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 |
研究者 |
篇名 |
書名 |
卷期總號 |
論著類型 |
出版日期 |
詳細 |
|
01 |
魏貽君 |
|
另一個世界的來臨──原住民運動的理論實踐 |
|
專書、學位論文 |
1997年7月 |
|
|
02 |
魏貽君 |
|
戰後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學形成研究 |
|
專書、學位論文 |
2007年7月 |
|
|
03 |
魏貽君 |
地牛踩不斷的番刀――試論瓦歷斯‧諾幹九二一地震前後的部落發聲策略轉折 |
臺中縣作家與作品論文集 |
|
專書論文 |
2000年12月 |
|
|
04 |
魏貽君 |
找尋認同的戰鬥位置――以瓦歷斯‧諾幹的故事為例 |
臺灣原住民族漢語文學選集‧評論卷(下) |
|
專書論文 |
2003年4月 |
|
|
05 |
魏貽君 |
日治時期楊逵的文學批評理論初探 |
楊逵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專書論文 |
2004年6月 |
|
|
06 |
魏貽君 |
書寫的文字政變或共和?――臺灣原住民文學混語書寫的意義考察 |
想像的本邦:現代文學十五論 |
|
專書論文 |
2005年5月 |
|
|
07 |
魏貽君 |
アイデソティティの戰鬥位置――ワリス˙ノカソの場合を例として |
原住民文化˙文學言說集Ⅱ――臺灣原住民文學選9 |
|
專書論文 |
2006年11月 |
|
|
08 |
魏貽君 |
自然何方?劉克襄的「自然」空間試探――以《小綠山》三部曲、《偷窺自然》《快樂綠書包》為探索範圍 |
臺灣自然書寫 |
|
專書論文 |
2006年12月 |
|
|
09 |
楊翠、魏貽君 |
新聞寫作的類型及其方法 |
實用中文寫作學(續編) |
|
專書論文 |
2006年12月 |
|
|
10 |
魏貽君 |
臺灣原住民文學史定義的三段辯證――「臺灣/原住民文學史」書寫模式的初探 |
臺灣文學史書寫――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專書論文 |
2008年6月 |
|
|
11 |
林深靖,林芳玫,魏貽君 |
山地文學發展的可能性──「高山組曲」討論會 |
臺灣文藝 |
第97期 |
期刊 |
1985年11月 |
|
|
12 |
魏貽君 |
反記憶.敘述與少數論述──原住民文學初探 |
文學臺灣 |
第8期 |
期刊 |
1993年10月 |
|
|
13 |
魏貽君 |
臺灣原住民文學的「莎赫札德」──「原運世代作者」的形成辯證及文學實踐 |
中國現代文學 |
第16期 |
期刊 |
2009年12月 |
|
|
14 |
魏貽君 |
又見祖父遺作 |
中國時報 |
|
報紙 |
1989年4月 |
|
|
15 |
魏貽君 |
「阿基里斯肌腱」的雙重斷裂?――臺灣原住民族運動及文學再推進的策略試探 |
山海的文學世界――臺灣原住民族文學國際研討會 |
|
會議論文 |
2005年9月 |
|
|
16 |
魏貽君 |
探望歷史幽微的天光――試論楊南郡的文化翻譯、歷史闡釋及對位敘事 |
「楊南郡先生及其同世代臺灣原住民研究與臺灣登山史」國際研討會 |
|
會議論文 |
2010年11月 |
|
|
17 |
魏貽君 |
少數文學的建構及其陷阱──以戰後迄今臺灣原住民族的漢語文學為探討範疇 |
「臺灣文學的感覺結構:跨國流動與地方感」國際學術研討會 |
|
會議論文 |
2010年12月 |
|
|
18 |
魏貽君 |
|
阿猴牯和他的朋友阿鯽碧 |
|
研究計畫 |
2009年8月 |
|
|
19 |
魏貽君 |
|
勇士當為義鬥爭:魏廷朝初傳 |
|
研究計畫 |
2009年11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