀法,引人入勝的遊行遊記等打算陸續介紹,給學校做一種補充的讀物。」故其中也刊載了一些文藝作品,包括前兩期連載五次的「中山堂雅集」,收錄多位台灣名士的古典詩,還有第2期刊載一首墨人〈裸女吟〉之新詩,第3期有黃裳〈昆明懷古〉之散文,第4期也有陳逢源作之古典詩多首。從實際內容來看,可能是時局的激盪,以致無心關注文藝作品的編採。《台灣評論》原本目的就是要介紹祖國時局與文化,所以幾篇重要文章都有附日譯文,若能持續出刊或許對台灣人認識祖國現況會有所助益。但實際上,其多元化的報導不僅被國民黨視為眼中釘,從其停刊的同年10月起,報紙上的日文版也被禁止。該刊宗旨所強調,要介紹祖國,讓台胞認識祖國之理想,顯然是更難實現了。總言之,原本想要擔任祖國與台灣橋樑角色的《台灣評論》,就在國共鬥爭與台灣亂局中消失了。(何義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