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一陽週報 |
---|---|
創刊時間 |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9月1日 |
停刊時間 |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12月9日? |
起迄卷期 | 創刊號~第12號?,共12號? |
刊期 | 週刊 |
出版地 | 台中市梅枝町一九 |
發行單位 | 一陽週報社 |
瀏覽次數 | 8159次 |
提要
1945年9月1日,由台籍作家楊逵主編並擔任發行人的《一陽週報》正式創刊,發行所為台中市的一陽週報社,社址即為楊逵住處。該刊中、日文並行,最初是以刻鋼板油印的形式面世。根據藍博洲訪問許分的口述紀錄,主要出資者為林幼春之子林培英與李崇禮之子李君晰,其他便是小額捐款。至於協助《一陽週報》編輯事務與刻鋼板者,多為日治末年首陽農園時期即圍繞在楊逵身邊的年輕人。第7號起改採鉛字印刷,經費支出更加龐大的情況下,楊逵在週報內為變更成活字版請求捐款,並在第7號所謂「一陽燈添油」中刊載襄助的名單。除了團體名義資助的小梅農民組合、苑裡同志、布袋同志、三義同志之外,其餘六十七人大多來自楊逵參與文化協會與農民組合時活躍過的台中、彰化、嘉義等地。楊逵在具名的一陽週報社邀稿信函中說:「台灣光復、當以民為主、新建設多端、而頭腦空虛、深懼作事不得適正、以致禍誤茲、擇左記切實問題、期之公達、盼望先生賜稿示教」,後並附有「主題」、「種目」、「枚數」、「截止」各條目,用以標明文類為評論、隨筆、小說或詩歌,文長四百字稿紙幾枚與截稿日期;再從第3號的「紙上議會」刊登分別來自台南、新竹兩地,有關台灣人再教育的稿件,該專欄並註明歡迎關於政治、經濟、產業、科學、教育、文化等諸問題建設的提案、批評討論,可知楊逵有意藉由《一陽週報》,提供一個公開的版面,邀請台灣人民用各自擅長的體裁書寫個人意見,集思廣益以謀求台灣社會的重建。目前未見1946年後《一陽週報》的發行紀錄,由於史料缺乏,停刊時間不明。現存刊期為創刊號與第3、7、8、9、10、12號,另有第6號之部分。
從刊載的文章來看,介紹孫文及其學說無疑是《一陽週報》最主要的內容。直接轉載或翻譯孫文著作中的〈中國革命史綱要〉、〈欲改造新國家當實行三民主義〉、〈農民大聯合〉、〈中國工人解放途徑〉、〈總理語錄〉,與他人撰寫的〈總理遺訓──關於三民主義〉、〈孫文先生略傳〉、達夫〈三民主義大要〉等多篇文章,以及在孫文誕辰當週刊出的第9號特設「紀念 孫總理誕辰特輯」,一口氣刊出執筆人包括主編楊逵在內的五篇紀念文章,不難想見孫文對農工階級的關注,符合重視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信仰,楊逵顯然對於三民主義建設下的台灣未來深具信心。至於選錄孫文期待國民黨與蘇聯通力合作的〈致蘇聯書〉,另以簡短文字介紹蘇聯與中國的關係現況,並刊載雙十節夜晚蔣介石透過廣播對全體國民呼籲,特別強調為了謀求農工業及交通發展,應該學習蘇聯為了實現五年計畫所展示的勇猛心等,展現了楊逵對中蘇兩國攜手合作的期盼,以及對於蘇維埃共產國度的嚮往,證明楊逵所構築戰後台灣的理想願景接近共產社會。再者,從〈中國國民黨黨歌〉、〈蔣主席與日本〉、〈一陽來復〉、蔡嵩林〈偉大的光明〉、〈慶祝双十節〉等篇章,還有刊登分屬三民主義青年團、學生聯盟、中民青年會、人民協會、一陽週報社的林培英、鍾逸人、林月鏡、吳清水、柯萬蛟、林茂雄、楊克煌、許青鸞、葉陶、吳北海、更與(藍運登)等各路人馬共同出席,於三民主義青年團台中分團籌備處召開的〈人山人海同樂此日──談雙十節的盛典〉(〈人山人海合歡此日──双十節の盛典を語る〉)討論會紀錄,以及楊逵〈須以何答此禮物?〉中回應剛就職的陳儀行政長官在松山機場演講時所言,自重慶帶來的六大禮物──不撒謊、不偷懶、不揩油、激發榮譽心、愛國心、責任心,呼籲台灣同胞以此信條為台灣為民國服務,才是答謝陳儀長官最好的回禮,在在顯示台灣人民對於中國接收與所謂「光復」的喜悅之情,楊逵也對於蔣介石領導的中國國民黨政權釋出善意。
藉由《一陽週報》的創刊,楊逵自身的政治理念與動向也有所披露。一方面,楊逵在此正式宣告「解放委員會」因任務達成而解散;另一方面,〈獨立運動反對〉中以楊逵(代稱「楊」)與「張」的問答形式,詳細說明楊逵本人的政治思考。首先,楊逵認為8月15日戰爭結束之後,台灣獨立運動已失去客觀依據的立場,正在推行的是根據孫文三民主義的新台灣建設運動。其次,楊逵認為絕大多數人民相信國民黨政府至少會是實踐三民主義的政府,而且極度尊重民意,伸張民權,傾注熱情維持人民的生活安定。楊逵並表示「把政治交給政治家」的想法違反三民主義,違反民主主義,也違反國民黨的指導方針,而「大家聚集在一起議論,從中發現具有創意的指導方針」是民主主義政治的座右銘,最後強調自己非常贊成各地同志前往「國民黨台灣支部準備會」的看法。除此之外,《一陽週報》也刊載文學創作,前述的〈一陽來復〉(中、日文版兩種)與蔡嵩林〈偉大的光明〉、小民〈夢與現實〉(〈夢と現實〉)為新詩體裁,楊逵日治時期的小說創作〈犬猴鄰居〉(〈犬猿鄰組〉)改寫後在此重新發表,甚至還連載了中國知名左翼作家茅盾的小說〈創造〉。
《一陽週報》是目前所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最早出現的雜誌,在台灣出版界重要的歷史地位自不待言,政局更迭中楊逵的迅速回應亦由此可見一斑。主編《一陽週報》期間,楊逵主動參與籌組中國國民黨台中市黨部,身體力行地實踐各同志前往「國民黨台灣支部準備會」的主張,積極投身其所謂依據三民主義的新台灣建設。然而政府軍來台之後政治、經濟各方面的社會亂象,導致台灣人民對接收政府感到失望,《一陽週報》所宣揚的三民主義熱潮迅速退燒。美好前景遲遲未能實現,也使得楊逵對於背離三民主義理想的國民黨政權逐漸失去認同。戰爭結束滿一年的1946年8月,楊逵在《新知識》發表〈為此一年哭〉,痛陳貪官污吏橫行,打破舊枷鎖又有了新鐵鍊,哭民國不民主,哭言論、集會、結社的自由未獲得保障,堅定地表示爭取自由民主的決心。隔年,二二八事件爆發,一向主張和平抗爭的楊逵憤而下鄉,為二七武裝部隊開拓兵源,並因而繫獄一百零五天。出獄後因對國民黨灰心,楊逵以不繳黨費的方式退出國民黨。回顧楊逵生前,《一陽週報》中所憧憬的三民主義美麗新世界始終未曾來到,然該刊清楚標誌著戰後初期台灣人民熱烈歡迎中國政府的心情,以及台灣人民對於建設民主均富社會的熱切期待,足以窺見戰後政治轉型期中台灣人的精神圖像,有其無法抹滅的時代意義。(黃惠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