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名 | 風月 |
---|---|
創刊時間 | 昭和10年(西元1935年)5月9日 |
停刊時間 | 昭和11年(西元1936年)2月8日 |
起迄卷期 | 第1~44號,共44期 |
刊期 | 每月刊行9次(逢3、6、9、13、16、19、23、26、29出刊) |
出版地 | 臺北市蓬萊町二二一番地 |
發行單位 | 風月俱樂部 |
瀏覽次數 | 48479次 |
提要
《風月》隸屬日據時期漢文通俗文藝雜誌《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系列之一。自1935年5月9日至1936年2月8日止,共刊行44期,由台北大稻埕地區的舊文人組織「風月俱樂部」發行,逢每月三、六、九日發刊,每期版面篇幅為四頁,以島都台北為發行陣地。據創刊號創刊辭記載,「組織風月俱樂部。吟風弄月。江上山間。或近或遠。予取予攜。意有所適。情無所鍾。及時行樂。不負好春籌刊小報。命名風月。純毫一管。描寫千般。惟避是非。不謀工拙。」〈發刊辭〉中亦明言該刊旨趣為「笑談只可。世事疏備」、「雅俗同流。是非不管。任老子以婆娑。思美人之態度。樂其樂而利其利。」可見該刊是以言情、休閒作為宗旨,而觀諸雜誌內容,亦皆無涉政治議論、時弊針砭之文章。
雜誌成員包括主幹兼主筆的謝雪漁,以及林述三、王少濤、卓夢庵、林其美、歐劍窗、林夢梅、黃水沛、王了庵、蔡子昭、林清月、謝尊五、盧讚祥、曹秋圃、許劍亭、林子惠、簡荷生等三十人。主要由《臺灣日日新報》漢詩欄、《臺灣詩報》、《藻香文藝》等報刊執筆成員所組成。刊物內容以言情和休閒性質作品最為可觀。其中風月文章、仕女寫真及以各種專欄形式呈現的藝旦小傳、名妓與文士交遊唱酬之作,如「尋紅拾翠」、「花事闌珊」、「花叢小記」、「拾翠錦紅」、「花訊」、「驚鴻艷影」、「花國艷影記」、「名妓軼事」等,幾近全刊的一半篇幅。這些專欄或以阿娜多姿的名妓照片展示其姿色,或是羅列各地藝妓、女給名冊,引述歡場女子之堪憐身世及色藝俱全的才智,並於文末標註所屬工作地點,供讀者按圖索驥。
其餘類型作品則為零星出現的俠義、諷世等古典通俗小說,如〈花俠〉、〈奇士傳〉、〈斷腸聲〉……等,以及書畫之學、事蹟考據、學詩要訣、花狐列傳、笑談謎鵠、科普智識、奇風異俗、培花要則等娛性小品文章,長期連載的欄目有「漢詩之沿革」、「南畫」、「二十四孝彙考」、「詞林」。此外,每期約有5至12則商業廣告,如和洋料理、咖啡館、電影院、寫真館、婦女洋服、西洋家具等等。大體而言,《風月》雜誌以古典文人雅趣為主,兼容現代知識及文化之介紹,呈現文人雅興、通俗哀情、商業消費互滲的取向;通俗哀情、商業消費互滲的軟性消閑取向。此誌曾因主辦「台北美人人氣投票」,以每期公佈得票總數,並附上選票截角的方式,吸引讀者購買,締造三萬份以上的銷售佳績,最後卻也因花選活動引發人事糾紛,使得該誌在1936年2月的第44期發刊後,暫告中止,並且在沒有停刊宣言的情形下,無疾而終,隔年7月易名為《風月報》復刊,復刊初期雜誌風格仍與《風月》時期相仿,發刊數期後才逐漸轉向以現代通俗文藝的發展。
藝旦、咖啡館與通俗文藝雜誌,皆代表著1930年代島都的某個文化場域,其中,《風月》系列雜誌正是通俗文藝雜誌中最為代表者。不同於嚴肅文學報刊以「易啟蒙」的觀點進行大眾文化提升的訴求,《風月》雜誌是以「易讀」為出發點,其面向群眾、迎合市民文化的基調,將現代都市文化消費、舊式文人琴棋書畫、詩書、蒔花植草……等等雅趣、文人與藝旦的交遊,加以多元紛雜的文白創作、五花八門的流行商品廣告,在舊詩文、雅士文人消閑及現代通俗文藝的書寫中,展示了現代通俗文藝的嘗試及過渡的重要性。《風月》更取代發行於台南長達五年的《三六九小報》,並開啟其後《風月報》、《南方》系列雜誌之先河,成為日據後期台灣規模最大且刊行持久的漢文綜合通俗雜誌,其重要性可見一斑。(蔡佩均)
參考文獻
*黃耀賢〈青樓敘事與情色想像──以《三六九小報》和《風月》報系為分析場域(1931-1944)〉,暨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6月。
*蔡佩均〈想像大眾讀者:《風月報》、《南方》中的白話小說與大眾文化建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06年7月。
*楊永彬〈從『風月』到『南方』──論析一份戰爭期的中文文藝雜誌〉,《風月‧風月報‧南方‧南方詩集總目錄‧專論‧著者索引》,台北:南天,200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