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南國文藝 |
---|---|
創刊時間 | 昭和16年(西元1941年)12月1日 |
停刊時間 | 昭和17年(西元1942年)?月?日 |
起迄卷期 | 第1卷第1~2期,共2冊 |
刊期 | 月刊 |
出版地 | 臺北市日新町三丁目二五 |
發行單位 | 南國文藝社 |
瀏覽次數 | 2812次 |
提要
《南國文藝》,「南國文藝社」1941年12月1日於台北市日新町發行,月刊型態。第二號遭禁,僅存創刊號,16開本56頁,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藏有。收錄創刊文字及漢文賀詩,台灣作家短篇小說及小品創作9篇,現代詩10首,學術論文1篇,詩論1篇,時人漢詩輯錄1則,明清台灣漢詩輯錄1則,台灣史話1篇,作家短訊1篇,日、俄小說譯作3篇,巴金小說1篇,另有讀者回函、編輯文字、徵文啟示、投稿簡章、訂購說明等,總計68篇。封面由知名畫家林玉山以單色水彩繪製,畫題〈曉發〉,洋溢台灣鄉間情調。
《南國文藝》在台灣文學史上,長久遭到遺忘。一般誤認戰爭期除了《風月報》、《南方》外沒有其餘中文現代文藝雜誌,或認為通俗雜誌是戰時媒體箝制下中文雜誌發刊的唯一形態,實則不然。該誌以現代文藝為主流,間雜通俗文藝作品,亦刊載舊詩文。除了林荊南、吳慶堂、吳漫沙等核心成員外,多數新進作家創作活動開始於事變後,作品不脫習作性質;在文化統制及中文教養快速流失的殖民統治後期,該誌言論空間與作品水準亦受限制。然而,在皇民化運動施行之戰爭時期,他們可謂台灣殖民地時期最後一批堅持中文現代文藝公開創作/發表的寫作者。創刊文〈血書〉,雖提及「東亞新秩序的建設」,卻指明不以「整個東亞人」、「整個大日本帝國國民」、「整個台灣島民」為目的,而以「文化人對於文化方面的工作使命」、「文化工作的義務」表明嘔心瀝血、耕耘文獻的文化本位態度,並標舉「整理台灣未整理的文獻(考古學上的文學)」為創刊宗旨。林荊南等發起人,不以通俗文學獎勵漢文作標榜,變改文壇既存的發刊策略與宗旨符號,催生了一個兼融傳統漢詩、民間文學、現代文藝、通俗文學、台灣研究、世界文藝的現代文藝雜誌。它提供了中文創作與知識傳遞的舞台,並在混雜的文類中夾雜戰時罕見的批判性作品或,上溯台灣古典文學遺產及事變前台灣新文學雜誌之文藝理想。
追溯其發刊過程可知,由於林荊南、林清月(林怒濤)對歌謠整理工作的投合,延伸出《風月報》人士與當時台北帝大助手稻田尹的合作關係,開啟了漢文文藝界與帝大東洋文學教授之間的接觸交流。而後,以無法滿足於《風月報》通俗路線的林荊南及吳慶堂薪傳新文學雜誌精神的理想為主導,部份《風月報》新文學作家及漢詩人受邀為基本執筆群,終於催發了太平洋戰爭前夕最後一份中文現代文藝雜誌的創刊。
《南國文藝》編輯兼發行人林為富,即林荊南本名。林荊南(1915-2002),彰化人。1935年參加《台灣新民報》徵文獲佳作,登上文壇。1937年擔任「台灣新聞社」記者,首次撰稿便因揭露日人經營的三五株式會社源成製糖廠欺壓農民事件,險遭日警收押。吳慶堂(1911-1995),彰化市人,帶有無政府主義思想,曾在「黑色青年聯盟」及「勞動互助社」檢舉事件中兩度被拘。出獄後於1934至1937年間,赴廈門中華醫學校就讀。兩人文藝理念,皆受到同鄉前輩賴和影響。
在主要創作者及作品方面,林荊南、吳漫沙為戰爭期活躍的中文作家,吳慶堂作品不豐,但創作不輟。在中文作家停筆或赴大陸的時期,這幾位「跨越事變」的作家成為中文現代文藝領域的主力。在《南國文藝》上,吳漫沙以其一貫的浪漫言情筆致,發表高女學生與大學生之清純戀愛小說〈梅〉。林荊南則嘗試多類型寫作,採用南、懶糸、余若林、嵐映、竹堂哲夫、哲夫、汀零、薇郎、同人等筆名或匿名,發表〈血書〉、〈東寧兵燹紀要〉(台史紀要)、〈愛蟲公主〉(翻譯)、〈海洋悲愁曲〉(翻譯)、〈海風〉(詩)、〈徬徨的小鳥〉(詩)、〈貓〉(詩)、〈我的生活斷片〉(隨筆)、〈鯤島詩選〉(明清漢詩輯錄)、〈網溪觀菊呈嘯霞先生〉(漢詩)、〈編輯室日記〉等多篇作品及記事。他亦翻譯日本古典小說《堤中納言物語》〈愛蟲公主〉,以及在台日人作家多田道子以台滬跨國戀情為主題的小說〈海洋悲愁曲〉。林荊南曾於《風月報》中發表戰爭詩、也曾翻譯火野葦平戰爭小說〈血戰孫圲城〉(《麥與兵隊》節選),在《南國文藝》裡卻未見類似國策作品。在創作或編輯上,林荊南皆採取比《風月報》更為嚴肅與批判的態度。〈海風〉祈求戰爭殺伐停息,〈徬徨的小鳥〉則流露了內心的驚惶和反戰情緒。吳慶堂,則以繪聲、孤丁等筆名,發表現代詩〈情書─寄給一個女性〉,以及詩論〈詩是什麼?〉。與事變前尖銳立場相比,其言論顯得低調平實。
《南國文藝》隱微的批判立場,顯現在下列方面。該誌以介紹中、外創作為由,刊載巴金描繪革命青年受難故事的小說〈雨〉,以及黃淵清翻譯、鼓吹基督精神的托爾斯泰短篇小說〈愛與神〉。另外,林荊南也以整理林爽文事件文獻為名,探討「造逆或革命」的真意;並從《台灣縣志》中輯錄施肩吾、沈光文、高拱乾等人書寫台澎風土歷史的漢詩。透過編輯者膽大心細的規劃,《南國文藝》成為事變前新文學作家;《風月報》、《南方》民間歌謠研究者、漢詩人、現代通俗文藝創作者;以及帝大教授,三種不同文化人脈絡交會的接合點。在嚴苛的戰時文化界,其成果雖然短暫,卻是罕見而振奮人心的。(柳書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