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新風 |
---|---|
創刊時間 |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11月15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5年(西元1946年)1月15日? |
起迄卷期 | 第1卷第1號~第2卷第1期(第3號)?,共3期?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台北市日新町二丁目1番地 |
發行單位 | 昌明誌社 |
瀏覽次數 | 3776次 |
提要
《新風》是戰後台灣出現的第一本文學雜誌,現存創刊號到第3號,共3冊。創刊號出版日期(民國34年11月15日)距台灣光復節(10月25日)不到一個月,顯見當時台灣文藝界對於「台灣光復」的喜悅之情,一如創刊號封面(林玉山繪製)上翻飛的青天白日旗和一群鴿子的圖像,象徵新的時代的到來。首頁卷頭言,上有「還我河山」插圖,下有對聯「昌起詞壇千軍羅筆陣,明分紙面大國衒文章」,點出該刊發行單位「昌明誌社」,對聯之中的發刊詞四言詩呈現。詩中說「一陽來復,萬象新妍,高颺麗幟,白日青天。蓬萊我島,脫離羈纏,黔首歡呼,聲震坤乾」,歡欣之情,洋溢紙面。
創刊號的內容與封面同調,〈社序〉(文言社論)之外,有吳漫沙〈慶祝光復首要推進新生活運動〉、壺天〈中國革命紀要〉、林述三〈恭祝蔣主席榮壽歌〉,以及該期主編陳鐓厚所寫古體小說〈殉國花〉等應景文章。可以看出該社創辦者均具有古典漢學淵源,與日治年代《風月報》有了銜接。創刊號另一個值得注意的是「日文欄」,計收龍瑛宗小說〈青天白日旗〉以及其他三篇描述光復感想的日文隨筆,標誌了戰後台灣文壇中日文雙語並存的現象。封底內頁所刊〈本誌顧問及贊助員芳名〉列有黃得時、龍瑛宗、吳漫沙等日治時期重要作家,與創辦者之古典漢文創作背景連結,說明這份戰後第一本文學刊物的兼容並蓄。
第2期主編改由吳漫沙擔任,此時的吳仍任《時潮》編輯,從接任主編到付梓,只有兩天編輯時間(編後隨筆),原因應與該刊有意借重吳漫沙自日治時期建立的大眾文學作家聲譽推廣發行有關;不過,原主編陳鐓厚所寫古體小說〈殉國花〉(連載)本應於本期續刊而未見,而以吳漫沙小說〈曙光〉(連載)出之;此外,日文欄也取消,這可能與編輯路線改變有關。
吳漫沙主編的《新風》特色,在第3號才呈現出來。依據目錄所見,除〈新春獻辭〉、專輯「新年的感想」及一般來文之外,特別強調的欄目有「短篇創作」、「詩」(新詩)、「創作」等,所收都屬新文學作品,前兩期的古典文人作家及其漢詩、漢文作品已全數撤離,印證了前述編輯路線的改變,已經由新舊交融轉為新文學園地。這由該期〈本刊徵稿簡約〉第二則強調「本刊注重白話文,以應時代之要求,故凡創作,小說,評論,隨筆,詩,為本刊所歡迎」亦足說明。
《新風》第3號(第2卷第1期)之後是否仍續出刊,目前未能確認。中研院台史所數位典藏中可見該刊寫給楊雲萍的邀稿函(第2卷第3號邀稿,民國35年1月8日),似仍有未見。無論如何,儘管發刊期數有限,《新風》在戰後台灣文學雜誌史上扮演的角色都相當重要,其既是戰後台灣第一本新文學雜誌,也見證了戰後台灣文學傳播的新(文學)舊(文學)交替現象,同時又印證了當時台灣文壇與社會對於「台灣光復」的集體想像。(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