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 |
研究者 |
篇名 |
書名 |
卷期總號 |
論著類型 |
出版日期 |
詳細 |
|
21 |
劉登翰 |
命名、依據和學科定位──關於華文文學研究的幾點思考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2年 05期 |
期刊 |
2002年5月 |
|
|
22 |
劉登翰 |
傳統本位的現代變奏──兼論金門歷史文化對李錫奇現代畫創作的影響 |
臺灣研究集刊 |
2002年 02期 |
期刊 |
2002年6月 |
|
|
23 |
劉登翰 |
兩岸神話的文化親緣 |
尋根 |
2002年 03期 |
期刊 |
2002年6月 |
|
|
24 |
劉登翰 |
論《過番歌》的版本、流傳及文化意蘊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2年 02期 |
期刊 |
2002年6月 |
|
|
25 |
劉登翰 |
論閩臺文化的地域特徵 |
東南學術 |
2002年 06期 |
期刊 |
2002年11月 |
|
|
26 |
劉登翰,劉小新 |
論五六十年代的臺灣文學及其對海外華文文學的影響 |
臺灣研究集刊 |
2003年 03期 |
期刊 |
2003年9月 |
|
|
27 |
劉登翰 |
美華文學研究的兩個思路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3年 03期 |
期刊 |
2003年9月 |
|
|
28 |
劉登翰 |
序朱立立《臺灣知識人的精神私史》 |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
2003年 04期 |
期刊 |
2003年12月 |
|
|
29 |
劉登翰 |
序少君《洛夫論》 |
世界華文文學論壇 |
2004年 01期 |
期刊 |
2004年3月 |
|
|
30 |
劉登翰 |
世界華文文學的存在形態與運動方式──關於“一體化”和“多中心”的辯識 |
東南學術 |
2004年 03期 |
期刊 |
2004年5月 |
|
|
31 |
劉登翰 |
華文文學研究的瓶頸與多元理論的建構 |
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 |
2004年 11期 |
期刊 |
2004年11月 |
|
|
32 |
劉登翰,劉小新 |
華人文化詩學:華文文學研究的範式轉移 |
東南學術 |
2004年 06期 |
期刊 |
2004年11月 |
|
|
33 |
劉登翰 |
弘揚中華文化 促進祖國統一──試論文化研究在當前兩岸關係發展中的意義 |
東南學術 |
2004年 S1期 |
期刊 |
2004年 |
|
|
34 |
劉登翰,劉小新 |
關於華文文學幾個基礎性概念的學術清理 |
文學評論 |
2004年 04期 |
期刊 |
2004年 |
|
|
35 |
劉登翰,劉小新 |
對象‧理論‧學術平臺──關於華文文學研究“學術升級”的思考 |
廣東社會科學 |
2004年 01期 |
期刊 |
2004年 |
|
|
36 |
劉小新,劉登翰 |
文化詩學與華文文學批評──關於“華人文化詩學”的構想 |
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
2005年 03期 |
期刊 |
2005年3月 |
|
|
37 |
朱立立,劉登翰 |
論楊逵日據時期的文學書寫 |
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 |
2005年 03期 |
期刊 |
2005年5月 |
|
|
38 |
劉登翰 |
追索中國海外移民的民間記憶──關於“過番歌”的研究 |
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年 04期 |
期刊 |
2005年7月 |
|
|
39 |
劉登翰 |
臺灣文學研究前沿問題(筆談) |
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
2005年 04期 |
期刊 |
2005年12月 |
|
|
40 |
劉登翰 |
萎縮,和萎縮背後的突破──對當前大陸臺灣文學研究的一點觀察 |
文訊雜誌 |
第242期 |
期刊 |
2005年12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