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臺灣文藝(台灣文學奉公會) |
---|---|
創刊時間 | 昭和19年(西元1944年)5月1日 |
停刊時間 | 昭和20年(西元1945年)1月5日 |
起迄卷期 | |
刊期 | 月刊,共8期、8冊 |
出版地 | 臺北市文武町二ノ三皇民奉公會中央本部內 |
發行單位 | 臺灣文學奉公會 |
瀏覽次數 | 8325次 |
提要
1940年代的台灣文學界並存兩本日文文學雜誌:《文藝臺灣》與《台灣文學》。前者於1940年1月1日由西川滿所主導的「臺灣文藝家協會」刊行(而後改為由文藝臺灣社發行),執筆者除西川滿之外,還有矢野峰人、島田謹二、中山侑和濱田隼雄等日人作家,以及楊雲萍、周金波、陳火泉、張文環等台灣人作家。由於編輯方針的意見相左,張文環、中山侑和陳逸松等人於翌年(1941年)另外創刊《台灣文學》,相對於前者以日人作家為中心,後者則是以張文環、呂赫若、黃得時等台灣人作家為主力的文學雜誌。1943年11月13日戰時體制下成立的臺灣文學奉公會舉辦一場「臺灣決戰文學會議」。在此會議上西川滿發表宣言,表示將把《文藝臺灣》獻給臺灣文學奉公會,而《台灣文學》在不得已的情況下也被迫停刊。1944年5月1日《臺灣文藝》創刊,在創刊號裡編輯委員矢野峰人表示:「此雜誌的將來全部依靠居住於本島的文學者的雙肩。只要是熱衷於文學報國之念者,不單單是思想上,也在文章方面必須自覺具有指導大眾之使命」,另一位編輯委員西川滿也表示:「我們同志披瀝作為文臣之至誠,非樹立不滅的勤皇文學不可」,說明了《臺灣文藝》的創刊旨趣及其與日本帝國戰爭體制的關係。至1945年1月5日停刊為止,共發行8期。
雖然《臺灣文藝》形式上由上述兩本同人雜誌合併而成,具官方性質,且兩本雜誌的多位執筆者後來也都將作品發表於《臺灣文藝》,但是其編輯委員六人當中,除張文環外,其他五名皆為日本人:矢野峰人、小山捨月、竹村猛、長崎浩、西川滿。不僅如此,矢野當時擔任臺灣文學奉公會常務理事,亦即《臺灣文藝》發行的負責人,同時也是西川滿在台灣的文學之師。而擔任編輯兼發行人的長崎浩本身便是《文藝臺灣》的投稿者,也是西川滿的好友,且當時他正服務於總督府情報課。儘管文藝評論家竹村猛和小山捨月可以說是屬於《台灣文學》的陣營,但是在台灣的文學界並未有太大的影響力。換言之,就編輯者的勢力關係而言,張文環顯得有些孤立。具體而言,《臺灣文藝》除了具有總督府主導之下明顯的官方立場之外,也可說《文藝臺灣》表面上捨棄同人性質,但事實上仍是此延續線上的文學雜誌。明顯的現象便是,原本連載於《文藝臺灣》,後來因雜誌的停刊而未完的長篇小說──濱田隼雄〈草創〉、西川滿〈臺灣縱貫鐵道〉,爾後於《臺灣文藝》創刊號開始繼續刊登。由於是在當局鼓勵之下成立,因此呼應戰爭國策的專輯企劃不少,例如:1卷2號〈臺灣文學者總蹶起〉、1卷6號〈神風特別攻擊機隊に捧ぐ〉(獻給神風特別攻擊機隊)等,以及1卷4號的〈派遣作家的感想〉等。
為對應戰爭體制,臺灣文學奉公會決定將主要作家派往台灣島內的生產現場,並讓他們以其見聞為題材進行創作,奉公會與情報課所選的作家當中,日人作家六名,而台灣人作家竟多達七名,亦即張文環、呂赫若、楊雲萍、楊逵、龍瑛宗、周金波及高山凡石(即陳火泉)等人。他們的小說與詩被刊載於《臺灣文藝》、《旬刊台新》和《台灣時報》等當時具代表性的報刊雜誌,而後更集結為《決戰台灣小說集》。除此之外,1卷6號設有〈「辻小說」特集〉(按:「辻」為日本漢字,即街頭之意),動員包括上述作家及葉石濤、濱田隼雄等其他台日人作家,書寫與戰爭時局有關的極短篇小說。很顯然的,《臺灣文藝》是戰爭動員體制下的產物,作家毫無例外地被要求書寫呼應國家政策的作品,其作品自然受到相當程度的約束。縱使如此,在此束縛之下,這些後來成為具有代表性的日文或跨語言的作家們如何面對時代的變動,並在當中思考、摸索文學表現及自我表達的可能性,在台灣文學的發展中可說是一個具有精神史意義的文學課題。(鳳氣至純平)
參考資料
*中島利郎〈《決戰台灣小說集》の刊行と西川滿〉,收錄於《台灣の「大東亞戰爭」》,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2002年12月
*中島利郎《日本統治期台灣文學小辭典》,東京:綠蔭書房,2005年6月
*簡乃韶〈戰時體制下的文學雜誌─以《臺灣文藝》(1944-1945)為探討對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15期,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