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號 |
研究者 |
篇名 |
書名 |
卷期總號 |
論著類型 |
出版日期 |
詳細 |
|
01 |
劉紀蕙 |
|
文學與藝術八論──互文.對位.文化詮釋 |
|
專書、學位論文 |
1994年10月 |
|
|
02 |
劉紀蕙 |
|
孤兒.女神.負面書寫:文化符號的徵狀式閱讀 |
|
專書、學位論文 |
2000年5月 |
|
|
03 |
劉紀蕙 |
|
文學與電影:影像.眞實.文化批判 |
|
專書、學位論文 |
2003年1月 |
|
|
04 |
劉紀蕙 |
|
心的變異:現代性的精神形式 |
|
專書、學位論文 |
2004年9月 |
|
|
05 |
劉紀蕙 |
不一樣的玫瑰故事:《紅玫瑰/白玫瑰》顛覆文字的政治策略 |
中國電影:歷史,文化與再現 |
|
專書論文 |
1996年4月 |
|
|
06 |
劉紀蕙 |
〈有曲線的娃娃〉導讀 |
日據以來臺灣女作家小說選讀(上) |
|
專書論文 |
2001年7月 |
|
|
07 |
劉紀蕙 |
以死人似的眼光,賞鑑這路人們的乾枯……──評唐捐詩集《無血的大戮》 |
無血的大戮 |
|
專書論文 |
2002年12月 |
|
|
08 |
劉紀蕙 |
讀〈五印封緘〉 |
五印封緘 |
|
專書論文 |
2004年1月 |
|
|
09 |
劉紀蕙 |
一與多之間:李春生問題 |
跨領域的臺灣文學研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
|
專書論文 |
2006年3月 |
|
|
10 |
劉紀蕙 |
From Loo Port to Taipei: The World of Women in Lee Ang's Works |
Fu Jen Studies. Literature & Linguistics |
第19期 |
期刊 |
1986年 |
|
|
11 |
劉紀蕙 |
女性的複製:男性作家筆下二元化的象徵符號 |
中外文學 |
第18卷第1期 |
期刊 |
1989年6月 |
|
|
12 |
劉紀蕙 |
文學與電影的框架轉換 |
電影欣賞 |
第92期 |
期刊 |
1998年3月 |
|
|
13 |
劉紀蕙 |
臺灣文學的比較文學研究 |
輔仁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通訊 |
第4期 |
期刊 |
1998年11月 |
|
|
14 |
劉紀蕙 |
《中外文學》之本土轉向 |
中外文學 |
第28卷第8期 |
期刊 |
2000年1月 |
|
|
15 |
劉紀蕙 |
序論:何謂「中國」?哪裡有「臺灣」? |
中外文學 |
第29卷第2期 |
期刊 |
2000年7月 |
|
|
16 |
劉紀蕙 |
壓抑與復返:精神分析論述與現代主義的關聯 |
現代中文文學學報 |
第4卷第2期 |
期刊 |
2001年1月 |
|
|
17 |
劉紀蕙 |
不在場證明:焦桐的青春標本 |
文訊 |
第217期 |
期刊 |
2003年11月 |
|
|
18 |
劉紀蕙 |
臺灣三○年代頹廢意識的可見與不可見:重探進步意識與陰翳觀看 |
中外文學 |
第34卷第3期 |
期刊 |
2005年8月 |
|
|
19 |
劉紀蕙 |
文化研究的政治性空間 |
臺灣社會研究 |
第62期 |
期刊 |
2006年6月 |
|
|
20 |
劉紀蕙 |
死亡驅力,或是解離之力:克莉絲蒂娃文化理論的政治與倫理 |
文化研究 |
第3期 |
期刊 |
2006年9月 |
|