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臺灣之聲 |
---|---|
創刊時間 |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6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9年(西元1950年)12月1日 |
起迄卷期 | 第1卷第1期~第9卷第6期,共54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台北市双連街54號 台北市法主公街22號(1946年10月號以後) 台北新公園台灣廣播電台內(1947年7月以後) |
發行單位 | 臺灣之聲出版社 |
瀏覽次數 | 37129次 |
提要
《臺灣之聲》是台灣廣播電台發行的刊物,其內容對了解當時收音機廣播的節目內容有相當大的助益。除了刊載不少「廣播稿」、「廣播劇」、「樂譜」、「國語講習教材」、「閩南語講座」等廣播節目之實際內容外,同時也有不少文藝作品、兒童故事、家庭講座等節目相關專欄,其刊登的材料相當多元。而且,出刊時間從1946年6月到1950年底,長達四年半時間。不僅是各期刊出的內容,從雜誌定價的節節高漲、刊登的廣告與節目表的變化,以及插圖相片等圖像內容等,都是考察戰後初期台灣社會的重要參考資料。令人遺憾的是,如此珍貴的史料,全台圖書館收藏集合起來,竟仍無法湊齊全部的卷期。
台灣廣播電台旗下的《臺灣之聲》雜誌,月刊發行,發行所是「台灣之聲出版社」,而非一般雜誌社,發行人是電台台長林忠,編輯工作由電台員工組成編輯委員會負責,1947年以後才設有主編。由《臺灣之聲》雜誌的「創刊詞」中即能了解其理念:「我們知道廣播的效能及耳聽,假如能耳目並用,聽眾的興趣定能增加促進,且本省自這一次省參議會開會結果,已奠定了本省民主政治的基礎。今後本台當站在這塊基石上發出真正的民主呼聲,這呼聲要達到全國、播及全球,使播之於空中,更能見之於文字。所以我們要創辦這個刊物,定名為『臺灣之聲』。」雜誌與電台是一體的,並且應該是相輔相成。然而,當時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發行雜誌《廣播週報》,為何台灣廣播電台不以週刊方式來介紹節目內容?是否有延續著台灣放送協會的《月刊ラヂオタイムス》的傳統,才採用月刊的方式來發行呢?此一問題尚待進一步確認。
當時登記擁有收音機每個月固定要繳收聽費,日治時期收聽戶最高約達10萬戶,因戰爭的破壞與大宗聽戶的在台日本人被遣返,使戰後收聽戶大約只剩5萬多戶,經過台灣廣播電台一年左右的努力,1946年間實際登記戶是4萬多戶。為了增加收聽戶的登記,《臺灣之聲》自創刊號起即提出許多優惠與服務的辦法,舉辦招募一萬戶基本訂戶的活動。由於通貨膨脹日益嚴重與國共內戰也不斷擴大,當時台灣社會民生凋敝,即使喜歡收聽廣播,甚至也擁有收音機,大概也不會積極主動登記為繳費的收聽戶,更不可能訂閱通篇為中文的《臺灣之聲》。因此,招募一萬戶基本訂戶的活動,其結果當然是不太理想。
探討廣播與雜誌如何相輔相成,要先了解節目的安排。從初期刊物的節目表可知,1946年間廣播從6:30開始到22:00結束,頭尾都要播放國歌,先進行節目預告後便是健身操,創刊號以夾頁方式附有「健身操早操圖解」,早操應該是延續日治時期「ラジオ体操」之習慣。接著國語講座、新聞與氣象(閩南語、國語、客語順序播出,早中晚三次),最初還有自製的日語新聞,轉播國際電台的英語新聞等,其中較重要的是兒童時間、常識講座(黨義總裁言論政令歷史地理國文科學等)、廣播信箱等,中間穿插許多音樂節目。隔年以後節目時間延長,雖增加許多廣播劇、平劇歌仔戲等多項節目,甚至開闢第二廣播等,但節目分布與搭配並未改變。
《臺灣之聲》內容大致呼應實際上的廣播節目。有關刊物內容,在此試著以1947年底為區隔,大致分成兩部分來討論。前半部是到1947年底為止,這部分大致還可分為3月號以前,以及二二八事件以後兩階段。事件前雜誌上還出現過以日文發表的文章,而後則完全消失,這是相當重要的變化。1946年6月創刊號定價8元,雜誌前頭文章免不了要刊載官員的致詞,這部分不擬討論。值得一提的是呂泉生〈兒童的音樂教育〉,從這篇文章起,呂泉生活躍於電台的情況,充分地呈現在這份雜誌上。因為雜誌上還有豐富的「樂譜」、「兒童音樂講座」與音樂活動報導,或許也可以將這本刊物視為戰後初期台灣音樂史的寶庫。另外,吳漫沙之連載小說〈稻江的月〉、秉永之廣播話劇〈曙光〉等,也是值得注意的作品。7月第2期,繼續刊出小說、話劇、樂譜與兒童音樂講座,也開闢了〈一月大事記要〉,該欄曾中斷再恢復,對了解時事頗有助益。8月第3期,首次出現日文版,包括卷頭語和「時評」欄林忠〈國民大會感言〉與張皋〈歐洲和平會議的展望〉的日文翻譯。另外增闢「科學常識」、「家庭講座」欄等,此時雜誌的體裁大致確立。
第4期9月號定價10元,突然出現「如何肅清貪污特輯」,這是徵稿活動中選出的佳作,除全文刊登之外,也在收音機廣播。其內容當然充分地反映民眾心聲,但是否也因此得罪當權者呢?就不得而知了。這一期的「家庭講座」完全以日文教導烹飪與裁縫,讀者群的設定似乎以諳日文的台灣婦女為主。10月第5期,延續原有的專欄,日文「家庭講座」、歌曲介紹、播音話劇、文藝欄等。雖然沒有徵稿特輯,但以編委會為名的徵稿啟事刊出,下個月預訂製作「所望于國民大會者」之特輯。但不知何故,下一期這個特輯並未刊載,而且11、12月還合併出刊,大部分專欄都維持住,但家庭講座變成「炊事講座」,日文也不再出現,此時政治因素似乎已經影響到編輯方針。接著,1947年新年特大號出版,實際頁數只增加8頁,內容明顯未顧及本省聽眾的需求。這一期較特別的內容是,在「兒童園地」中出現台灣各地風光的介紹,包括新公園、北投、淡水、草山溫泉等,但因屬於細項故並未列在目次。2月號,刊載家庭講座、炊事講座、播音話劇、珍聞等專欄,兒童園地中持續介紹獅頭山、阿里山、日月潭、北港朝天宮等。這一期開始設置主編,首任是翁俊明的兒子翁炳榮。這期定價從10元調高到15元。
3月號頁數增加到54頁,定價調整一倍為30元,新闢「育兒知識」、「中等國語講座」、「解頤錄」專欄,各類文章都增加了,有關台灣則介紹了基隆市、高雄市、新竹市、屏東市。3月號出刊後便發生二二八事件,隨後的4月號是否順利出版,尚未確認。從5月號來看,此時發行人已變成新任台長姚善輝,他是電台技術人員。原台長林忠因事件期間民眾闖入播音問題而去職,下台後林忠當選行憲後第一屆國大代表。這一期可能是為呼應事件後要求加強推行國語的要求,竟然將整本《國語講習教材》刊出,加上原有「國語讀音示範」連載,比例上顯得較為突兀。有關台灣風光介紹,則有霧社、彰化市、台中市等。前一年12月該刊第6期「寫在刊前」中,曾形容雜誌的用途是:「有了這本刊物,白天,或是晚上,坐在收音機前,主婦們可以利用來學習炒菜、做衣服,小弟弟小妹妹們可以學習唱歌,可以聽聽故事,父親和哥哥更可以在喝喝熱茶以後,靜靜的跟著收音機,把字和音一起融化在他們的腦子裡!這幅畫,我們希望不久就可以實現。」最後還強調希望這情境兩三個月後實現,每個家庭成員都變成本刊的愛好者。實際上,本省人絕大部分根本無法閱讀這本刊物,此一目標原本就是空想,事件的發生讓這目標變得更加遙不可及。
從7月號起,雜誌的風格與先前有較大的變化,封面用照片,內容也比較多樣化。此外,雜誌增加「播音員介紹」欄,廣播開設「聽眾服務」節目等。這期較值得注意的是,呂泉生介紹蕭邦,屬名「韻」的作者介紹台灣婚俗等文章。這期主編改為蔣頤,定價提高為50元。8月號雜誌未見,9月號定價60元,本期卷頭語「寫在前面」中提到,很多讀者來信希望增加音樂的篇幅,所以本期起大量增加相關文章。包括,七名台灣人納入「音樂家介紹」,還一口氣地介紹:兒童歌唱指導、青年歌唱指導、流行歌曲、平劇等。10月號除了持續說明全民總動員國策說明、配合國慶介紹辛亥革命與先烈之外,基本上還是以刊載歌譜與賞析之內容為主。11月號在10月25日出版定價100元,並註明光復紀念特大號,此除刊載光復相關歌曲外,還開闢「祖國風光介紹」、祖國的「地理講座」等。另外較值得注意的是,上個月的「徵歌」、「青年學生徵文」揭曉,並刊登獲獎作品,其中跨越語言世代的作家蕭金堆(淡星‧蕭翔文)投稿獲選,徵稿主題:「本省光復後我對祖國的認識」,這時他應該積極練習中文寫作。12月號定價110元,除原有呂泉生「音樂家介紹」的連載,「台灣介紹」專欄中有署名「秋」的〈山地同胞的婚俗〉等值得注意外,其餘專欄也大多延續。
1948~1950年間《臺灣之聲》各期文章,無法逐期介紹。大體而言,介紹中國歷史地理、人物故事、音樂戲曲的比例日益增加,這也反映大批外省文教人員來台的時局發展。同樣的雜誌定價也逐漸調高,1949年5月幣制改革前定價為7千元,幣制改革後定價為新台幣2元,從1946~1949年雜誌定價的變動,是當時通貨膨脹的最佳見證。由於戒嚴令的實施加上幣制改革,台灣內外時局緊張氣氛相當明顯,統治當局當然也想更進一步掌握收音機廣播。同年8月號,《臺灣之聲》封面頁上突然出現一行「自由中國之聲」的小標,此時台灣廣播電台除了第一、第二、第三廣播之外,還出現了自由中國之聲對美廣播,以及對日對南洋僑胞與大陸廣播,這可說是鵲巢鳩占吧!一年多以後《臺灣之聲》停刊,細心的讀者應該可以發現,原來在這一期封面已有了先兆。
不論從音樂史、文學史、媒體史、社會史等領域來看,《臺灣之聲》都具有一級的史料價值。其中為數甚多的樂譜最值得注意,其次廣播劇本、小說散文、民情風俗介紹、兒童故事等,都有必要仔細分類檢討。甚至還有廣播原理、波長與週率、收音機真空管等組件說明,這些在科技史研究上或許也有其參考價值。當然,除了雜誌內容的運用之外,台灣廣播電台在廣播發展史上的定位也要釐清。陳儀政府來台,林忠負責接後台灣放送協會,並將各地放送局改為廣播電台,然後納入黨營的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管轄。在訓政體制下,全國主要廣播電台都是屬於黨營事業,行憲後原本有改為民營之計畫。但是,隨後即進入動員戡亂體制之下,民營化構想並未付諸實現。1949年間,空殼子的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先佔據台灣廣播電台,最後進一步再將它併入改組後的黨營企業中國廣播公司,這是解讀該雜誌先要認清的歷史背景。廣播電台遭併吞,旗下的雜誌當然也被迫停刊。然而,《臺灣之聲》刊行的這段期間,台灣沒有其他並存的廣播刊物,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唯一的存在。換言之,雜誌本身是處於環視周遭的制高點地位,其重要性顯而易見。相信只要能回到刊物原有的視角,我們就可以看清這份史料的真正價值。(何義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