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日月譚 |
---|---|
創刊時間 |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4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8月26日 |
起迄卷期 | 第1~22期,共22期 |
刊期 | 週刊 |
出版地 | 台北市東門南街(舊旭町)14號 |
發行單位 | 日月譚週報社 |
瀏覽次數 | 9868次 |
提要
《日月譚》創刊於政府接收台灣後的第一年,是一份以打破文化隔閡,「進而銜接祖國近數十年來文化的演變」,並「積極地展開介紹祖國文化的知識」的刊物,因此也可說是政策性的讀物。刊物名為「日月譚」,係以台灣名勝日月潭(當時全台發電所在)的電光自期,要「永遠照著全台」,也有「日日譚」、「月月譚」的寓意。
這份刊物的發行人為韓逋仙,主編周玉津,從創刊到停刊共歷22期,發行時間22週,不到半年,創刊之際的宏願並未達成。創刊號刊出「創刊的話」,中日文本各一篇,互為對照,顯然是戰後為讓台灣讀者了解該刊旨意而為(中日文對照文章除社論外,亦見部分文章)。從創刊號所刊文章,如〈中華民國的成立〉、〈通俗三民主義講話〉、〈蔣主席──我們最高的領袖〉、〈國父革命思想的形成〉、〈我們的民族〉、〈台灣受降典禮〉等,可知該刊是一份宣揚政令的大眾刊物,部分對象則為台灣省地方行政幹部訓練團受訓學員,因此在次期之後均出現〈陳長官語錄〉(陳儀談話)。
除了政治宣導之外,該刊的特色是每期均闢「時事談座」、「每週畫報」欄二頁,歌譜一頁。「時事談座」方面,以討論國際問題與事件為主,如第3期〈伊朗問題東北事態國內大勢〉、第4期〈日本大選展望〉、第7期〈我國府還都南京〉、第8期〈國際問題基本看法〉等。「每週畫報」主要刊登版畫,多反映時事與民生生活,亦有配合宣導政策之作,如創刊號〈遣散臺灣日僑工作已告完成〉、〈加強臺灣文化建設〉、第2期〈民以食為天〉、第6期〈學習國語的狂熱〉,第20期設有「木刻特輯」。歌譜的專欄名稱第17期後改為「日月譚週報歌曲選」,主要為愛國歌曲,如創刊號即刊陳儀撰詞之〈愛國歌〉、第8期〈青天白日滿地紅〉、第9期〈擁護領袖歌〉、第22期〈齊起來建設新中國〉等。
第2期開始增加「國音講座」,介紹國語注音符號,包括發音、音調、拼音等,以及歷史故事、中國地理講話、藝文創作(劇本、詩、文)。歷史故事方面有第11期章衣萍〈鄭成功起義〉、第13、14二期連載亭笛〈刺虎殉國的費宮人〉、第20期夢月〈鄭和七次下南洋〉、第21、22二期連載沈耀東〈勾踐〉等。中國地理講話皆為署名「何美」之作者所撰寫,有第2期〈人和山〉、第4期〈人和水〉、第6期〈中國的地下財富〉、第10期〈食糧〉、第13期〈出口和入口〉等。藝文創作在劇本方面有第2期朱純白〈海龍王娶親〉、第4期張新金〈金珠的失踪〉;詩有第3期馮玉祥〈丘八詩〉、第5期蕭羣〈蜘蛛及其他〉、第19期陵〈漁夫〉等;文章有第3期綠君〈春天的早晨〉、第7期亭笛〈獨白〉、第11期柯標〈黃昏的溪畔〉、第17期葉聖陶〈關於看小說〉、第18期陳瘦愚〈豆腐頌〉等。
較特別的是,該刊第14期曾轉載《大公報》社論〈我們對台灣的意見〉,論及國民政府接收台灣之後的五大問題:參議會議員問政傷害公務員奉公感情、現行省長官制受到責難、台灣經濟政策應放棄專賣制、台灣物價騰貴、國軍紀律很差、加強登用台灣人才等意見;此外「每週畫報」曾出現三期木刻家黃榮燦作品(第11期素描〈荒村〉、第12期木刻〈修築〉、第16期木刻〈牧羊女〉。)黃榮燦1947年曾以木刻見證二二八事件,1952年以匪諜罪遭槍斃;第16期刊出魯迅學生,小說家許欽文〈國語文法講話〉之連載;停刊前兩期(第20期)刊出高爾基像(蘇索羅維赤克木刻)──這是否導致該刊停刊,有待查考。
《日月譚》從第16期開始,該刊進行改版,除將原印B32開本擴為A16開本之外,根據當期〈本刊的昨日與今日〉所述,在內容上「闢設黨義,史地,政治,經濟,社會,時事,語文,文藝等類講座」,「另設文章病院,給初學寫作者的筆觸以檢疫的機會,此外,音樂,戲劇,繪畫的理論與作品的介紹,亦將分期提供」。雖是改版,但幅度不大,市場反應似亦不佳,該刊因而於第22期刊出〈敬告讀者〉,表示「準備把週報改出日月譚小叢書」,「以一定題材為中心,有系統地寫成各種各樣的小冊子,隨時出版」,《日月譚》就此停刊。
整體來看,《日月譚》的屬性,一如其稿約所言「係綜合性的大眾刊物而以闡揚三民主義與介紹本國文化為主旨」,在日本投降,政府來台之後,擔負了部分宣揚當時的行政長官公署政令和溝通省民的任務,對於推廣中國文化與教導中文寫作也發揮了一定的作用。(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